首页>>文教视点>> 从教悟出的哲思 正文

从教悟出的哲思

2012-05-28 15:21 黄德华 2012年5月28日今日文教A3版

              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  黄德华

  我在读大学期间对哲学的学习总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直至走上讲台,经历了许多的失败与成功之后,才微微品出些许味道。
  一、从混沌到有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总是曲折前进、螺旋式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强调创造轻松、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因此,刚工作时,把新的教学理论作为法宝祭了出来。孰料,事与愿违,活跃是活跃了,可也乱了阵脚,全无秩序。不得已,第二年接新班时,板起面孔,特讲究师道尊严,凡事搞一言。如此坚持了一段时间,还真搞“正”了班风,却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代价的。我不由地反省:现在是否偏离了轨道?最初,其教育思想是用对了,可缺乏的是灵活运用,因而以失败而告终。其后,则有悖于教育规律,虽取得一时之效,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我再研究现代教学理论,并观摩教学录像,逐步改进教学。现在的教学法可以说得上是活而不乱。
  二、实与虚
  我从围棋中得到一点启示:实者,实地;虚者,外势。评价标准是棋终时各有所占得的实地多少。布局阶段一味追求实地会导致输棋,而外势也要通过转化为实地才能显示出威力。所以,善弈者总能在虚实间把握住平衡。若把这一层含义嫁接到教育领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实表示近期利益或局部利益,虚意味着远景利益或全局利益。纵观中国的教育史,从封建社会的科学取仕到新中国建国后的高考制度,无不处处实字优先。有言道:“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在此制度下,虽也培养了些优秀的人才,可也磨平了许多学生的棱角,抹杀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其特征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优秀素质,特别注重培养完整的人格和卓越的创造力。可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并没有出台一套系统的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因此在下面,“端素质教育的碗,喝应试教育的汤”的现象普遍存在,要较好地把握虚,需要在实上有正确的衡量,也就是说要实现虚和实有效的转化,需要国家进行科学的调控。

相关新闻

黄德华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