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
sitemap
tags
首页
>>
课改前沿
>>
小学德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正文
小学德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2014-04-25 09:45
刘礼华 科学导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4月22日
近几年,农村小学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却很不乐观。而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前小学德育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相当多的老师只看到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看不到德育的“生活意义”。我们滔溪镇完小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德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形成了一套德育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途径,略述如下。
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学科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是落实德育规划的关键。寓德育于各科教育之中是德育的重点工作。通过课堂联系生活的教学,使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技能和艺术教育的学习中自然地接受教育。
1.构建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新教材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生活、感受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适度的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美育教育、并与艺术科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以往的“纯学科知识教育”。
2.促进学生学习—联系生活实际
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采取生活中的教学案例,创设生活情境为课堂生活服务。将课堂活动融入生活,课堂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如,教师在教学《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让学生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不同的场合要怎样去做,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表达,通过理解分析,大家都知道,从小要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
3.组织教学延伸—融入生活实际
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内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要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充实学生的课堂生活,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让学生实地参与活动,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全校师生在操坪为王璐瑶小朋友捐款,通过这一具体的事例,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身边的人都在怎样尽力帮助别人,献爱心。一曲“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久久回荡在滔溪完小的上空。
总之,现代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只有根植于生活,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关新闻
小学
学生
贴近
生活
德育
怎样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开展小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
开启新征程,扬帆再起航
小草
湖北省京山市三阳镇小学全体教师线上集中充电收获满满
湖北省三阳镇小学开展2021年暑期教师线上集训动员会
江苏明确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与教师取酬标准
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做好学生由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转换
上好一堂小学音乐课的体会
角 落
教育就是教会学生两笔写“人”字
携德之手 与音同行——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示范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京山市雁门口镇小学开展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评价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中华文教网www.zhwjw.net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中华文教网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中华文教网
(www.zhwjw.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中华文教网
部分文章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妥善处理。
焦点阅读
艺术葫芦的形成
寰宇诗田——世界诗人诗歌作品展示之八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
频道精选
碳氢核肥助力夏邑蔬菜种植高质量经验交流会召开
一份劳育“责任田”,拓展教育新空间
湖北京山三阳中学开展国庆假期安全教育活动
湖北京山三阳中学开展“烈士纪念日”系列主题活
碳氢核肥商丘首家县区运营中心盛大开业
“品读孝乡 放歌和也”艺术之旅·第12届中国作
“庆国庆,迎新生”文艺晚会在安吉县上墅私立高
湖北京山三阳中学:岁月如歌守初心,勤学乐研展
凌晨寄语(之四十八)——守正与创新
汤红辉的诗
下一篇
下一篇:
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电话:18610236845
客服qq:
421808130
邮件:zdkw2005@163.com
京ICP备10012388号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