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园文化>> 戮力同心开新局,百花齐放满园春 正文

戮力同心开新局,百花齐放满园春

2024-03-25 09:33 姚军洲 今日文教周刊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曾集中学校长  姚军洲
戮力同心开新局,百花齐放满园春
        曾集中学始建于1951年,学校占地面积51740平方米,建筑面积11959平方米。配有电子备课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室、美术室、音乐室、卫生室、劳技室、远程教育室等13个功能室,8个教室都装有班班通与多媒体。近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特色强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化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遵循“追求卓越,彰显特色”的育人目标,立足内涵特色发展,注重提升发展内驱力,突出管理的精细化、人本化,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
        科学管理,民主强校
        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体制,严格常规管理,改进评价机制,切实维护制度尊严。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强化“教代会”职能,保证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透明性,广纳群言、广集群智,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师德师风,长抓常新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利用教师例会组织教师学习各种法规,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爱生工程,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三次有针对性地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防溺水等工作,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
        德育创新,促生发展
        1、活化德育形式。学校成立体育、朗诵、葫芦丝等兴趣小组,举办“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美化班级”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我校荣获市优秀组织奖。在县中小学篮球比赛中,我校获得女子团体第四名, “一校一特”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获得了男、女团体皆第二名的佳绩。
        2、狠抓德育队伍建设,拓展德育渠道,形成全员育人格局。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整合政教处、班主任、心理辅导室、家长等各方力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德育合力。我校王林青老师获得县“优秀班主任”称号、在县师德论坛中我校王玉梅老师分享了心理辅导成功经验。  
        3、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心理辅导室每月定期向各班家长群推送家庭教育指导法,每学期分年级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每月对班主任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每月定期向教师微信群推送教师心里讲座课件;每学期两次心理委员和寝室联络员培训。在县教育局开展的心理健康月活动中,手抄报和三行诗比赛中我校有14名同学获奖,七名教师获辅导奖。
戮力同心开新局,百花齐放满园春
        搭建平台,助师蜕变
       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电教员周训兵老师定期为老师们进行培训,让绝大多数教师能熟练掌握office-07办公系统和鸿合白板的操作方法。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强化常规教学管理,深化教研教改。以教联体为平台,以“青蓝结对”的方式,定期上示范课、听课、评课,了解教情和学情,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指导教学。向慧兰老师的精品课获省三等奖,金波、王惠、吴小雨等老师在优质课活动中获得县级奖;在学业水平监测评价中有肖新明等8位老师获教学质量优秀个人。一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有69人次获得各级各类教学教研奖。
        3、“派出”“请进”扩大视野,“洗脑”“充电”双管齐下。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课改培训,及时为老师们“充电” “洗脑”。坚持县内学习全员参加,省、市内学习足额参加,制定了外出学习人员信息通报、交流制,以他们为桥梁,增加教师获得课改信息的机会。本期共派出8名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请进实验初中、长林中学两校的谢凤英等4名优秀教师多次到我校进行引领授课。
        规范服务,保障有力
       1、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经费使用合理,学校各类账目清楚准确,无乱收费、违规使用资金现象。
       2、多举措并行,提高食堂服务质量。本年度召开食堂工作人员会议8次,3次在线培训,提高了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用好“互联网+明厨亮灶”管理系统,科学管控食堂,在使用通报中,我校排名第8。积极开展食堂问卷调查,主动听取师生及家长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在2次问卷调查中,满意率均达到100%。
        安全筑基,长治久安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细化安全职责,强化安全教育。每学期定期举办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普及安全知识,增强了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了学校平安稳定。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