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县电视台 张波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及传统文化时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电视媒体作为现代社会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同样也是对电视媒体趋于过度娱乐化的一种挽救。
毋庸讳言,在当前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大潮中,纯娱乐类型的节目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电视节目要想深受大众喜爱,必须要找到文化与娱乐的平衡点,注重以娱乐为形式、以文化为内涵,使娱乐节目变得有意义,而不是让人们看过之后无所收益。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与魂、根与本。欲灭一国,“本必先颠”;“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这些古训今天仍是警言。因此我们万不能做自拔自根、自己扳倒自己的蠢事。
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播的现代化转变,在新型媒体中如何展现,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人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的特点,发挥新媒体受众群体的主动性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规避新媒体劣势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德育建设中引领作用,是广大电视媒体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发挥电视媒体的作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具有受众广、传播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和优势,已经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电视媒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亲近大众、走进大众,被大众所接受。年轻一代热衷于过“洋节”,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通过电视媒体,更有利于在年轻人中弘扬传统文化。因为互联网、电视等现代传媒很受年轻人喜爱,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进行教育,自然更容易接受。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传承与传播。电视媒体理应体现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为提高传统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中的影响力,为保护并传承寓意丰富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重新唤起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忱和关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电视媒体的品位。现在,不少媒体低俗、媚俗、庸俗、粗俗的问题比较突出,过分追求娱乐、追求明星、追求隐私,缺少文化品味。从短期看,这样做虽然迎合了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但难以长久立足,造成电视传播低俗化屡禁不止的终极原因,是中国电视在产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对收视率、市场份额、广告收入等利润指标的片面追求。而反观一些电视媒体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近些年,每逢传统佳节,中央电视台都要推出“我们的节日·清明”、“我们的节日·端午”中华长歌行特别节目,中国文明网推出“我们的节日·中秋”大型专题、开设“风物·民俗”专栏,中央电视台推出《记住乡愁》系列节目,介绍与节日有关的文化和民俗,受到群众广泛好评,收视率点击率不断提高。特别是《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火爆,不仅是借助传统文化热之势,更是巧妙地运用电视、网络的平台,以通俗化的方式延续传统文化,成功地让传统文化在电视网络中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化。这一系列行动表明,在被娱乐节目一 通狂轰滥炸后,各电视媒体已逐渐意识到电视节目应有的文化分量,开始在节目的人文担当和文化内涵上寻找自我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即文化生产,电视主体即文化的创造者、生成者、构建者。所以,以“文化担当”为名,在文化传承中推进现代文化的建构,既是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变革的重要出路,也是社会赋予大众传媒的文化责任。电视节目承载的不仅是娱乐功能,更应注重信息传递和文化延绵的功能。传播学里有一句名言,没有传播的文化是死文化,没有文化的传播是死传播。虽然电视节目的功能只是调动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但电视媒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再创造的重要社会力量,有责任把传统的、美的东西传承下来,传播开来。同时,优质的文化类节目需要长期的品牌积淀和培养,这些节目代表着一家媒体的思想、品质和灵魂,能长期经受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电视媒介文化的构建,正是通过电视媒体人对文化精神内涵的本质占有,通过节目的表达形式对受众进行文化浸染、渗透、教化,自觉地回归人的本性。因此,节目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是电视媒体人构建媒介文化的关键所在。各电视媒体应该努力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既重视文化的深度,又重视形式的创新、观众的参与,让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文化,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努力在节目的人文担当和文化内涵上寻找自我价值。电视媒体工作者要以虔敬的态度,在优秀文化传统中寻找、挖掘和探索,不仅要把住市场和观众需求的脉,更要引导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与社会氛围,让优秀传统文化电视节目既成为观众窥探传统文化瑰宝的通道,成为电视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