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余庆县城关一小 陈丽
《木兰从军》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四册的一篇课文,它主要是以人物对话形式展示的课本剧,对于这种类型的文章,二年级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如何让学生去学习这样的课文、领悟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情感,了解人物品质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范读,学生去模仿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会和理解这篇课文,可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局限于去学习语文知识,而没有学会怎样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不能很好地去品味、分析人物的细腻情感。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利用学生好新奇、好活动、好表现的特点,围绕教学的重点开展多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大胆地通过说、议、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创设出各种真实或接近真情实感的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再现和学习知识。
一、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们应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花木兰的相片放到了课件上,并对学生说:“今天老师为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你认识她吗?”一些读过课文的孩子说:“那是花木兰。”于是趁机追问:“你对花木兰了解多少呢?”一些学生可能看过电视剧或电影,一些同学可能听爷爷讲过,知道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有一些则不知道,我就先让知道的同学说一说,再由老师归纳补充。接着,我又提问:“看了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有了兴趣,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探究的欲望很浓。这时,我就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去了解刚才提出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有助于帮助学生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学生自由读了课文后,我提问学生:“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在学生知道了课文的大意后,就让学生分角色在小组内朗读,把自己喜欢的人物对话读给大家听,见大家读得有劲,我再提问:“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从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话题打开了,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喜欢木兰父亲,因为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爱护子女;有的喜欢木兰母亲关心子女的情感……见学生说得这么好,我趁机补充:“你们能把他们的语气读出来给别人听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
三、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花木兰为何替父从军,是怎样说服父母的?”是一个重点,当我们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思考时,他们竟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国家有危难,父亲年纪大了,经不起战场的劳累,弟弟年纪小,无法上战场打仗,于是木兰想到替父从军;木兰通过女扮男装,说服了父母。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应该有自己的表现。我们不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表演这个课本剧,把学生的热情推上一个高潮,使他们都参与到了表演的队伍中来。
所谓教无定法,在课堂中,只要我们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留给学生一个“读、思、议、演”的课堂,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老师就能真正做到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