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报告 正文

《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报告

2017-06-16 17:18 杨宪良 课题组

《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沙山寺小学

杨宪良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正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整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研究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问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大潮如雨后春笋,可谓百家争鸣,取得的成就颇丰,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涉及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的研究很少。目前尚缺乏对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问题的系统理论阐述,只有零星的关于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学成因的问题研究。研究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问题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是吻合的。

我校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学校,学生来源复杂,留守儿童多,部分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孩子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不同,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若教师不对症下药,不注意研究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势必造成学生间差距越来越大,整个班级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一定会呈上升趋势。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2.研究的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成因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个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养成善于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及时分析问题的习惯,找到学困生成因的个性和共性,更好地因材施教;还能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发展性评价观。作为一个课题对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进行研究,变过去仅靠观察和印象对学困生的断定,为依据科学的分析对学困生进行分类;变过去对学困生研究的自发性、随意性为自觉性、系统性。在我们农村学校中,类似于我校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我校的成功研究将会为兄弟学校提供经验,给兄弟学校学困生的转化树立信心。我们的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既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贡献,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育公平所作的最基础的工作。

3.概念的界定

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延伸结合到我们教学来说,一个极端为优秀,即优生;另一个极端为学困生,即差生。其次,优生与差生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在班级中,两极分化刚产生时,优生占少数,差生也占少数,而既不是优生又不是差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只有当两极分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不仅差生的数量有变化,而且,差生与优生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是两极分化。

成因: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转化策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促使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得到培养。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进行数据分析,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切实促进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数学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5.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年龄特征等方面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们认为:儿童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征。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甚至远远低于课程便准的要求。狭义的学习困难儿童一般无智力缺陷,智商(IQ)在70分以上。两极分化生这个定义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十分统一的概念,在我国曾被称为差生或中下生,前苏联称其为学习不良的学生,而美国称其为学习无能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将学习困难儿童列为特殊教育对象。

关于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研究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想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我国对学习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近年来,我国在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在理清两极分化现象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研究对策,加以实践,探索出一些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力争转变学困生的落后面貌,解决他们的学困问题,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

五、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在我们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问题--基础差异。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我记得李烈校长讲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减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教学评价,重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农村民工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从各角度对学困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运用观察、问卷、谈话、家访等科学方法,对数学两极分化现象问题的具体原因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从而使后期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数学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4.个案研究法。在本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数学学困生,通过对他们进行跟踪观察、教育、谈话、家访等,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形成个体案例研究报告。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进行经验总结。

6、调查分析法:采取问卷方法调查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7、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实施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结材料,以点带面。

8.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学情调查分析、教学方法、手段、练习的设计分层教学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

9、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七、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教研促质量,以教研兴学校,以教研谋发展。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通过对我校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调查研究,彻底解决我校学困生的实际问题,并使我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两极分化又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现象,因为学生之间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肯定是不平衡的,但是两极分化确实不应该扩大。从心理学上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差异应该符合正态分布。教育理论表明,在正确或正常的教育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状态。如果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那是不正常的,需要在教学和教育上找原因。

首先,开展“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研究,是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健康发展的总体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无疑对数学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改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如果“探究学习”活动组织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他们往往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若教师对此类现象关注不够,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成为“学困生”,并有可能在班级中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开展新课程实施中小学数学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

其次,开展“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研究,是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在广大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编制紧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往往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肤浅化、操作上的形式化,课堂教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看似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极有可能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产生。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体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再次,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需要。当前,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片面、肤浅,使教师在数学的认识结构、教学方法、学生的活动组织等方面发生了认知上的偏差,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低迷等现象,教师亦深感此状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他们渴求一个既能实实在在发展自己,又能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正是从以上背景出发提出的,它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对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展开研究,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3月)1、成立课题小组,制定课题方案、设立课题机构、设计问卷调查、准备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有关文献、研究资料。2、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9月)

1、调查研究,选取各学科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档案。2、个案跟踪,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实验、摸索,积累有益经验。3、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进行阶段性交流现场会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 进一步研究反馈,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2、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推广各项科研成果,完善学困生转化策略体系。完善成果:1、形成论文集。2、参与研究教师的反思集。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等。

九、预设策略 

1、两极分化生的确定:依据沙山寺小学学困生档案及我们对学困生的有关界定,数学学科成绩不合格即为数学哪科学困生。有关教师填写学困生转化计划。

2、.给学困生足够的尊重,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学困生,而耐心教育学困生。

3、双向选择,“一帮一 ,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4、转化学困生工作要注意研究学困生心理,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5、抓学困生“闪光点”、“传情报”、“送喜报”以激励他们进步。

6、定期做好家访,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转化。

7、“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

8、 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9、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10、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总结“学困生转化”的典型经验。

11、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全程、系列帮扶学困生计划,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


 

《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沙山寺小学

杨宪良

《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自2016年1月经教育部十三五总课题组审批立项以来,经过9个多月,基本摸清了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很多,特别是“学困生”,尽管他们数量不多,但势必影响着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将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和工作;甚至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幸福。只有让学困生的生命精彩,才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下面就本人的转化工作经验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改变: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教师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十年多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深深得感受到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解题的思路更活跃了,同时也由于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较难的内容,数学题目由于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及开放性,课堂教学由于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等原因,加具与提早了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正在急速扩大,这使我们许多教师感到担忧。

2、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 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增多,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了负面的影响。

当前我校正处于创建学习型学校和以质量、科研兴校时期,正赶上迎接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期,综合以上认识,为了确实贯彻《数学新课标》的任务与要求,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视学生主体差异意识,阻止“好生与差生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现象的蔓延,有效遏止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趋势,是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由本人主持的课题“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由此展开,我采用学生试卷分析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当面考核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实践。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新课程呼唤“一 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知识本位”导致的“目中无人”彻 底改变已往教学课堂“学科本位”状况,无疑是这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 的追求,显然运用数学知识,认识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几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学生的两极分化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到的是,课堂上, 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 的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以前提前的趋势,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研究 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促使新课程在农村的顺利实施,提高新课该的质量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校近十年多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二、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及转化研究措施 

(一)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

根据学困生的成因不同,可以将学困生大致归为以下四类:

1、智障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是为数极少的,即由智力因素决定了的智障型学困生。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父母遗传或者在母亲怀孕期间受到某些对胎儿智力发育不利的因素造成。

2、成长缺失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较为普遍,即家庭结构和成员的关系导致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隔代教育——“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本来都是很不错的学生,后来由于父母工作或生活的需要而不得不离开小孩,由其爷爷奶奶隔代进行教育,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

3、定位迷失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的形成因素可以归为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因素。受市场经济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一部分人将当今社会没有读过书也能过好日子,读了书不一定能过好日子的现象夸大化,认为读书无用,以致部分学生在家长的错误引导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学习方法不当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虽然没有以上三种原因,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而学习成绩一直提高不上来的那部分学生。

个人因素中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分。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造成数学“学困生”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原因。智力因素主要有:记忆力差,表现为口算障碍、笔算有困难;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表现为对数学题理解能力差差等。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胆小、自卑、沉默、懒惰,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

5、家庭因素

有些数学“学困生”在婴幼儿时期的数学水平发展就慢,其原因是:有的由于父母无暇照顾孩子,很少教孩子数数,孩子形成了不善言辞;有的因父母本身不精通数学,孩子缺少数学知识方面的熏陶和引导,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善吸纳与自主建构自身数学学习的惯性。当然,也有些数学“学困生”与此情况刚好相反,在婴幼儿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数学语言发展良好,但进了小学之后,父母的关心帮助少了,孩子受到了各方面消极因素的干扰,不能自然跨越“数数关”“口算关”“笔算关”“估算关”“问题解决关”,逐渐产生畏难情绪,自暴自弃,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也被磨平了。

6.学校因素

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数学学习的差异很小,人人都是一张等待涂抹的白纸,同处一条起跑线上,准备一场马拉松式的数学习运动。但由于学校的数学实践活动少,没有良好的学习数学学习环境,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里的举手学生越来越少,每个人的数学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差别,数学成绩也有了“两极分化现象”。数学“学困生”逐渐增多了,在每一个年级段,每一个班级都有。这些孩子普遍存在“缺乏自主性”的问题。但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下,数学教师常常无暇顾及他们中的每一个,只有那几个考试不合格的数学“学困生”才能得到优厚的补差待遇。然而,这只能缓解一时。经过师生双方的抗衡,终于战了个“合格”。但在这个过程中,早已泯灭了这些数学“学困生”的“自主性”发挥。另外的一些数学“学困生”虽然离不合格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的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也很差,稍不留心也会成为不合格语文“学困生”。

(二)、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转化方法措施

初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实验计划,明确课题目标,研究策略。新课改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教学中,教师最伤脑筋的就是“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了。现就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特提出以下方法措施。

(1).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制订转化计划。有效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我认为学习动机、心理健康与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父母的教育方法及社会的影响等,都是导致孩子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我们只有明确学困生的成因,才能有效转化,它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根据其数学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确定学困生名单。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他们制订本学期转化计划,使之有所提高和进步。
    (2).调整课堂结构,针对数学特点和年级特点,寻找一条高效利用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路子。教师要少讲、精讲,留出更多时间给孩子们,让他们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要走下讲台多和学困生交流,并积极指导。
    (3).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这是关键一环。教师备课时要多为学困生想一想,课堂上尽量给学困生提供一些提问和参与练习的机会,并且在学困生练习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辅导,课上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其效果要比课后补课强得多。
    (4).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坚持做耐心周到的思想工作。有些孩子不只是学习困难,行为能力也比较差。可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好的学风会对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作用更不能小觑。
    (5).合作学习,积极帮教,多措并举。新课改教学经验已经证明,当学生积极展开互动,进行热烈讨论时,孩子们都会获益匪浅。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有效分组,分散学困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并确定结对帮扶对象。要求每一名学困生搭配两、三名数学优秀学生,对课堂教学中要掌握的知识和作业都由优秀生帮助学困生有效落实。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课外辅导的负担,又加强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使得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扶中得到有效提升,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一帮一、小组内结对子、家庭辅导等都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6).改革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采取鼓励性评价。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学困生自己与自己比、现在与以前比。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寻找时机,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增加自信心;作业批改时,我们要积极采用针对性、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激励后进生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考试后帮助学困生积极分析试卷,多肯定好的方面,但不能忽视不足,应指出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等。我们适时的积极的评价,会给予学困生一股积极正面的无形力量,促进他们加快转化,摆脱学困处境。
    (7)、.建立学困生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的转化过程,积累转化经验。成长记录袋每一个学困生各有一份,主要内容包括:学期初,我们共同协商制订的本学期孩子们的成长计划;分析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自身情况,以及主要转化方法和策略;班内“一对一”帮扶合作学习名单,以及帮扶助学情况;孩子们本学期的数学优秀作业和活动作品,以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各种小测试卷,学困生自我检测练习,家长意见及教师激励性评语和指导性意见等。

(8)、尊重“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学困生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应付了事;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作为教师只看到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或成绩不理想就予以否定,这将大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严重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如果想真正帮助“学困生”得到进步,就不能因为他成绩不理想而歧视他,相反,而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头脑灵活,性格十分活泼好动的男生,他上课控制力差,常搞小动作,所以影响了学习,上期数学成绩分数是最少的。这学期开学,我把这位坐在最后面的学生调到了最前面,并对他说:“你上课老搞小动作,把你放在最前面是想监督你,希望你有所改变。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很会说话,我想看到你在上课时第一个把手高高的举起来,明白吗?”当时他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后来只要是他上课没搞小动作,积极举手,下课时,我都会对他说一句“你真是学习数学的一把好手!”每每听到这话,他都能露出自信的笑容。这学期,连续两次小考他都打了“优”。我想作为教师,只要平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困生”也能成优生。

(9)、运用激励机制,体会成功的快乐

老师真诚的爱,经常性的鼓励,对于一向生活在“暗淡无光”环境中的弱势群体更为强烈。“给点阳光就灿烂”这话说得非常好,对“学困生”,教师往往是一个友好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候就能让他们感觉到阳光。唐敏是我班一个非常调皮的、而且特不爱做作业的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让我头痛。一次批改作业后,我找他谈话,很友善地说:“我一向认为你回答问题很棒,很快就能将答案说出来,其实只要你上课多举手,就会忘记搞小动作,不信你试试看。”后来,当他举手回答问题时,我都试着用“你真行,这么难的你都说对了。”“唐敏,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想到这么精彩的话的,真佩服你!”看到他表现有进步后,下课时,我又会特意站他那对他说一句“今天你进步了”。“今天你进步了”这句话大概只说了一个星期,想不到他的作业居然也能坚持每天写了,不用再去“跟”了,这几星期,我感觉很轻松,因为再也不要去找他来补作业了。正是因为运用了激励的话语,这名同学才有这么大的变化。以往老批评埋怨他,反倒适得其反,而现在,正是在激励话语的鼓励下,他体验到了成功,才有了飞速的进步。

(10)、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 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1)教会学生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工夫花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 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 生正确的数学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2)教会学生“提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讲《年、月、日》这堂课时,教师在解决一年有几个月和每个月分别有几天这几个知识点之后,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月是 31 天,小月是 30 天;为什么一年要 365 366天呢?等等,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之后一针见血地说“为什么 月有时是28 天,有时是 29 天呢?”这个问题自然地过渡到解释月的特殊性上,还激起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这一问题真是一举两得啊,巧妙! 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学生参与教学应着眼于所学 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完善整个过程。在反馈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讲清楚自己的思考方 式以及操作过程。

(3)教会学生学会“感悟”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 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确联系。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例如:在“圆的面积”的教 等分之后,越大,它就会无限 接近与长方形,从而找出圆的半径和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在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通过图形的动画演示动态变化,让学生思考、感受、体会感悟出面积公式推导的过 程。当然培养学生“感悟”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平时多注意每一个细节 和体会,循循善诱,必将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赋予灵性。

2、营造良好的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产生感动力,推动力,进而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乐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并在教师那里寻找到温暖和安慰,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希望学生成才的期待上。教师可以通过笑貌,眼神,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关心学生。一天中,学生在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他的孩子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这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等方面的信息,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习惯也能被及时纠正或者制止。作为老师从家长所提供的信息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从而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建立他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3、融合各类学科,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增加学习的乐趣。(1)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固然有它的优势:教学容量较少,书写较慢,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领悟、 理解和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节奏较快,对数学教学有不利之处。但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算理,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能够形象地观察数学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在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时,通 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形象的感知平面图形的推导过程, 自然能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提起 学生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2)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深度。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加强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识有机地融入旧知识的框架中,从而突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构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把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新知识,使学生能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掌握新知识。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3)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 发育特点,循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定势思维的基础上,多让他们做一些穿插抽象 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稍高的问题,刺激他们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 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11)、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

①正确的计算方法。数学计算教学离不开概念、公式、法则、算理,学困生遇到这些就头痛,在“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策略”中,在“计算题”教学中:让他们弄清概念,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他们清概念,明事理,理思路。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让他们掌握几何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及时巩固知识。很多学困生的差距是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造成的,所以每学完一个知识点,我都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知识要记忆,那些要理解,

③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很多学困生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坏习惯书写马虎,造成得练习、作业甚至考试书写了草模糊。根据这一心理现象,我严格要求学生在做题前,首先看准文字、数字、运算符号,计算法则,最后再做题。

 

 

《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沙山寺小学

杨宪良

《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是经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总课题组立项审批后,于2016年1月启动。前期课题组成员调查摸底、搜集资料,课题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后期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展开具体的研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研究归因并及时总结成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于2016年10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目前,实施方案中所制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业已完成,申请结题。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年来,通过本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对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问题认识更加清晰,各班的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人数比例有所下降,学困生转化效果明显。

一、形成了对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的分析。

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全校学生学习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科学分析,形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调查分析报告》。每班的学困生大约在3----5人,且随着年级的提高,知识的加深,学困生也日益增多,学困问题凸显。经分析研究,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有:

1.个人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不能持之以恒。自控能力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好拖拉,平时贪玩,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困生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自信,心理上敏感、脆弱。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前不预习,课堂不知道做笔记或标注,课后不能及时复习巩固,不爱课外阅读,知识面狭窄,造成数学学习困难。

2.环境因素

(1)社会的因素。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游戏、网络的盛行给人们带来快乐和便捷的同时,也强烈地吸引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使其沉迷其中,造成厌学、弃学等。

(2)家庭因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大部分是爷爷奶奶进行隔代教育,长期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加之爷爷奶奶只知溺爱,不知管教。有的虽父母都在家,但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粗暴简单,致使这些孩子产生学习困难。

二、制定了对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可操作的转化策略。

课题组成员在前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反思总结撰写出一系列有价值的经验论文,如《分层教学促进学困生发展》、《浅谈让小学数学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对优化学困生作业的思考与实践》、《浅谈高年级学困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中高年级学困生有效预习的指导》、《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心理教育途径的探索》等,形成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数学两极分化转化策略。

1.聚焦课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分层备课,两极分化现象转化才能有的放矢。教师针对本班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分层备课,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和转化学困生同时并进。我们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典型课例,研究分层教学的方法,把教师典型的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汇编成册。

(2)课中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①计算教学

针对学生识字状况的差异,为提高学困生的计算能力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A.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数字计算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计算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学困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B. 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从算理入手,不仅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算理和算法二者间的内在联系,更能让学困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效率,培养自主计算能力。

②概念教学

我们从“概念的产生、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概括---概念的总结---概念的运用” 这一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明确概念教学学段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以及激励性评价,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进而促进学困生的成功转化。

③空间与图形教学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对于学困生的问题要适当降低难度,尽可能多的给予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加他们课堂互动交流活动的机会,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

(3)课后,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加强辅导,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

作业设计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个性化的内容,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为学困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学习练习机会,在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自由选择性作业中,使学困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不断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业评价要人性化。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多种形式的表扬激励,使他们感觉到只要积极投入,自己也会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师在班级开辟专栏展示学困生的优秀作业,每学期学校都对各班学习进步的学困生颁发了“学困生学习进步奖”以资鼓励。至今为止全校有45名学困生都获得过此项奖励,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班级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活动,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教师利用课外时间,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帮助学困生分析原因,找出方法,争取进步。

2. 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困生的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以学校开展的“十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我一生”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对学困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强化养成教育,促使学困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困生捕捉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变得更自信、自立、自强,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促进自我觉醒、自我辅导、自我发展。

4.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学困生的家长大多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引导,与学校失去沟通和联系,孩子的教育往往在学校进行得很顺畅,回到家里又回到了“起点”。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下方法:

(1)利用网络宣传阵地,向家长传递最新的家教理念。

(2)通过家长会,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每学期的班级家长会请一些家庭教育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家长介绍他们家庭教育的优秀经验和典型做法,真正起到家教榜样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通过访谈家长及学生,及时发现家教中的新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新对策,从理论上、思想上、方式方法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4)我们还充分利用“校讯通”服务,及时地实现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真正意义上实现家校互动的双向性,改变了学困生家长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当家教方法,采取说服教育、互相沟通等方法,使学困生转化工作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

三、课题组研究成果分析

历时一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关注学困生,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学困生转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学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困生很多是“困”在行为习惯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导致他们学习上的落后状态,教师致力于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付出了爱心、耐心、恒心。长期的培养,使学困生对数学的学习,对阅读产生的兴趣逐渐提高。另外,教师还与家长合作,帮助孩子制定学习习惯养成的计划,约定孩子执行的好就给予奖励;如果不完成,接受适当的惩罚,目的是改善孩子行为,让孩子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是替大人做事,觉得每天做的是有意思的事,逐渐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个性,能够主动自主学习,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三年级的王依晨同学,学习被动,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书写潦草。经教师用心转化,逐渐变得上课听讲认真,作业能按时完成,书写有很大进步。

三年级苏俊豪同学,做题很慢天天都是最后一个交本子,教师让他当小组长不光要管好自己的作业还要求管好全组的作业,培养他的责任心,后来做题速度提高了很多,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四年级张苏倩同学常常不写课后作业,课堂作业书写的字迹潦草、难看,听课不专心,嘴巴闲不住总爱讲话,整天脏兮兮不讲卫生。考试经常不及格。教师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她制定习惯养成计划,并督促执行,如今干净整洁的小姑娘,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美观了许多,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2.学困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我们针对学困问题,开展了颁发学困生进步奖、阳光体育广播操比赛、眼保健操比赛、兵乓球比赛、纳凉晚会节目表演、“等系列活动,给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自弃的心理,变得更加自信、阳光、上进。

如二年级张鹏辉同学,学习的落后一直让他很自卑,平时沉默寡言。在“训练审题能力”比赛中,他在班级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帮助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人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3.学困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各班级的学困生在老师的关爱中,在学困生自身的努力下,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年级王泽成数学成绩明显进步,三年级期末试卷难度大,上学期末时71分,下学期末考了82分。张洋同学数学成绩三年级进步最大,三年级上学期末竟考出91分的好成绩。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困生的大面积转化,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组成员的快速成长。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们都针对数学学困生问题组织成员积极展开理论学习、沙龙研讨,依托个人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地交流,从而更加关注学困生及转化学困生时所遇到的问题。多数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要想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批改等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围绕学困生去进行,从学困生的角度去思考,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让学困生成为教师关注、关爱的重点,真正做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与课题研究是辛苦的,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享受着收获的幸福。除了学困生的成长与进步让我们欣喜之外,我们还体验到自身成长的快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工作,注意积累转化经验,不断提高教研能力。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全体教师,有效地带动全校教师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积极撰写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形成课题结题资料。

1.课题结题主件材料。包括课题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实施方案、阶段性计划、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成果鉴定书等。

2.课题研究附件材料,包括研究论文、研究札记、个案分析、分层教学设计等。

3.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包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调查问卷与分析、各类表格、过关检测试卷与分析、访谈记录等。

六、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思考

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深刻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收获之路是艰难的,我们普遍感受到要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过程更艰难,但更有成就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1.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学校教育,但家庭、社会的配合也不可缺少;学困生的转化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只要各方面重视起来,相互协作,学困生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

2.转化学困生的策略还需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加以改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的职责,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来实施。教师今后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3.学困生的教育需要爱心、耐心、细心,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才能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得到实效。

4.虽然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使大部分学困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但是其中仍有少部分的学困生转化效果不明显,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心血,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努力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总之,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导致数学两极分化的因素很多,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对于新课改中学生提前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以缩小两极分化,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或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进一步提升观念,总结经验,为课改能更深入开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新课改实验给我校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生机活力,把我校小学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我们在课题实验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但我们坚信在上级教研部门指导下,通过广大教师潜心研究,开拓创新,新课改一定会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拓展,不断地取得可喜的成果。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中心校杨宪良同志:

经总课组审核批准,你申报的独立子课题项目《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获准通过立项,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全国重点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总课题组的独立单项子课题。现批复如下:

独立单项子课题名称: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课题类别:全国重点课题子课题

课题编号:DCF13011—0060A 

调研经费:自筹

课题承担人:杨宪良

立项时间:2016年1月

结题时间:2016年12月



 


相关新闻

杨宪良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