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园文化>> 在古诗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维稳意识 正文

在古诗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维稳意识

2016-09-14 17:55 张代葵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2016、9、1

                               新疆巴楚二中     张代葵
        《石壕吏》是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传统篇目,一般的教学参考书都是这样赏析的:《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我认为在南疆反恐维稳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讲授这篇课文,应该改变“官吏和老百姓矛盾对立”的传统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是“安史之乱”带来了社会动荡,给政府和人民带来了灾难。老妇一家也好,“夜捉人”的差役也罢,他们其实都是“安史之乱”的受害者。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从而让学生们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如何在这一篇古诗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维稳意识呢?我设计了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一、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妇啼一何苦”,老妇苦在何处?苦的根源是什么?二、文中说“吏呼一何怒”,“夜捉人”的吏有怒有没有苦?三、诗歌结尾写“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与老翁告别后,独自上路的作者心里有何感想?
        关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经过讨论,相互补充,很快概括了以下三个方面:1、丧子之痛。“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三个活蹦乱跳的儿子上前线,一下子两个没有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何等伤心欲绝!2、生活之窘。“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在传统农村社会,家里缺少男丁,自然是几乎断了经济来源,以致儿媳妇衣不遮体。老翁和老妇能好到哪里去呢,只能同样是食不果腹,衣衫褴褛。3、服役之难。“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妇服役从军,不必说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也不必说昼夜操劳,单是随军东奔西跑居无定所,就足以让老妇心力交瘁了。老妇苦的根源,学生也能够认识到,是“安史之乱”引发的战争。
        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很是不屑:“差役们咄咄逼人不依不饶,厉害得不得了,苦什么苦?”我就问:“在晚上不加班的情况下,他们一般在干啥?”“一家人吃晚饭,聊天,睡觉呗”“找朋友喝酒打牌搓麻将!”同学们七嘴八舌说说笑笑。我接着问:“课文中的差役为什么不好好在家呆着也不出去吃喝玩乐呢?”同学们不笑了,想到了公务在身迫不得已。联系到生活实际,多数同学的家长也是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值班,一个同学说,自己的爸爸是警察,以前都是在家和家人吃晚饭。现在天天值班天天值班,一个月也见不到一两次,四十出头的人,头发一下子白了好多。同学们感慨道:“新疆要是没有恐怖分子就好了。”我因势利导,问:“老妇是战争的受害者,公务在身的差役是不是同样也是受害者?”同学们异口同声点头说是。
        有了这样的认识,第三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诗人一边走一边在叹息,叹息这一家人悲惨的遭遇;有的说,诗人在感慨,感慨四周荒凉的村庄,十室九空,这一家人的遭遇何尝不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有的说,诗人在祈祷,祈祷这场可怕的战争早日结束,让人们早日脱离苦海。这时,我把做好的课件上的一幅图画展示在投影上:朦胧的朝霞,稀疏的树林,萧条的村庄,孤独的背影,右上角加粗加大的两行字---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我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同学们说,这大概就是独自上路的作者内心的独白吧。
        至此,这一节课基本改变了“官民对立”的传统观念,加深了对“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这句话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思想意识。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