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课题报告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课题报告

2018-10-23 18:40 张晓东 课题组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中心学校 张晓东  

一、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出众的阅读理解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的演讲指出:“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我国民众的阅读能力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降低。”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社会的需求,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影响着一个人的生存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从感受、分析、解释、评价等几个方面突出阅读理解能力的主体地位,从“体会”“揣摩”“领悟”“讨论和交流”“体味”“推敲”等词语,可以看到课程标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清晰指向性。  

“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训练。”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学习能力较之于城市学生有差距,生活眼界窄小,生活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学校要发展,语文教学要有所突破,必须加强对阅读教学过程关注与改革,在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奠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校前期开展过《小学生课外阅读组织与指导的创新研究》、《小学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实践研究》的相关研究,对课内阅读、课外阅读都有一定的认识,也有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基于此现状,我们作更加细致更加微格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等)

1、主要概念的界定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理解能力”:是对阅读信息进行消化、加工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从语言构成的角度看,包括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等;从理解能力的不同能级目标看,有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创造性理解。  

2、理论依据  

(一)《国家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认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研究目标  

为了直接、迅速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践行语文课程的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水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般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研究内容  

1、涉及阅读教学一般过程的基本规律的深入探索,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和实践原则的文献研究。

2、正确衡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设计调查问卷,透彻科学的分析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确立研究基础和研究重点。  

3、分学段探索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般方式方法。  

(1)初读感知阶段,通过合理的词语教学,提升学生认读理解语言的能力,为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提升初步复述性阅读理解能力。  

(2)细读文本阶段,优化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帮助学生感知有效信息,提升解释性阅读理解能力。  

(3)赏析文本阶段,教师合理提取文本的本体性教学内容,通过熟读、赏读,提升学生创造性阅读理解能力和评价性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努力改进评价方式,适当强化激励评价,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策略为目的,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学生阅读核心能力提升为重点 。 

1、文献研究方法:借鉴图书资料,广泛汲取别人研究的成果,以免走弯路。  

2、行动研究法:进行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分年级段,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提升。  

3、调查法: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着重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环境,激励机制等进行调查,目的是为实施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4、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2016年8月—2018年8月),拟定为三个阶段进行:  

(1)研究准备阶段(2016年8月—2016年9月)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做好研究准备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10月—2018年5月)全面展开研究,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收集研究的数据和各种材料。让学生通过长期有序的训练,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4)总结验收阶段(2018年6月—2018年8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汇总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鉴定,为下一轮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六、主要抓好的几个具体方面

我们老师都知道,语文追求的是"妙趣".一个词在这里是败笔,到了那里可能就是"生花妙笔".因此要想真正获得语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情感。

1、良好习惯的培养

如何养成好习惯呢?习惯在没有养成的时候,我们多少要下一些自我强制的工夫,即要靠自己刻苦训练,不靠别人教导。培养情感的过程是一个意志磨练的过程,当我们"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变成了习惯。于是学习语文不再只是听讲、作笔记和写作文那样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而应是自觉的、有兴趣,能动的习惯性行为。

(1)、要养成读写相伴的习惯。

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而不少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

许多作家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常常是废寝忘食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泉涌到笔端。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要养成多背诵积累的习惯。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增强语感,增强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背诵的知识,犹如储存在头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一但应用时便犹如源头活水般涓涓涌来,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3)、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

书是人类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我们徜徉在书中,就像和人类历史上的思想与知识巨人对话,每个人如果能把读书时的所悟所感写下来,或者把所喜欢的文字摘抄下来,与他人一同分享,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孩子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书读了不少,时间也费了不少,可是读过之后却没留下什么印象;即使当时觉得很有收获,过些日子,印象却又模糊了;等到作文需要时,想又想不起来,找又很难找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主要原因是读书时没有动笔的习惯。

读书动笔有很多好处:一是能够帮助记忆;二是能够掌握书中的重点、要点;三是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四是能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言简意赅的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

例如学习《螳螂捕蝉》揭示主旨的句子:"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可在旁边批注"我们每个人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却又当局者迷"等语,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若把"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4)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朱熹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最难做到的是心到。何谓“心到”?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还说:“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今天我再次反思,想必如果没有精思难以有可持续的精进。联系自身实践,思考后方能有自己真正所得。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莫言的文章睿智、深刻的底蕴,绝不是某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得益于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索,从而迸发出不朽的篇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四勤"学习法中的第三勤说的就是"勤想",就是主张"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多思、善思",不"尽信书".

(5)鼓励小学生坚持进行课外阅读

由于小学生阅读兴趣容易游移,意志薄弱,不会利用时间,及环境因素的干扰等诸多原因会导致小学生课外阅读间断、中断、或终结。为此,我们必须想办法促使小学生课外阅读坚持下去,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策略:

<1>、环境熏陶——充分利用教室这块阵地积极建立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内容进行渲染。例如:书香书柜、图书角、阅读之家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

<2>、榜样的作用——激励是生命的翅膀,生命在激励中飞扬。教师,家长就是学生很好的榜样。我们应随时随的给学生起好榜样,带头读好书、写读书笔记并及时与学生交流。还可在学生中树立认真读书的好典型,随时鼓励和表扬。

<3>、组织活动比赛,可每月安排一次“书香弥漫”、“读书沙龙”等活动,定期表彰“读书精英”,这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热情。

<4>、家校联动——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作用,可开展一些亲子阅读活动,督促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参与读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

<5>、定期检查——教师和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读书情况,主要检查孩子写读后感的情况。家长让孩子写读后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热情自然地流露于笔端,在读感中释放真情。

语文知识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之一,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领悟到生活的乐趣。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通过教材和课堂学习是不可能达到的,学生必须要不断扩大阅读量,才能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推荐适当的读物,作为是课堂延展学习。在这个信息开放、多元化的时代,学生能够找到各种各样的阅读资料,教师要时常讲解一些国内外经典著作中的有趣段落,吸引学生进行课下的阅读,深入感受其中优美的情景和经典的语言,体验阅读的美好。

2、情感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

首先,要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只要带着对生活的浓浓的关爱,那么,你所阅读的一切书籍读物的内容就都会打上你对生活理解的烙印,语文知识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要培养热爱读书的情趣读书,是增加语文底蕴,丰富头脑"内存"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

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重点促进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经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的阅读内容,鼓励学生阅读好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并给学生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读书氛围,同时要给学生松绑、减负,让学生与书为友。在小学六年学习中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果我们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阅读兴趣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的。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能力必定也有所提高。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本课题预期通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效应。  

1、活动记录及理论学习资料;  

2、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典型课例录像;  

3、经验总结、论文集,个性化教案集,案例评析集;  

4、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等。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申请人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多年,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是学校科研骨干力量。所聘请的顾问都是语文骨干教师,专科学历,具有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发表过多篇科研论文,并参与了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课题申请人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2、我校软硬件设施完备,有图书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优先供教师使用,便于网上查阅和学习研究,学校全额提供经费,保证课题的顺利研究。学校对于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切便利条件,购买了大量的新课改方面的书籍、影像资料。这些为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才能更好的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教学集合了听说读,其中阅读理解能力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当学生有了大量的阅读后,积累更多知识就会形成自身对事物的见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开发各种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中心学校   张晓东

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阅读,作为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一直被排在语文四个能力的第一位。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方面构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围绕这一目的,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正确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朗读、说话、作文诸多方面的能力,许多学生在这方面,往往运用得不灵活,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按规律认真去培养学生理解的能力,由浅人深,由表及里。 要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多读、多看,并联系上下句作出比较加以理解。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难以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也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较差,许多学生的兴趣点还集中不到学习上,同时学生因为单纯,关于未来的激励性也很模糊,所以在缺乏动力懵懂状态下对于阅读感到枯燥,认为没有给他们带来乐趣,许多学生宁愿每天花很长时间看电视,也不愿看课外书。在电视与课外书之间,他们偏爱于电视声像材料。

再加上学生有一种逆反的心理,家长让做的事情自己不喜欢,导致学生经常是被动地去读书。而且学生所拥有的读物少。

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表明,小学生自觉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

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就成为当前优化和改革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

第一部分,关于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一、几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巧妙利用评价,改变学生的态度。

课堂评价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课堂评价以师生面对面的灵活性,较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发展、价值观等方面的品质,发挥其特有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让学生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同时,积极接纳他人、学习他人,分享合作的快乐,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形式多样且尊重学生人格的点评手段,既能把学生“导”向知识的彼岸,又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与满足,这种满足内化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奋发向上的力量,既利于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又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贴标签”效应,就是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会相应地做出自我管理印象,使自己的言行与所贴标签一致。巧妙的课堂评价,不仅给学生贴上一个好的“标签”,从而产生好的效应,更是一种科学的引导。例如当学生读书添字、漏字时,不急于让别的同学来纠正,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诸如“眼睛要看准”是给予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读书;“我认为你这次一定会读好的”是给学生的鼓励、信任和期待,学生将在老师的信任与期待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增强自信。虽然是学生读错了,却让他“介绍经验”,明明该批评,却变成了鼓励和表扬,俗话说:水不流不活,人不激不跃。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用智慧的评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用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评价有了爱的支持和智慧的滋补,一定会成为教育这门艺术中更绚丽的花朵。

(二)开展重点研读,巩固学生的兴趣。

建议语文教师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点,带动语文教学全过程,指导学生自己学,逐步让他们由“爱学”到“会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进而使课堂教学像磁石一般,把孩子们牢牢吸引住,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如有的教师在学习《爱之链》一课时,紧紧抓住“爱在传递”这一“文眼”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学习,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由点到面层层铺开,使学生在自我感悟、耐心品味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了“传递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同时强调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多读、熟读,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中,在读中悟义,读中悟法,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实现由“感”到“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阅读多方面的发展。

通过电教媒体创设音像情境,教师把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诉诸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设定的情境中,带着最佳心理状态去感知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基调。此时学生刚进入学习角色,就被教师创设的情境吸引,开始引发求知欲望。例如,有个教师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通过放一段介绍霍金的纪录片,声情并茂让学生更深刻对的体会到霍金的可贵精神。

在初读感知的环节中运用影像达意、音响传情的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丰富了他们的感知,引发其认知兴趣。对阅读主体而言,感知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阅读的核心,阅读质量取决于感知和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借助媒体演示情境,强化感知内容,用定格或播放片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感知过渡到表象,再由表象过渡到抽象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观察力与思辨力,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强化了阅读效果。事实上,情境本身孕育的各种线索能导致无意识心理活动与思维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刺激,增加了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审美力等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四)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的兴趣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有待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把学生引进思维的天地,一是抓联系,二是抓形象。抓联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抓形象,思考“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抓住这两条,学生不难学会怎样思维,从中悟出问题、思考的路子,逐步达到能想,会谈。要使学生学会怎样读书,必先使学生学会怎样思维。只有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学到表达内容的方法。

(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的“导”就应以形象思维为支撑,经常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如即兴表演,画简笔画,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等。因为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个情境的。反过来,一旦学生看到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境,自然“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的最佳方法就是“熟读精思”.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扣读导悟,以读见悟,保证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在感悟语言文字过程中,教师还要顺应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设法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思想中将兴趣与阅读相联系。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发展心智,自觉去了解、探究,并在这个了解和探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心理学研究得出结论,只有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自发地把精力转向学习对象,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有了兴趣也就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一)推荐优秀读物。

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并注意可读性,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选择接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书籍是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的前提。以读物的内容吸引学生读书。可是,大多数小学生没有阅读兴趣,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平时在推荐读物时,要有针对性地推荐。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

教会学生选书。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一些学生喜欢、内容健康、教育意义较强,特别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积极向上影响的适合学生口味的书籍。因为由于目前市场上各类书籍名目繁多,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自我选择图书受到限制,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斟酌后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图书。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1、《格林童话》 2、《安徒生童话》。第二学期:1、《舒克和贝拉历险记》 2、《洋葱头历险记》 3、《小猪唏哩呼噜》 4、《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二年级第一学期:1、《伊索寓言》 2、《一千零一夜》 3、《三毛流浪记》 4、《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5、《亲爱的笨笨猪》 6、《调皮的日子》。第二学期:1、《爱丽斯漫游奇境》2、《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3、《小海豚心灵成长故事》4、《最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三年级 第一学期:1、《装在口袋里的爸爸》2、《小老虎历险记》3、《阿笨猫全传》4、《大林和小林》。第二学期:1、《西游记》2、《窗边的小豆豆》3、《我要做好孩子》4、《科学王国里的故事》5、《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四年级 第一学期:1、《鲁滨逊漂流记》2、《格列佛游记》3、《鼹鼠的月亮河》4、《汤姆·索亚历险记》5、《苦儿流浪记》。五年级 第一学期:1、《昆虫记》2、《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3、《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4、《快乐王子集》第二学期:1、《女生贾梅》2、《男生贾里》3、《青鸟》4、《智慧背囊》5、黄蓓佳小说系列。六年级 第一学期:1、《爱的教育》2、《城南旧事》3、《海底两万里》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二学期:1、《蔡志忠漫画集》2、《东周列国志》3、《红楼梦》4、《冰心文集》(中国部分25) 。这些书籍因为贴近现代学校生活、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学生一读就会爱不释手。学校有条件更好,如没条件,老师可以先对各文本进行阅读和大致了解后开具书目,让班级学生每人购买一册不同的图书,然后相互借阅,不失为一种良策。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又节约了金钱,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二)营造阅读氛围。

1.通过需要或动机激发阅读兴趣。

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产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刺激或阅读情境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前查阅读资料已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一种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抓好课前资料交流这一环节,进行优美文章、世界奇闻、片断节选等介绍,并推选“查阅读资料大王”.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前,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我国抗日战争的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高昂,收集的材料内容丰富,有图片、有文字资料等,使他们对“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 利用榜样法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开卷有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格言警句激励或者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激趣。尤其是老师爱阅读是对学生的最好的垂范。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能让学生爱屋及乌,引导他们进入一个美妙的图书世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示范,要以入神入情的阅读为学生们作出榜样。教师的这种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和巨大的感染力,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趣,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所以老师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知识殿堂的神圣氛围的感觉。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冰心、老舍、郭沫若、朱自清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些故事等。

3、通过故事或问题引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喜欢听有趣的故事、看卡通片,认识神话人物,因此可选择益智、有趣的等适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通过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这样,通过喜闻乐见的童话、神话诱发学生的读书欲望,使学生从被动地读到自己想读更多的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创设阅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阅读环境,即一种气氛。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设置书橱、开辟图书角、开展“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活动,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学生课余可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

可以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交流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讲故事,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一举两得。这些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所以,根据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注重组织读书活动,以发展他们的兴趣,使之保持旺盛持久的读书热情。

三、注重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仅有兴趣还不够,实践表明,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师有必要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简便易行的读书方法。

(一)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才慢慢形成的。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阅读,就要求老师必须做到在知道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时,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实施步骤和方法时,应该将对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写进教案。

(2)读中相机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和文中的重点难点,适当给予引导启发,以便学生在自我探究思考中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及时引导鼓励学生把学到的方法不断运用到下面的阅读实践中。如读完一段或者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刚才经历的学习过程,总结一下读书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说说自己是怎样进行段落划分的,交流一下概括的段意,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这样比较利于学生逐渐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师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才能形成能力。要告诫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二)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自己本身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如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等等。

教师在备课设计实施步骤和方法时,应该将对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三)阅读能力应以理解为关键。

阅读能力是以感悟、理解、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要培养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应该达到以下两条:

1、 会读。

会读,即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的策略: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有整体上把握自己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具体地说,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又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的目的。精读,就是对文章逐句诵读,仔细揣摩,领会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精读训练的要求:第一,规定阅读的方向。即精读前确定精读的主要问题。第二,指点阅读的程序。一般都应该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步骤训练学生精读,使之理解课文。第三,指点阅读的方法。包括运用基础知识指导读解的方法和运用阅读思考剖析读物的方法。指点阅读的常规,如查检、参考、圈点、批注等。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教师需要教给小学生信息摘取和识辨的能力,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教师还应交给学生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他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因为当今社会知识信息量巨大,日新月异。

(2)读思结合。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因为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

(3)读记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在强调“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也要倡导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化,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

2、读懂。从整体上讲,明确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语言-思想-语言”的感受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任务是使学生读懂,最终能够独立阅读。这个过程要基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带领学生从文章走个来回”.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取哪种读法,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收获。读有多种办法,有诵读、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范读,等等。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要想使学生读书有兴趣、有方法、有收获,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就要通过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提供适当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第二部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突破句子关卡,要学生准确理解句子,才能正确理解课文。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围绕这个目的,阅读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朗读、说话、作文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要理解句子意思,学生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把句子读通,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解能力培养。比较简单的句子通过读就能理解意思了。但是有些句子不是一读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在教学中,我运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一、鼓励积累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综合训练

我们老师之所以要教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各种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会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我就采用综合训练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多种方法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从而鼓励学生积累各种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如六年级《草原》中的一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要求,通过理解句中划横线和浪线的词语理解了句子的意思是说草原多而美。接着,我就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其它方法来理解。这一下可热闹了。有的用学习比喻句的方法,有的抓关键词来说,有的通过想象来理解,还有的做动作来说,思路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习任务在一种轻松、踊跃的气氛中完成了。当然,还可以把综合练习设计成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对已学过的知识作一次回顾与总结,从而“温故而知新"。

随着训练的慢慢深入,学生就知道了,一种方法不行就要换一种去试试,有时就得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方法是很多的,一个句子有时有几种方法可以去理解,就看你方法运用得活不活,效果好不好。

二、鼓励学生积累运用,自主学习,获取语言信息,帮助理解句子。

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句子意思。鼓励学生积累并能灵活运用方法,去理解句子意思。如在学习《麋鹿》时。我直接提出这样的疑问:麋鹿有什么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是怎么样的?又有怎么样的传奇经历?我国为什么要设立麋鹿保护区?课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在课外通过看书、上网查阅资料、向人咨询,不难了解到很多真实的内容:麋鹿外形奇特,鹿角(角型独一无二)、马面、牛蹄(宽大)、驴尾(鹿科中最长)、体重250千克、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还有古老的传说: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更是增添了麋鹿的神秘感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活习性比较独特,在沼泽地生活,繁殖力较低。麋鹿在中国历史悠久,3000多年前就生存在我国许多地方。后来几乎绝迹,后来在欧洲繁殖。知道1986年才结束它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归祖国。大丰保护区是麋鹿生活与繁殖的好地方,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真切,获取语言信息,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获取对文本中生活道理的体验,感悟丰富而深刻。国家对野生动物高度重视!野生动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进一步学生思考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分不开!

三、吃透教材,紧密结合教材安排,有的放矢的强化单项训练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三、四年级主要是通过读句子说说、联系上下文说说、学习提问题、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先回答问题再说说、学习比喻句、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子结构等方法来理解句子。那么,这些学法的指导一定要落在实处。尽管有的方法平时也一直在用,但学到了就应该重点地加以训练,一步步加以规范。对于学习理解句意的方法,也分别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安排在具体的单元、课文中进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学习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前后衔接,有的放矢地进行单项的强化训练。如学习比喻句的方法。在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比喻句,学生知道用了比喻句文章写得好,一般都能判断是不是比喻句。

学习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材的安排上也注意了这一点。就如学习比喻句,《泉城》一课中比喻句就用的非常好。教师出示这一比喻句:“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首先,学生判断出这是一句比喻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最后,说说“通过打比方,说明了什么?"教师归纳,学习比喻句就按这三步来说——这是一句比喻句;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通过打比方,说明了什么。于是,教师让学生从这篇课文中,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大量的比喻句,就按这三步进行大面积的强化训练,做到人人会说,人人会理解比喻句。在以后学到比喻句或课外阅读中读到比喻句时再鼓励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去说说,去理解。四年级的要求是这样的,到了五年级,那就要在现在学的基础上加深,要求学生说说这样比有什么好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个阶段的要求,仔细掌握好尺度。

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动作向学生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理解能力培养中,常常有些语句中描写连续动作,学生不容易感受理解,我们教师可以采用一边读着句子一边做动作演示内容,来辅助理解句子意思。在读或者听录音时,教师最好也让学生们加一个动作演示一下,把内容表演出来,再现课文情境。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教师可先以悲愤的语调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悲壮动人的情景,再现谭老师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还要通过表演大喊、拉、撑、用身体护住"的动作,引导学生从谭老师誓死保卫学生的形象中,体会他那种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感受他的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学生凭借多种感官,从教师的体态语言中感悟情感,产生共鸣。又如教学《船长》一课,教师以刚劲有力的手势,坚毅的表情,再现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视觉形象,让学生从感知中品味催人泪下的英雄壮举,激发慷慨的情怀,形成与英雄心灵相通,与课文感情相融的心境,油然升起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总的来说,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勤思活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要加强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能力的灵活运用,综合运用,达到课外活用,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同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