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研究” 研究报告 正文

“新时期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研究” 研究报告

2024-04-25 17:29 马洪思;马开湘;杜严 中华文教网
      课题批准号:2023YB1119
 
      “新时期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研究”研究报告
 
      虞城县高级中学   马洪思;马开湘;杜严慧;丁翠霞;薛盼盼;黄茜 
 
       摘要:本报告主要阐述了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多元路径的探索和实践,以研究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为主,结合传统德育教育,探索多种德育教育形式,积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激励与惩戒措施、综合素质成长手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家校共育等措施,构建适合高中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努力把高中生培养成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所面对的新鲜事物和外部压力过多过大,而高中阶段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积极实践和探索高中阶段德育工作新途径已成为高中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学校日常德育工作中,课题组老师的困惑越来越多: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如何润物细无声的去感化学生?学校到底想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德育效果如何持久?作为德育老师,又能给到学生什么?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课题组老师的脑海里,课题组老师在工作中接触了很多行为存在偏差或者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及学生家长,每当看到学生懊悔的眼神或悔恨的泪水,看到家长无奈和无助的表情,课题组老师深刻理解了孩子想改变而无力改变,家长想教育而没有方法教育的心情,这也促使课题组老师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萌生想帮帮他们的念头。于是,新时期如何开展好高中德育工作?这一课题的研究雏形就此诞生。
        然而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局限于单一的路径,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全面、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我们提出了“德育多元路径研究”这一课题。
        本课题的提出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探索多种德育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其次,单一的德育路径可能无法全面覆盖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需要多元化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最后,通过研究德育的多元路径,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德育的效果和质量。
       本课题旨在深入探讨各种可能的德育路径,包括但不限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以期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支持。
基于以上反思,课题组老师不断创新德育手段,最终提出“五色共育”理念,即将德育专题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激励与惩戒措施、综合素质成长手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家校共育等措施进行整合,构建适合高中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把高中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列宁说过:人的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精神的力量一旦转化为行动,就会化作人生前进的源源动力。高中阶段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一方面他们思想上积极寻求独立,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尤其是新形势下,他们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不良诱惑更多,更易误入歧途。所以,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全面、健康、有大局观、有较高素养、有民族意识的新时代高中生,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新时期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研究不仅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该课题的价值在于:其一,它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道德发展需求,通过多种路径,能更精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其二,丰富了德育的手段和资源,使德育更具多样性和趣味性;其三,为构建全面的德育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其四,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其五,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度道德素养的社会公民,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学校只有大力推进德育建设,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与创造者,为国家培养更高品质的人才。 因此,新时期加强高中德育教育研究,积极探索高中德育多元路径,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重大。
理论意义:
       第一,推进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在学校的落实不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在新时期也具有特殊的历史性意义。
       第二,践行德育教育理论,提出可借鉴的新策略、新路径。课题组深入分析高中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并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积极践行德育教育理论,为解决德育中的新问题和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德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丰富了德育理论的内涵,促使我们从多角度思考德育的作用和实现方式,并且有助于构建系统的德育理论框架,整合多种理论观点,提高理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同时,这一研究拓展了德育研究的领域,促进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第四,通过对多元路径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德育的规律和特点,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
       第五,多元路径研究有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年龄、知识结构和心理动态各不相同。通过多元路径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德育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六,多元路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探索和实践新的德育路径,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品牌,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实践意义:
       第一,进一步了解了新时期高中德育工作现状。为深入研究本课题,课题组对多所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走访、调查研究,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进一步梳理了高中德育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原因,积极探索应对方法。这提高了对学校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也为高中德育发展水平提供了借鉴指导,有利于推进高中德育教育的改革和进步。
       第二,多元路径研究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还丰富了德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再者,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优化了德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为解决高中德育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供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
       第三,德育多元路研究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提高其育人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德育观念得到了更新;通过实施深层次的德育内容和系列德育活动,加大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四,在学校层面,该研究有利于构建学校特色德育体系,也有助于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元路径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引入新的德育理念和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从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和办学质量;在社会层面,该研究能够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培养具有高度道德素养的公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多元路径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多元路径的德育实践,可以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第六,多元路径研究还有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社会适应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育工作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需求。通过多元路径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探索出更加符合社会实际的德育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社会、服务社会,从而提升其社会适应性和影响力。
        三、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德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高中德育:
       主要指在高中阶段教育者按一定的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培养。
       多元路径:
       主要指在实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法、途径或选择。即在以达到目标为目的的过程中,不止一种方式、路径可供选择,不同路径在性质、特点、适用条件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多元路径还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和资源的整合。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德育的研究开始较早,也比较成熟。早在1894年,英国的巴恩斯、美国的夏伦勃格就分别在英国的《教育论丛》杂志上发表《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和《儿童的公正观念》两篇论文,标志着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德育学领域。
       在新时期,国外学者对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德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德育与科技融合: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外学者积极探索德育与科技的融合方式,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德育效果。
       3.德育与社区参与:国外学者强调德育与社区参与的结合,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德育评价的创新:国外学者在德育评价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如采用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德育表现。
       国外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而我国德育教育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的研究日益活跃。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理念的创新: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的德育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需要引入新的德育理念,如主体性德育、生命德育等,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2.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德育方法,如情境德育、体验德育、活动德育等,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3.德育内容的拓展:除了传统的道德知识传授,学者们还强调德育内容的拓展,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培养等方面,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了更好地评估德育效果,学者们提出了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的建议,包括制定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机制等。
       国内学者强调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等在德育中的作用,探讨了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他们关注课程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以实现德育目标。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高中德育理论,也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研究过于注重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支持;同时,对于如何将多元路径有效整合到德育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育长期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高中阶段更为突出,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摆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造成德育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缺少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造成学生在情感、认知 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缺失。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新时期,高中德育教育就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运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创新工作举措,采取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新时期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德育实践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加强实证研究,推动高中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其中,罗杰斯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利于学生“自我实现”的最佳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在学校中,应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论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进人健康全面地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3.人本主义教育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5.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是一个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旨在实现人的各方面的潜能和能力的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
       1.“五育”的基本内涵。
       2.德、智、体、美、劳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
       3.德、智、体、美、劳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
       (三)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基于主体哲学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活动的认识,它强调唤醒受教育者的自主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促进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不断建构自己,从而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该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观念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想。
       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特点包括: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和锻炼;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不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或价值,不能只看其对未来生活的作用,必须同时看其现在对主体的意义。 
       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师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
       3.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4.现代教育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六、课题研究目标
       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德树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重在探讨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倡导的“立德”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理念、涵养道德观念。从“德”的内在结构来看,它包含政治品德、道德品德、个性品德。对于学生而言,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和法律素养等,它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集中反映。“立德”立的是个人高尚的私德、社会共同的美德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德。
        “树人”则强调的是人才培养,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学校教育的“树人”,就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建设者。
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它不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根本任务,也是学校办学的方向和根本宗旨。
        接下来,就是如何“立德树人”,即德育的多元路径研究,是本课题的重中之重。课题研究目标可细化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建立“五色共育”德育多元路径实施体系,积极探索德育专题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激励与惩戒措施、综合素质成长手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家校共育等多种途径进行整合,力争在德育教育中取得实践和创新;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引入到德育教学之中,做到德育与心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如纳入心理测评、活动课,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做到趣味教学,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引发学生的深度讨论和思考。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全面提升高中生的道德素养。该研究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虞城高中德育教育实施现状;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的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三)综合素质成长手册的撰写在德育教育中意义;
       (四)社会综合实践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五)家校共育对德育教育的推动作用;
        (六)学生参加德育活动后的反馈;
      (七)学生常规管理中德育渗透。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县城高中的学生,为便于对比实验结果,选取的样本是行为有所偏差、违反学校纪律的高中生。
         九、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程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方式:1.文献法:主要是指根据研究课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搜集相关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论证依据;2.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虞城高中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及学生对多元德育教育途径的看法与建议;3.比较法:通过对违纪学生教育为例,选取对照组和实验组,记录已违纪学生一年内违纪的次数或再次违纪的时间间隔,比较两者有无明显差异,来实践、探索多元德育教育路径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具体研究进程及做法如下:
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零一个月:2023年04月—2024年05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3年04月--2023年05月)
        成立《新时期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课题的方法及预期成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3年05月--2024年02月)
       课题组成员在开展学校常规德育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课题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实践、分析,探索并践行德育的多元路径,如:德育课程里融入心理健康课、填写自我督促自我反思式综合素质成长手册、参加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家校联合,共同守护、对学生的典型行为进行相应的激励或惩戒促进其转变。并对每个环节进行搜集、整理、提炼,形成过程性材料,确保工作的圆满完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4年03月--2024年05月)
       归纳整理德育教育的新成果,撰写、提交课题报告,邀请专家进行结题评估,经验总结,成果展示、交流推广。
       课题组邀请了三名有着多个省级课题经验的本校高级教师担任专家组成员,先后多次召开课题研究座谈会,审阅了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汇报,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专家组认为课题贴近学生和教师,特别是选取素材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课题实施阶段严格按照计划推进,其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及推广意义,具有可复制性。课题研究法能保证课题研究真正服务于教学改革。建议酌情补充并注意研究方法实施时的科学性、规范性,建议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把课题研究和学校的教研工作联系起来,在研究内容方面要有所侧重,分工更细化,特别注重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研究相衔接,定期交流研究心得和成果,及时对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归档和整理。
        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共召开课题专题研讨会5次,每月定期开展教研座谈1次,组织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3次,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先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2次,撰写教学反思15篇。课题组成员先后上公开课及观摩课共50节,收到了许多老师的建议和修订方案,取长补短,扩大视野。
学生德育行思录征集共收集整理学生课后心得随笔600余篇,学生对理想信念、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人际关系、生命教育、职业生涯、未来展望、规则与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与思考,体现出新时期青年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思维角度和个性认知,目前编辑整理《学生德育行思录》于2024年5月与广大师生见面,并与兄弟学校进行了赠阅交流。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立项以来,课题组研究成员积极围绕课题既定思路和内容开展了形式丰富的研究活动,及时总结研究经验,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我校德育现状,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明确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组开展了高中德育现状与实施路径的问卷调查,课题组了解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收集了很多真实有效的信息,为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
        调查的内容涉及高中生对学生现有素养水平的满意度、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哪种德育形式对自己的影响最大、最喜欢哪种德育路径以及为预期的德育路径成效打分等问题。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71%的学生认为高中生的行为习惯水平一般,99%的同学认为有十分有必要(58.5%)或有必要(40.5%)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行为引导。
         关于德育路径的建议这一问题,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他们建议德育宣传形式多元化、增加社会实践、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开展心理健康课、增加亲子沟通、开设德育大讲堂、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礼仪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适当增加惩戒措施、开展德育征文、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等等。
这些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不但说明当前单一的德育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也为课题组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为接下来的德育活动开展提供了事实依据。
         2.打造德育试点,创新工作方式,整体提升德育成效。
         为探索学生德育管理的新路子、新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个人素质,政教处针对部分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特点,打造了德育试点——德育提升班。德育提升班不仅可以给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德育教育,还能以德育提升班为模型、试点,推进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同时,德育提升班为我校“思政课”的进一步完善,做了一个机制上的初步尝试,意义重大。目前,课题组所在学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德育提升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得了不错的成效。
          3.构建德育课程的目标,研究德育课程建设方向,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教材。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课题组在开发德育课程时候,坚持课程与学校实时活动、本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时政热点等紧密结合,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需要。
          一是针对学生希望提升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导向问题,我们开展了“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德育大讲堂系列活动,比如开展《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品学兼优的高中生》《高中三年,如何让青春怒放》《成功其实不难》《寻找努力的意义》《为什么读大学》《我的父辈》等专题德育课程。这些课程让学生们明白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唤醒求知求进的内驱力,厚植了家国情怀和报效祖国的感恩之心,激励学生志存高远、策马逐梦迎高考的斗志。
        二是针对学生法制意识淡薄问题,我们开展了“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校园”系列活动:发放了《高中生行为规范手册》读本,组织收看“开学第一课”普法教育专题课,邀请校内外专家老师举办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举行学生行为规范及安全教育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深入学习法治思想,强化法治体验,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以实际行动弘扬宪法精神。
        三是加强了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活动。如开展“献孝心,知感恩”社会实践活动、“赏圆月,感受家庭温馨”中秋节活动等,让学生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担当,厚植爱国情怀。
        四是增加学生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如组织开展“关爱老人”“清洁校园”“文明取餐”等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更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五是大力倡导社团活动。学校积极利用社团活动实施有效德育。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孩子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可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育人功能独特。目前,我们学校有涉及三十多个学生社团,如校园广播站、雪原文学社、阳光话剧社、多彩音乐社、英语角、摄影等社团。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同学们不仅感受到有常规课程的仪式感,还能感受到与常规课程不同的氛围与收获,从而实现社团活动课程育人主渠道功能。
        通过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全程参与了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同时课题组精心开发了德育校本教材,如:《高中德育课程校本教材》《润物无声--德育校本教材》《我和我的追风少年》《家校共育手册》《学生德育行思录》《学生社会综合综合实践手册》等。
        4.落实德育导师制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为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学校秉承着“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宗旨,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现面向全体同学实行德育导师帮扶制度,实施亲情化、个性化的育人模式。
        德育导师制度以德育提升班为试点,组织以课题组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委员会和学校领导为德育导师团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匹配不同类别的导师,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方法、心理成长、情感生活、特长培养等方面予以关注和指导,动态把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轨迹,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新机制,大大提高了德育实效。
        5.继续完善“五色共育”德育多元路径实施体系。
        根据新时代高中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课题组提出了“五色共育”教育理念,其理念起源于中国的传统五行文化——金木水火土,每个元素对应一种颜色,每个颜色对应一种德育路径,比如:
        金——白色——行为教育,其相应的德育途径是“表彰与惩戒”,在斯金纳看来,“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而及时表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学生的进步,有利于学生的行为发展,适当的惩戒可以让学生有所不为。
        课题组所在学校利用晨会、班会、升旗仪式时间面向全校对班级近期出现较多的违纪情况进行通报,正确做法进行讲解。每周进行针对性检查,督促其及时整改。对表现优秀的班级和学生,及时消除处分。各年级的违纪情况有较大改变。
        木——绿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融入德育课程,能有效拓宽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搭建立体化资源和平台,让育人活动丰富多彩,能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具吸引力,不断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水——蓝色——综合素质成长手册。德国散文家海涅曾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而成长手册是自我督促,自我反省。
        火——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领导力,让参与者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它还能够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土——黄色——家校共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的根,家校齐努力,学生才更容易被唤醒。
        学校制定家长问卷调查,对家庭教育难题和学校发展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查,根据问卷结果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活动活动,家校共育实施效果良好。同时利用家长开放日、开设家长学校,组织家长经验分享等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推动家校协调共育。
         这五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涵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行为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磨合, 最终形成了以课程为主,以实践为辅,穿插家庭教育、适当给予表扬和惩戒,及时自我反思的教育模式,这五者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五色共育”的内涵。
         6.课题引领教师科研,教师赋能促进教学发展。
        从发现问题到转化为课题研究,课题组通过不断地学习、研讨、实践、反思和再实践,有序推进课题进度,教学教研初见成效。
         一是教师教育观念得到转变,业务素质得到提高,教学方法实现了转变,德育教育成效明显提高。
         二是强化了课堂德育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的有机结合。结合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之中。
         三是教科研实力得到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研成果。
         优质课方面:
         2023年7月,课题组成员丁翠霞老师优质课《男生女生》、薛盼盼老师《我的朋友圈》均荣获商丘市一等奖,黄茜老师优质课《不做考试“蕉绿”人》荣获商丘市二等奖;
         同年12月,课题组成员丁翠霞老师优质课《认识拖延》、薛盼盼老师《阅己·悦己·越己》均荣获河南省二等奖。
         2024年4月,课题组成员丁翠霞老师优质课《走进青春期》、杜严慧老师《家长如何与高中生交流》、何婧琳老师《牵着蜗牛去散步》、薛盼盼老师《青少年法制教育》均荣获虞城县家庭教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论文方面:
         2023年11月,课题主持人马洪思老师在《教育周报》发表论文《浅议新形势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同年11月,课题组主要成员马开湘老师在《新时代党建报》发表论文《“五色共育”,积极探索高中德育工作新途径》;
         同年11月,课题组主要成员杜严慧老师在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上发表论文《新时期高中德育现状与实施路径调查分析》;
         同年11月,课题组成员薛盼盼老师在《新时代党建报》上发表论文《德育:塑造品格与引领成长》
         同年11月,课题组成员黄茜老师在《河南日报》、今日头条上发表论文《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实践》。
         同年12月,马洪思老师在《新时代党建报》发表论文《浅议“五育并举”视角下育人路径的实践探索》;
         社团方面
         2024年4月,我校社团《德育提升班》荣获河南省文明社团。
         校本教材方面:
        《新时期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研究》德育系列课程校本教材初具雏形,课题组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德育教育系列课程。
          德育课程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课、行为养成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育融合课等,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资料库。
          目前,课题组正努力编排德育校本教材,致力使德育本土化、教育内容具体化、序列化。
          7.德育工作初见成效,助推区域内德育教育规范发展。
         课题组所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已经初步构建了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搭建了德育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初步发挥出示范引领辐射带头作用,多所兄弟学校参观学习。
         2023年9月,商丘工学院附属兴华学校到课题组所在学校参观学习;
         2023年10月26日,北京工业大学见习教育硕士与我校进行心理健康与德育经验交流会;
         2023年11月16日,郑州十一中到我校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
         2023年12月9日,祁门一中校长张进球应邀到我校进行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座谈交流;
         2023年12月10日,我县部分乡镇中小学中心校长到我校进行参观学习;
         2024年3月15日,虞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县职业高级中学、县春来高级中学等兄弟学校组成的代表团来我校进行心理健康与德育经验交流会;
         2024年3月23日,主持人马洪思老师应虞城县教体局邀请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会议。
         2024年4月14日,我校承办首届虞城城区心理交流研讨会暨名师面对面活动,主持人马洪思作为专家出席应邀活动。
         课题组学校将继续致力于特色德育课程的开发,充分发挥德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推进区域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十一、课题反思与展望
        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已近尾声,我们深知还有很长的路要在探索中前进。课题组一致认为,当代高中生面临着严峻的学习压力和高考任务,高中德育教育要适应当代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受到关注、得到认可、赢得尊重,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荣誉感、使命感,促使高中生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主动绽放和健康成长。
        1.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很多新的工作方法和具体措施,如:加强对德育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着力寻找科研工作的理论依据;提升教师的调查、分析、总结、写作、教学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案例研究,力争推出一些创新的典型课、公开课,扩大其示范引领范围;把德育提升班同学充实到学生志愿者队伍中去,帮助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实施德育导师负责制,一对一,一对多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学生填写《综合素质成长手册》撰写心得体会;加强家校沟通、亲子沟通,突出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看到父母的付出与不易。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诸多瓶颈,问题如下:a.高中生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有些学生认为德育课程与学习无关,老师在讲授德育课或要求背诵《学生行为规范条例》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而不是主动的寻求改变,未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b.当前我们缺乏系统的高中德育教材,准备一节德育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搜集资料、整理课件,德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c.学科教学融入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偏重知识的讲解,没有很好的利用学科魅力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激发学习动力。d.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或离异导致学生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没有或缺少监护人的密切配合,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e.经过德育教育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有较好的表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学生自控力差,还会反复出现违反校纪的情况,造成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挫败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同时也激发课题组积极努力的寻找最优的解决办法。
        2.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点:1.继续加强对德育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着力挖掘课题深化的理论依据,为德育教育促进教学教学工作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点;2.努力提升参与课题探究的教师分析、总结、提炼观点与实施技巧、资源素材加工和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帮助教师做好研究过程中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归纳,推动课题科研成果化的进程;3.重视教学案例研究,总结反思力争推出一些创新的典型课、公开课,扩大其示范引领范围;4.把研究成果整理汇编成册,在兄弟学校和帮扶学校中进行交流,更好的交流实施体会,推广科研经验,达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与目的。
        总之,高中德育多元路径探索工作既艰巨而又意义重大,教师要做德育工作的践行者、学生幸福人生的奠基者,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合理的方法,使德育成效真正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和底色,在提升学生人格素质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上促成效,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努力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主要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类
       [1]马洪思,路华等.“影视资源与心理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文渊(中学版)》[J].2019(8):151-153.
       [2]王鲁宁.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本质及规律的哲学探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49-52.
       2、著作类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
       [2]林崇德,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8-116.
       [3]范树成等.多元化视阈中的德育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84-287,289-291,280,267,164.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2.
      3、学位论文类
      [1]张晓旭.初中道德与法制课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2]于文静.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德育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9.
      [3]董清颖.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设计规范性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
      [4]王鹏.论中学德育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时期高中德育多元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YB111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土火)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