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课题报告 正文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课题报告

2017-05-17 08:57 蔡凤梅 课题研究组

山东省定陶县实验小学    蔡凤梅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背景一: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于    年    月新建落成投入使用,从起始一年级招生,目前,1--6年级    个教学班,    名学生,有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学校教师在进校前都进行过严格的计算机过关考试,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都比较好、比较高。因此,我校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氛围浓厚,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研究骨干队伍。他们勤学肯钻,多次在各级赛课及论文竞赛中或奖,成为本次研究的人力保障。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进行学科个性、学科特色整合模式探究,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方面,我们不断积极探索。借助本课题研究这个平台,结合实际,我们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背景二: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臶之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又一次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它将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方式。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包括来自教师在内的各自信息,并恰当地选择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布。

背景三: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语文学习的和运用的领域”,并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封闭性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弊端越来越为重视,多视角、多维度地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不断孕育生成。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多种教学媒体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的特点,把多种信息快速、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主动地了解与语文学习有关的信息,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丰富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师的“教”与学习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因此,本实验研究旨在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力图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在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知识爆炸”新时代的要求。

2、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3、《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都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要求。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整合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显得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3、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总结的方法及表现形式,新型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构想变成教学过程;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理论概括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典范化追求,它包括的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合理的创新。

4、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方式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具体

三、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性。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一种教学是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如:教学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要注重发展整体素质;教学关系要强调民主合作互助;教学过程要体现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应启发内化转化;教学环境要和谐愉悦共鸣等。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全个性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特征:以学为中心,给学习者的主动发挥创设条件;创设真实的情境并引导学习者进入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还要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3. 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这九种多元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景中才能充分地发展起来。该理论指导的全新教学理念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实现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着眼于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刺激,可促使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系统地研究与探索教育信息传播现象、过程和规律性。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

学校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知识,勇于挑战新事物。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近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提出了以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学校特别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和科研机构,购置了能满足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计算机近    多台,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为实验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在所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累了大量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宝贵经验,造就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热衷于教育改革实验的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教师服务,为家长继续提高素质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成为我们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2)迅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尽快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探索出一条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是完全符合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到优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2、是对“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学习非常讲究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在斑斓多姿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学习中求知欲望被激发到最高境

3、是本课题成果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学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知识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传统语文学习进行一次革新,还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实施网上组织管理机制提供有实践意义的运作原则和方法。

(2)实践意义:

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③.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以课题研究带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技术带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

①.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②.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推进。

③.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优质教育理论,为广大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信息技术在小学优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完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在现代教学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既能体现学生基本理论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符合信息技教学的评价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操作过程、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语文课程的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1、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常规电教手段以及传统教学手段三者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异,争取找到常规电教与多媒体之间的结合点。

2、研究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个领域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3、从改变观念入手,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调动学生的情感,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努力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实施方案和专项课题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本课题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学习讨论法,调查研究法,第二、三阶段主要采用讨论研究法(信息整合切入点的确定),第四阶段主要实施理论研究。

2、聘请市、县电教高级教师指导实验实施,控制实验过程。

3、立足课堂,深入课堂,有组织、有计划地上好实验研讨课,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纠正偏差,总结经验。

4、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总结,提高认识。

5、积极参与省、市、县相关课题组活动,不断完善实验过程。

八、实验阶段安排及预期成果

1、预备学习阶段(2016.1——2016.3)、

做好开题报告,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课件制作基本技术培训

2、具体实施阶段(2016.4——2016.9)

制定语文教学课件制作的定位,方向,根据不同文体确定课件制作的重点多媒体教室开建立局域网,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成立网络工作小组,初步建立班级语文活动群,初步规划内容,确定管理员

邀请有关专家来信息技术整合理念的培训,说明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记叙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诗歌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逐步规范的丰富班级语文活动群的内容以及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3、总结成果阶段(2016.10——2016.12)

⑴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⑵收集资料,汇编个案咨询案例

⑶总结、提高、撰写研究报告。将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一一总结并提出新的目标

九、课题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研究预期难点: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解和操作误区,避免研究流于表面形式。


研究预期创新点:重实践性研究,并在实践中总结理论,提炼有效的整合策略,建构有效的整合模式。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定陶县实验小学    蔡凤梅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李连宁强调,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B、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3、教育理论基础:

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A、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B、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C、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D、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例如展示课文背景、创设与课文贴合的情感环境、交互性强的课文游戏和讨论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学科教学或个别化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3、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能够针对学科实际,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不仅较好地表现了事物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且能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可以使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达到学生随时随地均可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我校课题研究的目标

具体地讲,我校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目标主要是:

1、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语文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真正提高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我们在整合模式研究过程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比如听说读写等等。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快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3、改革教学观念,变语文单科单向学习为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2)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3)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实验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育教学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模式研究,学生应能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三、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之以实验法、比较法。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说结构改革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构的规律中,我们首先通过“调查”了解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其次,在“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设想基础上,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次进行“教学试验行动”,将设想与计划付诸实现,在不同程度的班级中运用,然后“观察行动的结果”并进行反思,将行动得出的一定的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从应用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

四、研究对象

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五、结果与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实验和探究,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课中,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上课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认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并积极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大家交流。尤其是很多平时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比较内向的学生,在网络这个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展示他们智慧的舞姿。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阅读等语文能力也在整合中得到了较大提升,考试全部一次性合格。数据表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起到了以下作用:

1.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网站内用户等级的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固然有着许多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力量,如来自各方面的奖惩手段、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等,但大多最终指向今天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学生真正的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某一学科上下功夫为了什么?除了兴趣外最直接的就是为了分数,学习内容在考试后异化成了分数、结业凭证、录取通知,最终造成了学生的厌学,甚至造成了无意义的教育——背离了本来教育目的的教育。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是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2.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交流中迸发了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真正的思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这也给了他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过于急迫的想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充分的时间去作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难以真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时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速的反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长久以往,学生将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

3.真正实现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于这样一次文学欣赏课来说,学生的个性创造表现的更为突出。

八、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能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时,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搞一些花架子,而应基于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在整合式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成功。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实验小学    蔡凤梅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以图像为基本形态实现字形字义相统一的,和实现表情达意之功能的已经抽象化的、物化的、相对稳定的记录汉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阶段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根据我们实验学校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识字教学发生滞后,将会严重影响今后的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如何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利用信息技术让儿童识写字超越传统的学校课堂和课本的框框,更好地开发儿童大脑的潜能,是一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但是,目前小学识字教学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弱化汉语拼音教学,弱化笔画笔顺教学的倾向

目前识字教学的流行做法是:识写分流,加大识字量,提前读写。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但在执行中有弱化汉语拼音教学,弱化笔画笔顺教学的现象。

2、不符合儿童识字规律,违背汉字规范的信息技术运用倾向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走进人了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运用信息技术研究儿童识字教学,并研发出许多学习软件和识字方法,但是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1)有将汉字形态和教学信息符号化、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混淆的问题。(2)汉字规范缺失。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忽视汉字的规范问题。(3)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真正的中文键盘。(4)有的做法不符合儿童识字规律。(5)有的软件对硬件要求较高,不宜普及推广。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在“九五”和“十五”规划期间,我们在定陶多所小学进行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和识字写字教学的整合研究”的调查、实验与对照,使我们感觉到有必要从理论高度来梳理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儿童识字心理规律,从实践的角度设计出真实高效、符合汉字规范、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切实可行、易于推广的儿童识字教学软件,同时我们也有信心和可能在理论上对信息技术和识字写字教学相融合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提出,正值人类处于世纪交替之际,信息技术深入社会,给每一个领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就成为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开发学生的潜能,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学理念,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发新的符合汉字规范的识字教学软件,发挥好软件的实效,做到两者的真正整合。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国内外汉字计算机识字写字软件的调查,对小学识字教学和儿童识字写字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制约因素的分析,力图运用信息技术,脑科学、生命科学理论,在汉字发音、字形规范的空间里,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出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理论新思路,开发研制出一系列有利于学生能牢固掌握汉语拼音规则、汉字笔画笔顺规范,符合儿童识字心理规律、符合教学规律的辅助教学软件,解决小学汉字识字写字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种。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测试一年级新生的识字量,统计小学当前4门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自然、思品)1—6年级课本中的词语量以及频度,调查、分析儿童汉字识写教学的现状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汉字识字写字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实验法:以课题组目前的五所实验学校为核心,验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儿童识字写字的软件与理论;个案分析法,软件开发。对照开题报告的研究任务,课题组在认识和实践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当前在以下三个方面有较大的收获:

(一)理念整合——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研究的基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时会和教学要求产生一定的距离。例如,计算机手写输入已经发展到可以识别倒笔顺写的字;仅从输入汉字的角度,可以不去理会使用的汉语拼音是否规范,笔画笔顺是否正确。但是,根据当前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来看,汉语拼音和笔画笔顺的规范,在教学中,还是应当注重和要求的。因此,研究整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是达到双赢,也就是说,既达到运用了信息技术,又符合了教学规范,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特点,研究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需求,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服从学科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严格地讲“信息技术和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整合”改成“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可能更为合适,信息技术在这里是一个配角,是一个辅助工具。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要真正融于日常汉字识字写字教学。整合真正要起作用,要表现在日常化的教学之中,要靠熏陶,要靠日常的积累,仅仅在公开课或比赛课中使用信息技术,是不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公开课或比赛课,应当成为日常教学的先导,当不断把成熟的做法逐步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中时,整合才会真正有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中,我们力求反映出与具体学科的整合特点,通过实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有以下的认识:

整合应当着眼于解决目前识字写字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针对识写分流(离),加大识字量,提前读写的需求,运用信息技术要有利于加大识字量和提前读写;要在当前弱化汉语拼音教学,弱化笔画笔顺教学后,有利于防止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和笔画笔顺中的严重缺损。防止在加大识字量后,在后期有较大数量生字回生的现象。

第三,课堂是平台,软件是灵魂。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软件是灵魂。使用怎样的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将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学科教学。

(二)教室、机房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多层次识字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重要基点。课堂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大部分学校,仍是一个主要的形式,软件要兼顾课堂教学和在机房上机、上网的两类需要。在传统的课堂上安装电脑,结合大屏幕彩电或大屏幕背投设备,用来演示软件,或让学生介入操作,在近期内,可能仍是一种容易实现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推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形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必须走进课堂,做到“日常化”。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探索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并又充分体现汉字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形式,在进行了多次的会课和参加多次全国性交流活动的基础上,出版了光盘“识字写字用电脑”。集中体现了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整合思想。在软件开发方面,配合会课,开发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课件。并进一步开发完成新版的《怎样写汉字》软件,改进了界面和多媒体手段,更全面体现了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增加了全新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操作功能,例如“拼字练习”等。始终坚持在教室里日常运用《怎样写汉字》软件的使用,软件的新版本在各个实验学校的会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教学方面,我们针对不同网络设备、不同学生发展水平,采用多层次识字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型、电脑教室中的自主操作型、网络电脑教室中的网络型。这三种形式,适用的面不同,不存在哪种形式高级和低级,只要能促进学生发展就是好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学,随着电脑和网络工具的日趋普及。电脑和网络开始进入普通家庭。目前学生在校时间内,接触和使用电脑和网络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一些操作型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课外能够得到家庭的配合和认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在目前的情形下,我们使教师尽量依托网络进行教学准备,教学研究;使学校尽量做到让学生可以使用“模拟网”,或直接上网。目前课题组已经开始涉足这一内容。

(三)研发和用好系列化的软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整合研究的重点。在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中,软件的开发和运用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识字写字软件应当全面继承、发扬汉字的传统,应当避免将汉字信息符号化或把不规范的汉字信息提供给学生。可以说,使用怎样的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将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学科教学。

在分析以往国内出版的教学软件的优缺点之后,我们认为应用在识字写字领域内的软件,应当包括汉语拼音的形态、规则、规范等信息;汉字的笔画、部首、书写规则、规范等信息,要有利于解决识字写字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一系列软件:《学生拼音输入法》、《学生写字输入法》、《学拼音》、《怎样写汉字》、《鼠标键盘练习》(包括汉语拼音字母和汉字笔画训练)等。这些软件具有共同的特征是:软件具有包容性,主要为学校教学服务,不能局限于为某种识字教学流派服务,软件要有发展余地;软件具有整体性,能够从全局的角度训练学生掌握识字写字的要素。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汉字输入是一个十分基本的、最常用的操作,也是一个可以进行整合,并且有可能取得明显效果的平台。具体成果分析如下:

1.《学生拼音输入法》是一款集“打汉字、查汉字、学拼音、学规范”于一身的汉字输入法。利用它直接输入拼音字母的功能,从“音、义”到“形”结合入手,做好整合,把规范嵌入输入过程,。使它在输入过程中,从形象到过程,全面符合国家汉语拼音规范,并且自动动态地体现汉语拼音的规范,诸如,标调规则、ü的去两点规则等,又可以实现多音节辨字,按汉语拼音开头字母查询生字等功能,为低年级学生提前进行写字,识字创造条件,成为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的最佳工具。

《学生拼音输入法》的特点有:

(1)“学生拼音输入法”是带有标准声调全拼输入方法。拼音字母的学习是一个远远比学会掌握常用汉字的书写来得简单,学生可以在掌握了“学生拼音输入法”的基本操作之后,很快进入用电脑“写”的角色。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即便学会了词组输入,要进行用电脑写作,毕竟掌握的汉字量是远远不够的,何况,要进行写作,要真正掌握单个汉字的输入才行。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充分利用“学生拼音输入法”方便的拼音字母输入功能(包括输入带声调的和不带声调的汉语拼音字母)。让小学生在用电脑进行写日记或短文时,会读而又能够和字形相结合的字,就用电脑打出来;对于没有掌握字形的生字,直接输入带有声调的汉语拼音字母来替代。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一、二年级小学生提前进行“写话”的问题。快速输入汉语拼音字母功能,可以既为教师输入考卷、资料等服务,也为学生在使用软件的交互功能时,回答汉语拼音字符时使用。

(2)利用词组输入功能,进行“音”、“义”到“形”的结合。在“学生拼音输入法”中,由于词组的重码率十分低,所以,对于绝大部分双字词组来说,只要输入每个字的全部拼音字母,就可以唯一得到这个常用词组。这样对于入学不久的小学生,他们对于一批汉字,已经掌握了“音”和“义”的基础,使用“学生拼音输入法”的词组输入功能,可以让学生较快将“音”、“义”和“形”进行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巩固识字和加大识字量。以上两点是目前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得到的比较突出的“整合点”。

(3)快速、高效、便捷的输入速度。在“学生拼音输入法”中,对于三个字以上的词组,只需要完整地输入第一个字的全部汉语拼音字母,以及每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就可以得到这个词组了。这样的词组输入的方法,不仅简化了输入的难度,也提高了输入速度,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的速度。

(4)使用的是标准汉语拼音键盘,在“学生拼音输入法”中,击键时,提示行上出现的是标准的汉语拼音字母和声调表示。这样,对一年级尚未学习英语的小学生,可以避免学生将汉语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混淆的问题。

(5)“学生拼音输入法”不仅符合汉语拼音规则,还具备完整的多音字输入功能。

(6)简便的首字母查字功能,以及方便的输入汉字部首功能。输入的第一个拼音字母进行查字的同时,电脑还告诉学生该字正确的拼音和声调。这样,打字和学习、巩固汉语拼音结合了起来。形成一种有机的整合。

以上的显著特点,使得“学生拼音输入法”不仅是一个输入汉字的工具,同时成为了一个学习、巩固汉语拼音的工具。使得该软件无论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或是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

2、《学生写字输入法》是是一种形码输入方法,是一个以汉字笔画为基本构件,完全按照规范的笔顺规则进行输入汉字的工具。输入过程中,它使用的是用软件实现的标准的汉字笔画(部首)键盘,在击键时,提示行上出现的是汉字的笔画或部首。显示在屏幕上的也是汉字的笔画,所以输入汉字时从形象到过程可以达到三个相一致:与汉字的国家规范相一致,与汉字的教学要求相一致,与人们的书写习惯相一致。

它具有的特点有:(1)规范笔顺。在识写分流(分离)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小学低年级,识字量是增加了,但是,这个并不自然会解决小学生写字上的问题,尤其是不会自然解决小学生对于笔画笔顺国家规范的掌握问题。尽管使用《怎样写汉字》等和课本配套的教学软件,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还是无法从动态的过程中来监管和学生的写字过程,从而无法及时纠正学生写字中的倒笔顺等问题。例如,当一个学生写“王”字时,如果他先写3个“横”,再在写成的“三”字中间加上1个“竖”,并且上下都不出头,那末,如果不是在写字现场监控,教师无法了解这个学生的书写过程是否规范。而使用“学生写字输入法”就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写字输入法》的输入规则就是汉字规范的写字规则,不需要学习任何拆字规则,并且嵌入了以首笔画(部首)查字和得到标准笔画笔顺的功能。击键时提示行显示的是直观的笔画或部首,输入规则又完全是写字规则。所以,输入过程是在模拟人的写字过程。使得该软件不仅是一个输入汉字的工具,同时成为了一个学习笔画笔顺规范的工具,是一个学习规范写字的工具,熟练掌握《学生写字输入法》的学生,不仅不存在忘记字的写法问题,反而能够更规范地写字。(2)快捷的词组输入功能。(3)用户自造词组功能。(4)易学和快捷。《学生写字输入法》还可以解决一部分生字读不出或读不准,用汉语拼音输入有困难的问题。

3、《怎样写汉字》新近增加的演示性和让学生自觉操作的功能,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和自己的操作中,受到正确笔画笔顺的书写的熏陶,受到规范书写汉字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掌握好笔画笔顺和写好生字。这样,即便一开始让学生多认字,少写字,也不至于对于写字十分陌生。

4、《鼠标键盘练习》,可以解决小学生使用电脑机会不多的情况下,提高掌握键盘和鼠标练习的效率。

5、创设《汉字工具箱》识字教学环境,为各种识字教学流派服务,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运用电脑的能力和素养确实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下面是实验教师对学生能力提高的评价:

课题组实验班的低年级学生,在经过两个月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敲击键盘,找到他们所要的词语。一小部分同学打字速度达到了高年级同学的水平。遇到查找资料、编制小报等工作,都会很自然地想到请电脑、请网络来帮忙,这个意识、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可贵的。通过实验达到了让学生爱学语文,爱学电脑。在一部分语文课和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与电脑的学习已经融合到了一起,很难说一定是哪一门课带动了另一门。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电脑操作方法之后,用起电脑这个现代化学习工具来更得心应手。在语文学习中,原先枯燥、乏味、单调的语文练习,在融入了电脑——孩子们最喜欢、最乐于学习的技术,便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

总之,本课题研究立足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汉字的语言规范,开发各种软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各种条件。研究注重以调查阅读现实数据为第一手资料,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多样,开发软件较多,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信息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值得在小学中加以研究和推广。

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学生在交流中迸发了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真正的思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这也给了他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过于急迫的想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充分的时间去作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难以真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时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速的反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长久以往,学生将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


3.真正实现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于这样一次文学欣赏课来说,学生的个性创造表现的更为突出。

八、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能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时,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搞一些花架子,而应基于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在整合式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成功。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