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谈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衔接 正文

谈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衔接

2016-09-30 09:24 张代葵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2016、9、3
                                ——介绍“摘抄—朗读—品析三步读书法”
                                       巴楚二中   张代葵
      摘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标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实际情形不容乐观。“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可靠保证。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中锻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摘抄—朗读—品析三步读书法”,让课外阅读向课堂教学延伸。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是学生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窗口,是学生放飞想象交流思想的平台,是学生精神洗礼情感升华的纽带。短短的一节课,实现了学生课外阅读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历史性转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关键词:课外阅读  衔接  课堂教学
      摘抄—朗读—品析三步读书法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语文积累靠什么?靠广泛的阅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老一辈全国著名语言学专家曾多次强调:“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解决不了问题”。“要大量阅读,有精读、略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一、课外阅读存在的不足
      然而实际情形怎样呢?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记录为零。
      现在很多老师也都逐渐重视起课外阅读来,但大多数流于形式,只是心理想想,嘴上说说而已,缺少必要的计划安排指导督促。还有的是剃头担子一头热,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在我们学校,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学生家庭藏书不多,学校图书室没有开放,制约学生的阅读面。2、学生对课外书选择存在错位现象,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消遣心,选择通俗读物。3、教师缺乏有效指导,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外阅读向课堂教学延伸
      那么如何开展好这项活动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摸索着让课外阅读向课堂教学延伸,实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摘抄—朗读—品析三步读书法”。
     【一】摘抄
      这是大多数语文老师采用的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每周摘抄一篇课外短文。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又可以锻炼学生写字,全面提高读写能力。在批阅学生的摘抄本时,我发现学生在写字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书写规范率不高,字体不端正,结构不匀称,书写不整洁,出现错别字。
针对课外阅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讲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书法是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在写字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把国际友人对中国书法的赞美,把知名人士对中国书法的论述讲给孩子们听,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孩子们明白书法是我们民族独有的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责无旁贷的。同时,充分利用写字教材,加强示范,耐心指导,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根据每次写字训练,重点进行精要指导,分析每一组字的异同,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如何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并逐步达到美观的要求。
      由于我校新校舍还未完工,学校图书室尚未启用,学生自己的藏书有限,导致学生摘抄的内容比较单调,有的是摘抄一篇满分作文,有的是《故事会》上的一则笑话,有的干脆在课本上摘抄一首古诗······这样的课外阅读对学生又有多少帮助呢?
      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阅读经典名著、时尚美文,摘抄的文章内容丰富、思想健康、耐人寻味。
    【二】朗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每次批阅摘抄本,我都会再三权衡,挑选4—6篇文质俱佳的文章,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让摘抄的同学在讲台朗读。朗读之前,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一是要求读懂弄通;二是要求学会运用;三是要求能够创新。所谓读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明白“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般的、基本的、也是起码的要求;二是明白“怎么写的”(形式)。就是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第二、三个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还可以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名同学上台朗读时,其他同学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作记录,记下自己听到文章时的体会和启发,依次给朗读者打分,为下一步做准备。
      刚开始朗读时,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胆子小,声音低。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乡下,性格内向,缺少锻炼,一上讲台,脸就红。2、语速语调把握不当,该快不快,该慢又不慢;一轻太轻,一重过重。3、会说话,不会读对话,语气处理不恰当,读不出人物的感情。4、读到中间,有不认识的字,现场求助。5、听的同学,不分主次,记不住有价值的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要求学生摘抄前,要阅,要泛读,博览群书。选择并摘抄之后,要读,要精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养成及时查字典的好习惯。文贵自得,自己一边读,一边要仔细琢磨,用心领悟,体会人物感情。平时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范读。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胆子大了,声音亮了,阅读课上哄笑少了。这样的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堂教学,上课前,主动预习查字典的多了,老师范读时安静多了,举手读课文的多了。比如,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一名同学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有的同学觉得要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应该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三】、品析
      每一名同学朗读结束,我要求其他同学就摘抄短文立意构思、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方面的美点、精粹之处、新颖之处、独特之处或突出特色进行赏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真情实感,说出自己的独到体会。一位同学读的是《演戏》,原文如下:
      演戏
      爸爸领着6岁的女儿去市场卖菜。女儿在一旁玩耍,爸爸的小摊在另一旁。
      突然,爸爸抱起女儿,塞入小摊的车下,说“爸爸等会儿要演戏,你千万不可以出声唔。”
      一会儿,城管骂骂咧咧地走过来,一拳打翻了爸爸,说:“该死的,不知道这儿不让摆摊吗?”便一阵拳打脚踢,爸爸躺在地上对车下的女儿笑笑,女儿用嘴型比划着说:“爸爸真棒,你演得好像唔······”
      同学1:“爸爸抱起女儿,塞入小摊的车下,说”读得太慢了。中间不要停顿,要一口气读完。
      同学2::“爸爸等会儿要演戏,你千万不可以出声唔”要先快,后慢,读出爸爸心里着急,又不让女儿担心的复杂心情。女儿的话,要轻读。
      老师:你读读看。
      同学2读,同学们鼓掌。
      同学3:女儿的话,这样读,让人心酸。
      同学4:写爸爸,用的动词“抱”“塞”“躺”很准确。
      一位同学读的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数学,我给同学们出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人能够分到几个苹果?”
      试卷收上来,我却大吃一惊,由于打字员的疏忽,“10”变成了“1”,题目变成了 “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人能够分到几个苹果?”
      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根本不可能有答案了。可是,阅卷时,我竟发现一个孩子在试卷上写出这样的答案:每个人能够分到一个苹果。
      我挺奇怪,就把这个孩子找来,问她这样答的原因。
      孩子说: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不会吃了它,因为他知道有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他会留给奶奶。但奶奶也不会吃,她一定会把苹果送给她最疼爱的小孙女---我。但我也不会吃掉这个苹果,我要把它给在太阳下卖报纸的妈妈,因为妈妈在太阳下晒着,口渴的她一定需要这个苹果。但妈妈也不会吃,她一定会送给爸爸,因为爸爸进城这一年来,每天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却从没吃过苹果。所以,我们家每个人都会得到这个苹果。
      那一刻,我眼含着泪,给这个孩子的答案打了满分。
      同学1:这个一年级的小女生好懂事啊,我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拿好东西给我,以后,我也要把好东西给他们。
      同学2:这一家人好可怜的,干那么累的活,苹果都吃不上。
      同学3:这一家人你想着我我想着你,挺幸福的。
      老师:一家人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不可以没有关爱。
      同学4:这个老师好,能够问学生。还打满分。有的老师直接一把叉。
      一节课被选上文章全部读完后,我要求同学们举手表决,选出最好的一篇。上个学期,一共选了16篇。依次是《逃生》、《不敢老的父亲》、《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骂驴》、《有一种爱,它深入浅出》、《外婆那沉甸甸的爱》、《你可以做菩萨吗》、《放下?放空放手?放心》、《演戏》《四个过桥人》、《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车厢里用短信聊天》、《一袋土豆》、《光阴的故事》、《荡不起来的秋千》、《10年,我们来变个魔法》。
      三、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互衔接的初步成效
      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是学生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窗口,是学生放飞想象交流思想的平台,是学生精神洗礼情感升华的纽带。短短的一节课,实现了学生课外阅读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历史性转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为了让老师选择自己的摘抄,为了自己可以在讲台面向同学们大声朗读,为了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同学们在课外广泛阅读精挑细选。被选中的同学,上阅读课之前,兴致勃勃地在自己四人学习小组试读,请小组成员提建议,以便在全班能够选评上阅读课上最好的一篇。
      尤为重要是,在第三个环节,即品析环节,学生们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同学们专心听,说出自己不同看法,全班讨论,互相交流。这样一来,提高了同学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同学们开始强化了这样的意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袋去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亮的火把”,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是阅读课最大的收获。
      阅读课也给学生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善良的种子。《逃生》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四楼突发火灾,消防队长要求楼上居民“背部着地”跳向气垫毯,除了一个还在犹豫,其他一个一个都有惊无险安然落地。消防队长大吼“背朝下,跳!”,最后一个跳了,与众不同的是,她摆个跳水姿势,头朝下!······头上鲜血淋漓的女人扶着肚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只有这样跳,才不会伤到我的······孩子”。《不敢老的父亲》告诉同学们父亲的良苦用心:“我不敢老,怕我老了,你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尽管父亲年事已高老如朽木,依然在为儿女操劳。《演戏》中的父亲,再苦再难也不愿伤害自己的孩子······这样震撼的场面,胜过千言万语空白的说教,在学生心里掀起万丈波澜,让他们懂得父母的牺牲父母的付出父母的辛劳,从而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一个孝顺的孩子,一般不会是一个不求上进的学生。
      “摘抄—朗读—品析三步读书法”是我多年从事语文教学摸索探求,是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向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在新课标“合作探究”理念指导下的初步尝试,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