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教育改革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高等学校应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高等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突出政治功能。政治建设在高等学校党的建设中处于统领地位。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政治能力,引导学校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升党的组织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包括科研院所党支部、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等在内的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列出问题清单,切实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把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制,增强党的战斗力。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健全多层次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充分汇集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健全多层次协同育人机制。一是注重课程育人。高校既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与质量建设,又要不断提升各类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优秀道德情操、遵纪守法等法治意识贯穿于上述课程讲授过程,更好服务于广大学生。二是注重科研育人。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高校要进一步释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性研究等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解决“卡脖子”的关键科技难题等一系列过程中提升科研育人水平,不断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三是注重文化育人。文化是一种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传承科学文化、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重温红色文化等构成了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注重实践育人。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要重视结合各类学生专业实际,在企业、农村、社区、医院等不同社会实践岗位中践行立德树人,使得广大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意志、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支撑。一是要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坚持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要继续坚持严格标准,将师德师风考核纳入教师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行为失范者“一票否决”。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师资队伍育人水平。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壮大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紧密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师资队伍结构。坚持质量导向,重点评价教师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改进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完善岗位聘任与绩效分配制度等举措为广大教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各类高校在主动融入并服务于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一是需要各类高校充分认识其作为双循环格局中的内生变量和优先要素,更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链与经济社会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等链条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自身在服务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是要紧紧围绕高校与经济、社会的内在关联,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的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畅通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循环,不断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检验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三是要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并有效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作者别荣海,系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