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好“语”知时节,润生细又深——音乐活动中教师有效回应的案例分析 正文

好“语”知时节,润生细又深——音乐活动中教师有效回应的案例分析

2014-08-14 09:43 郑善娟 科学导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8月19日
      一、案例背景
    《纲要》中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有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关注幼儿的反应,并给予适宜的回应,这决定着课堂的走向和教学的有效程度。所谓教师回应,即教师关注幼儿受刺激和诱因产生的反应,给予适人适时适度适宜的反馈和帮助。回应往往以教师的观察和倾听为前提,可以是一种评价行为,也可以对幼儿的反应重复诱导。在活动中,只有教师恰到好处地做出开放式的回应,才能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是教师做出有效回应的前提也是必然条件。现如今,幼儿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的理解不同,具体表现出来的教育行为也有差异。在师幼问答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回应,但儿童并未获得发展”的情况。比如重复幼儿问题,或使用一些程序化的语言,如“真好”、“真棒”、“真能干”等鼓励性语言。这样单调的回应仅留于形式,对活动没有推进作用,对幼儿的经验没有帮助和提升。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通过一课三研活动来关注教师回应的有效性。我们选择了大班音乐活动《毛毛虫与蝴蝶》为课例,通过试教--讨论--再试教--再讨论的方式来提高教师回应的有效性。通过活动使我意识到教师有效回应的重要性。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案例(一)
      当幼儿欣赏《毛毛虫变蝴蝶》音乐后:
      师:音乐里的毛毛虫心情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问题一)
      幼儿:很伤心,因为他觉得自己很难看。
      师:恩,很伤心,还有吗?
      幼儿:我觉得很难过。
      师:哦,很难过,还有吗
      幼儿:有一点点高兴,因为他以后会变成蝴蝶。
      师:有高兴吗?我都没听出来。再仔细想想?……
      师:伤心的毛毛虫是怎么爬的? (问题二)
      幼儿:这样爬的(示范动作)。
      师:这样爬是怎么爬的?
      幼儿:就是这样这样(示范动作)。
      师:谁能用嘴巴说出来自己是怎么爬的?
      幼儿无回应
      师:谁愿意上来爬?
      幼儿无回应
      分析:
      1.教师回应单一。教师对于能给出自己想要答案的幼儿,都是先以“嗯”、“哦”这样的语气词进行简单肯定,再重复幼儿的回答,并没有以其他的方式提升或整合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继续思考与探索。通过这种回应,幼儿虽然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回答的认可,但并没有激发起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
      2.当幼儿说出的答案与教师想要的答案刚好相反时,教师就断然否定了幼儿的答案。这种回应方式严重影响了幼儿的情绪。继续回答问题他们会害怕讲错,害怕再一次否定,孩子们就有了忐忑不安的心理,于是他们的灵感也就稍纵即逝,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就受到束缚。
      3.当幼儿没有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时,教师并没有用一系列的辅助问题来帮助幼儿回答问题,只知道一味地追问幼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这就造成了一个紧张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幼儿对活动积极及创造性的回应就会逐渐被扼杀。
      案例(二)
      当幼儿欣赏《毛毛虫变蝴蝶》音乐后:
      师:音乐里的毛毛虫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很伤心
      师:对,伤心的毛毛虫爬起来会怎么样?
      幼儿:没有力气
      师:歌词里有个好听的词,也是说没有力气的,你们听到了吗?
      幼儿:软绵绵的
      师:听得真仔细,软绵绵的毛毛会是怎么爬呢?
      幼儿:这样爬 (示范动作)
      师:你真像一个小演员。你再示范一遍好吗?你软绵绵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趴在地上,是吗?除了躺在地上用身体扭来扭去,还有不一样的吗?
      幼儿:老师,毛毛虫爬起来不是他那样,是这样的(示范动作),我看到的毛毛虫都是这样爬的。
      师:你想到了不一样的方法,来给大家示范一遍好吗?先把身体……缩成一团,再慢慢的……伸开来是吗?
      分析:
      1.当幼儿回应正确时,教师不但给予幼儿肯定以及正确观点,而且能进一步引导激发幼儿思考,如问“伤心的毛毛虫爬起来会怎么样?”“软绵绵的毛毛虫会是怎么爬呢?”适当的肯定、鼓励、提示,让幼儿体验被支持感,会使幼儿信心倍增,使其愿意展示、表现自己,使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更加顺利地进行。
      2.当幼儿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并没有着急,也没有忽视幼儿行为。而是耐心引导,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氛围,耐心地与幼儿一起探讨、发现,帮助幼儿组织语言,提升经验。这种灵活的回应,不但推进了活动的有效性,也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案例反思
      1.抓住亮点,巧妙嫁接。幼儿反馈的信息往往是五花八门、天马行空式的,老师要帮助孩子们把这些分散信息分析和整理,抓住信息中的亮点,提升经验。如教师问:“软绵绵的毛毛虫会是怎么爬呢?”意图是让幼儿说出歌词中的一伸一缩并用身体表现。幼儿边示范边说:“是这样做的。”显然是一个没有教育价值的回应。案例一中的老师本着一种“打破砂锅问的底”的精神,紧抓着问题不放,这就把幼儿围困在这个紧张的气氛中,对活动毫无帮助。而案例二中老师因势利导,抓住幼儿反馈信息中的亮点,巧妙引导成有价值的问题。“你真像一个小演员。你软绵绵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倒在地上,是吗?除了躺在地上用身体扭来扭去,还有不一样的吗?”这样的回应肯定了幼儿的想法,保持了孩子对问题的兴趣,同时抓住了幼儿回应中的亮点(表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适度的点拨,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对幼儿反馈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当判断孩子反馈的信息有潜在价值时,应进行适当点拨,提升经验。当判断孩子反馈的信息没有明显的教育价值时,应抓住回应的亮点,巧妙嫁接,将问题引向显性的价值方向。
      2.关注个别,随机应变。在活动中孩子们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着眼全体,关注个体,随机应变。比如当教师问:“软绵绵的毛毛会是怎么爬呢?”有一幼儿反驳了别一幼儿的想法,而且大部分孩子都赞成该幼儿的想法,把别一幼儿排除在了这个小集体之外,这种情况会让幼儿形成不小的压力。但是老师在关注全体幼儿的同时没有放弃个别幼儿,他同时表扬了这两位幼儿,帮助个别孩子重新融入集体中,形成更加有效互动。因此,我觉得活动中教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回应作为提问的延续,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与探讨。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关注幼儿,树立起正确的回应观,才能促进了师幼之间积极互动,引导着幼儿渐行渐进地通过“条条大路”到达教育者心中的理想彼岸。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