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政策下,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打好组合拳,唱好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外活动“三部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课堂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景创设,合作互动,实践体验
记得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还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有效助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音乐已不再是一门单纯的教学科目,而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如何更新教学观念,打好内外组合拳,唱好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外活动“三部曲”,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是新时代每一个音乐教师都应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注重情景创设,加强学科协作,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无论怎么改革,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千方百计练好基本功,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向有限的课堂时间要质量。课前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认真备好课;课堂上围绕“双基”,创设音乐情境,注重师生互动,加强学科协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课堂效果。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曾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新课程更加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的思维、猜想、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通过语言、实物、美术、多媒体等手段在恰当的环节巧设提问,讲述故事,现场朗诵、演唱或者表演,创设游戏、竞赛、悬念等趣味性的情景,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觉主动学习,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歌曲《我和你》之前,可通过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北京奥运会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奥运场景,感受奥运盛况,感受奥运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师生合作,培育课堂良好氛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在观察、模仿、体验的互动中学习,学习的成果如何,取决于互动程度与运用自己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程度。”“双减”政策强调校园教育的回归,在相对稳定的师生结构中开展美育的互动与实践。多年的从教经历让我明白,一定的表演或者展现机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组、讨论、评价等方式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采用聆听模仿、旋律接唱、歌曲表现、参与演奏、知识随堂竞答、音乐演唱随堂展示等多种活动形式,增强师生互动合作,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展现,在合作中成长。合唱是最有效的合作和互动方式之一,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歌曲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歌曲《爱我中华》时,可以通过教师领唱或伴奏、学生齐唱或者分组轮唱、合唱等方式进行互动;也可以让学生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边唱边表演;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的分组合唱竞赛体验,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效果,增进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三)加强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艺术,而是一门综合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文学、美术、舞蹈、戏剧等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在教学实践中将音乐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相互借鉴,共融共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歌曲《弯弯的月亮》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听歌曲体验旋律之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领略歌词的意境之美,通过视频或者图片领会画面之美,还可以通过编排舞蹈体验形体之美,让学生在多学科的融合中感受艺术之美,体会思乡之切。
二、把握核心要素,注重减量增质,科学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双减”不是摈弃作业,而是强调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依据学科特点,着重聚焦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成长,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作业内容。作业布置要做到难易适度、量少质精,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要结合课后服务,加强作业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的转变。当前,不少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开展的周末特色作业,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既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扩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开设音乐社团,注重实践体验,不断丰富课外活动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不仅能释放学生旺盛的精力,调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态,还能增强沟通,愉悦心情,陶冶审美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讲座、音乐会、音乐竞赛等方式,积极主动开展各种音乐主题活动,设定长期的音乐艺术拓展实践活动方案。尤其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我们更应积极开设音乐社团,办好学生艺术展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积累基础知识,展现自我,促进交流,实现课堂与课外的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语)。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今天,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增强美育熏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实践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和感知,在优美的旋律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主编:王英奎,新华出版社);
2.《新课程怎样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主编:吴效锋,辽宁大学出版社);
3.《浅谈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作者:林燕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