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报告 正文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报告

2017-05-17 09:19 霍翠萍 课题研究组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五小学    霍翠萍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把过去遥不可及的国家、城市和人群缩小为“地球村”,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急剧地改变。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正以拒不可挡的态势呈现在国人面前,现代英语教学,已经进入到网络时代,再也不能停留在过去“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中,“英语+电脑”作为开启21世纪的两把金钥匙,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教学中融为一体,一场由此引发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英语教学模式的革命开始了。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并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中,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实现全方位、超时空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培养协作精神。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小学的英语教学中,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情境创设、网络自学、合作会话、分层练习、搜集信息,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独立性、协作精神、个别化和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不仅是“学会”,而且是“会学”。

我校是一所市一级学校,有着先进完善的信息环境,学校一贯提倡创造教育与合作学习,有良好的教改实验氛围。

二、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1、研究目标

我们的实验研究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信息技术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英语交际能力为研究目标;二是教师的教学层面,探索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的模式、策略和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在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英语学习方式,进而获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实施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与学整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探索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教学模式,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力争 “负担轻,质量高”的课堂教学效果。

(2)、开发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学习资源、建设教师学科网站、学生主题学习网站。

(3)、促进教师、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2、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协作”、“会话”,互相启发,共享学习成果,能有效促进“意义建构”,达到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2)、《新课程标准》中的英语教学理论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新的英语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可创新教学模式,增大语言输入量,突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尝试在小学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形成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利用情境创设、网络自学、合作会话、分层练习、搜集信息等信息化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3)、基于《新课标》的英语学习评价原则和方式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英语教育界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代替形成性评价。因此,我校实验教师,基于《新课标》的英语学习评价原则和方式,以改变学习评价为突破口,改变以往的单纯地以测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的终结性评价为采用“描述性语言+口试+听力+测试成绩”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新的评价方式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评价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评价(减轻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工作量)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相整合的理念。

三、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年1月——2016年3月)

(一)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明确指导思想,配备人员,分工协作。

(二)提交研究方案,进行论证;制定工作计划及实施步骤。

(三)学校指导每位实验教师结合自身教学选定子课题,与平时教学研究与改进配合,积累资料,分阶段完成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9月)

(一)教师加强对英语学科理论的学习,结合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探讨结合点;教师对已有信息技术进行完善和学习;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等进行学习与文献研究设计并着手建设互动英语学习资源网站框架。

(二) 将收集的大量资料制作成部分多媒体课件,开始进行课题研究后,在原有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补充完善,使课件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多彩。

(三) 各实验英语老师采用“行动研究法”制订研究方案。各实验英语教师推出专题研究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研究适合学生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互动学习基本实施步骤。

(四)实验英语教师、参加实验的学生将课题研究的相关信息上传至网站,丰富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

(五) 分阶段推出互动英语研究案例,研究适合学生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互动学习基本实施步骤、学生协作学习的基本方式。

(六) 继续完成公开教学课,在原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制作网络课件,进一步推进教学实验的进行。及时总结得失、利弊,指导下一步工作。

(七) 课题组成员采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经验论文、案例分析。

(八)成立项目管理工作小组,负责以下工作:

1、课题组长负责中期检查,成果评估,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举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摩课、分析讨论和提炼等多种形式研究和推广成果。

2、课题组成员通过检索文献,及时了解最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动态,认真总结科研成果和教改经验,撰写出水平较高的科研和教改的系列论文。论文围绕科研课题这个中心,从学科特色、最优化媒体组合方式、优秀教案、课堂教学过程的做法和体会、优化课堂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教学效果的测量和分析、某教学难点的教改心得、科研过程的总结、科研难点的攻关措施、学生对新型课反应和教师临场处理的分析等展开或组合,逐步写成系统的科研和教改的论文,推出教改科研成果。

3、每学期进行一至二次自我检查,课题小组成员和课题负责人对外语教学的环境的建设、科研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尤其是对教学课件进行归类归档。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一)完成实验研究报告,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论文,汇编成集。(二) 申请研究成果验收,准备结题。

2016年12月后,全面推广研究成果,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探索自主发展的信息化学习方式:情境创设、网络自学、合作会话、分层练习、搜集信息,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独立性、协作精神、个别化和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不仅 “学会”,而且“会学”。

⑴、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情境创设,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①应用网络课件播放歌曲,情景对话。英语歌曲的演唱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节学习情绪,促进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选择播放学生熟悉的英语歌曲作为课前的准备活动,可用韵律诗歌和寓言故事、对话表演等形式体现所学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英语《let’s paint》中的颜色的单词时,借助网络课件的声音、图像功能,组织学生一边跟着旋律做动作,一边演唱关于颜色的歌曲《Colour song》,学生热情高涨。接着进行关于颜色的对话练习,让学生戴上头饰,根据课件的图画提示表演情景对话。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上生动活泼,效果较好。

②应用网络课件游戏引入,激趣学习。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采用游戏的方法引入新课,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寓学于乐,乐中去学。根据网络课件的交互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数字游戏、单词游戏、句型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玩,在玩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原有的英语知识,增强了复习的效果。如:在教学《My schoolbag》中的数字单词时,教师根据这册教材的教学重点--—认读数字,设计相应的数字游戏:“Play the numbers game―Count”,限时三分钟,根据电脑屏幕由上至下降落的图片,用英语数出图片中的文具或动物的数量,再点击屏幕下方相应的英文数字,点击对的会出现卡通动物“比加超”图案及“Good!”“Well done!”等字样以及让学生跟读的数字英语读音;不对的,就要再数一遍直至数对为止。3分钟结束后,利用Authorware 的计分功能和Winschool的网络检测功能,屏幕上会出现正确和错误的题数,老师可以对全体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指导。这一游戏的设计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字单词认读、辨别能力。

在中高年级的单词教学中,不仅仅是要认读,而且要识记、拼写单词,因此在设计单词游戏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单词拼写能力,可按电脑逐幅出示的图画,让学生输入单词,如:人工降雨、找朋友、幸运大转盘、打气球等,图文声并茂,玩起来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地说单词,记单词,游戏最后的成绩统计更促进学生要注意拾遗补缺。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③运用信息技术完成网络自学,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通过发现问题、网上协作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我们结合教材,挖掘教材,制作课件,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教学的内容,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浸泡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再加上老师的体态语(body language)——手势、动作、表情等的示范,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有利于维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实现知识的高效获取与保持。如:在教学《At the zoo》时,我们设计了专题学习网站,主页上有动物、句型、对话、顺口溜等栏目,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均配规范化课文朗读的录音,有直观形象的动物图像,学生不仅可以模仿读音,还可以辨记单词,甚至还可以模仿动物的动作、叫声。最后在教师的组织下汇报自学的情况,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后提出的疑难作指导性的强化操练。这样的设计注意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会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人——机——人或人——机的交际方式可让学生顺利交流,没有压力,轻松自由,可以体验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成功后的喜悦。因此,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虚拟现实的软件,提供如A telephone call, Shopping , A birthday party, Asking the way, See a doctor 等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英语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好英语。实践证明:每当学生进入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他们便欢欣雀跃,兴趣、信心倍增,动机和情感均受到很大的激励。

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排、半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只有开展这些活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才能体现出语言的交际性,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信息技术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通讯功能,学生可以借助NetMeeting 、Internet Phone 、ICQ、  Email 、Chat Room 、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课堂空间更自由开放。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有效利用教材以外,还应该利用好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实现全方位、超时空的情感交流,培养协作精神,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创造热情,为合作学习提供切实的保证。

⑤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分层练习,有效地促进学生个别化的学习。

小学英语教学要求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结合,基本功操练与自由练习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基础,并能用英语表情达意,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低年级以口语活动为主,高年级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检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试主要检查听和读的技能。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连接方式组织管理知识和信息,并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给予帮助、指导、判定、打分,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环境,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它们又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培养自主自信精神及终身学习本领。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智商有高下之分,因而产生学习上的程度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的信息,以求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要求我们为处于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练习目标,用层次目标去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制定练习目标要有弹性,形成阶梯目标,抓两头促中间,明确最低要求,“保底不封顶”。如:在设计《At the zoo》的口语练习时,利用网络型课件创设了三幅难度层次不同的与动物相关的综合图画,让学生自编情景对话。学生可以根据给出的A、B、C三个不同的目标以及自己的能力,选择努力达到的目标层次,从而充分把握了自己的练习主动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⑥运用信息技术达成信息搜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

Internet网络的出现,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程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有网络游戏、故事阅读理解练习、经典电影片段精彩对白听力练习、动画学习英语、听歌学英语等。还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平台,创造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创造性。从而培养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把握和利用好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师布置学生的课外活动,排小剧、课本剧,表演唱、绕口令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并对信息做出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理智上具备自主和独立的品格。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小组对话中,让学生进入相关的网站,如,上《Animal》一课时,让学生进入搜索引擎http://www.google.com网站,搜索有关动物的图片,并用句型:“How many …can you see? ”“I can see… .” 等句子对话。又如上《colour》一课时,让学生进入有关水果、动物、文具……自己喜爱的网站,用:“What colour?”“ It’s … .”  句子对话。丰富的网络资源克服了实物教具不足的局限性,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自由交谈,或者进行下载、加工制作成美观、可爱的贺卡,用E-mail的形式发送给老师、同学、亲人,从而增进了师生间、亲人间的情谊交流。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工合作设计一份电脑手抄报,主题是“Myself”。在丰富的网络资源的面前,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有的负责收集文字材料,有的负责收集图片材料,有的负责版面设计,有的负责色彩搭配。这样,使得人人各有工作,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优势互补,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给学生提供了开展协作学习的机会,表现学生的创造意识。然后进行比赛,全班展览,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实践证明:在作业协同化的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的互动情境的创设对促进学生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实施教师的主导策略,让学生走出了文字教材的“小天地”,迈进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广阔天地”,跨越时空界限,在掌握知识的结果的同时,努力探索知识的“所以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学生不仅是“学会”,而且是“会学”,让教育真正走向“生本”。

五、借助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原则及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认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创新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性教学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从而达到意义构建的目的。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原则。每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思维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技能的形成都受到它的制约,所以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学生身心发展、知识能力结构的影响。

3、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就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时,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层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整合方法和最佳切入点,达到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4、最优化教学效果原则。影响教学效果的四因素为: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环境。教学模式能否最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和效果是研究它的根本所在。

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探究”网络化教学模式和“双主”教学模式:

(1)“情境——探究”网络化教学模式强调多媒体网络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撑,学生通过计算机,进入网络虚拟情境,主动参与学习,探究,且可以不受限制,实现学习过程的无数次反复,最终完成意义建构,形成知识结构,培养能力。教师主导,体现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软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界面友好,交互性强,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课中有效组织,示范、指导、检测,根据反馈,调控教学进度等。课堂中,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师生与计算机之间互动,实现最优化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2)“双主”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和谐统一。教师通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当然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那么,学生的创造才能,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而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英语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理解、积累”不能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学生的“运用的技能”不能靠教师教出来。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英语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解”和“运用的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五小学    霍翠萍

2016年1月我向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总课题组申报了《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这一课题,后经审批予以立项。自9月份收到立项通知后,我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认真指导课题组做好开题前的准备工作,为我们课题前期计划的制定和落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我们在此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路与体会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工作思路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周边村镇。他们的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英语的家庭环境与条件更不如人意,鉴于这种情况,如何在我校电子白板这样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下开展英语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我承担的子课题《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总目标是: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英语教学手段的完善与提升,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的融合,提高学生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运用能力,真正解决英语教学容量大、课时紧的教学特点。采用新方法、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语真正成为交流的语言,使小学英语教学快乐化、轻松化、实用化。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目前,该课题的研究已经完成中期阶段,现就本课题实施以来的阶段性工作进行汇报:

(一)准备阶段(2016.1----2016.3)

2016年1月,学校领导对抽取部分学生和全体教师做了关于信息技术的调查问卷。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初步确定了我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2016年2月,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文献,初步确定课题名称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小学英语快乐课堂的研究》,并且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成员。完善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制订了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6.4----2016.9)

1、2016年4月,校长、课题负责人及英语组的课题研究老师组织开题研讨会议,共同商讨有关此课题的实施步骤和其具体做法,安排部署具体分工。并向校长汇报经费预算情况。

2、2016年5月—9月,进行初步尝试。我校全体英语教师进行了“公开课”教研活动。课题组每位教师都进行课堂展示,并形成教案,说课稿,反思等教研材料。课后,课题组教师及时开展探讨会议,分析现有的教学模式,探索更适合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找到下一步研究、改进的方向。

(三)结题阶段

1、2016年10下旬,进行学情问卷调查。在全校3-6年级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合格率100%。课题组教师进行了统计,分类。并形成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为下一步的理论学习研究和方案设计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和改革方向。

2、2016年11月,组织进行“学习研究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学习活动。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山东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336教学模式、以及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模式,课题组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讨高效课堂模式的要素,精髓。并在学习之后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3、2016年12月,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在学期末形成成绩汇总对比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工作

一年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

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识自我,倾听学生们的心声。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抽取了学校3-6年级共100名学生进行了实验初期的学生英语学习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在学习英语中的困难,英语教学方法的喜好以及对英语教师教学中的期望,等等。调查后,我们将结果细化、归类。做出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为以后的实验活动提供方向。并且我们将会分阶段组织调查,及时倾听学生心声。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是教师厚实文化底蕴、完善人格魅力的基石。与一般教师相比较而言,课题实验教师除了同样要具备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外,还必须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并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自觉的反思意识。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认真研读英语课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学习研究先进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活动。学习先进、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山东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336教学模式、以及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模式,课题组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讨高效课堂模式的要素,精髓。并在学习之后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3、开展研究活动,保障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认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公开课、师范课、集体备课,坚持进行。并以知识树形式,进行了“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的三说演讲活动,这一活动使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所学课标精髓与教材科学整合,真正吃透教材、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的学习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参加“通辽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观摩暨课题结题大会”、“全国中小学第三代课堂改革、高效课堂教学体系培训”活动以及“全国九大课改典型名校—典型课、特色课现场观摩评析”活动。

4、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技巧

在教育界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观点达成基本共识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况。但是,课堂提问模式依然多是“师问,生答”,很少出现“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互动场面。因为往往是教师把学生能产生的疑问都思考到了,有序提出来,学生只要依问而答,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仍然被牢牢地束缚在教师的思维定势中,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提问的技巧又是怎样的呢?

★ 引发提问需求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老师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 感染学生提问

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因为学生的一个意外问题有时会打断教师原本流畅的教学顺序,导致不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更有老师因为学生的提问使他陷于尴尬而……。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另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教学中,老师还是偏爱于学生正确的答案,而冷落学生的错误答案或荒谬问题,认为那是匪夷所思。于是,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不爱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会解题、能考高分就行了。于是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去感受提出问题,自然也不会去深入思考,更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违背了“创造始于问题”的事实。

其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启迪。

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里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做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赛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 激励学生提问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学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好问,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好问和冲动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碍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

①.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②.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

③.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来。

★ 渗透提问模式

很多教师有这样的疑问:让孩子提问,他会提吗?确实孩子早期可能会不知道该怎样提问, 这时教师应将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做好示范。因为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会较高。这就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绕有兴趣地进行热烈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渗透问问题的一般模式,如:

①.“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可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过程)

②.“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

③.“你有更方便的方法吗?”(联想、发散、创造)

④.“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哪点有问题?”(自我调节,自我纠正)

⑤.“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对比与联系)⑥、“如果要这样的话,要怎样改呢?“(假设想象)

⑦.“你能说说像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吗?”(抽象概括)。

如果我们平时假如都能这样提问。学生自然而然能被潜移默化,学会向老师发问,而在向老师发问和同学发问的同时,自然能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并从中学会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 注重提问质量

疑问是发现之母。但是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有法可循,使学生善于提问,从而提高提问的质量。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处,在知识易混处提问。第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式。第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①.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②.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③.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④.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⑤.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另外,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学生就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所以教师还应该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教学中我们把化学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知识)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是学生感觉和意识到的问题,是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它们就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我们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时间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境的设置也迥然不同,方式是多样的,我们感到大致有: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点,触发学生产生问题;创设呈现带有问题意识的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学生通过观察产生问题;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趣味性的故事,使学生在联想中产生问题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称”。

★ 提供提问机会

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提问愿望和提问技巧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提问: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提问,课堂教学中随时鼓励学生提问,教学内容结束后留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到办公室提问等,保证学生提问的时间。还可以用多种形式,如个人质疑,同桌和小组质疑,口头和书面质疑等,保证学生提问的空间。这样,学生学习就进入了“问”与“学”的良性循环状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学生将会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此一来既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5、抓好资料整理,让研究成果得以共享.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成果的反馈,对研究人员的论文、课件均进行了分类整理,使我们的教学更和谐更有效,通过撰写反思与总结经验,帮助教师从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以此来提高我校整体英语教学面貌。

四、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课题虽然只进行研究将近一年时间,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老师共同的努力下,已初见成效。全体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了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不再是盲目的,也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而是形成了教学、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习惯,逐渐有了课题研究的知识和主动研究的意识。

(二)、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由于教师对打造高效英语课堂的重要性认识得到了提高,而且教师科研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全体英语教师普遍注重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注重学生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收获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跨越,这一点也是课题研究小组的最大收获。

五、反思与计划

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方面努力的同时还存在很多困惑:

一是强调用信息技术媒体支撑现代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的作用。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与补充。

二是怎样做到高效课堂与快乐课堂的并行,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是一个很实际,又很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难题。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1.集中时间对实施阶段已完成的部分进行总结、梳理。尽快形成英语高效课堂模式图,并及时应用,尝试,不断总结经验。

2.积极学习研究多媒体白板的使用技巧与PPT课件的创新设计。丰富教学资源,生动英语课堂。

3. 不断加强实验成果的宣传、向协作校推广,力争在全旗产生广泛影响。

4.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完善相关的制度。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五小学    霍翠萍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产生重大的冲击。学生获取、处理、储存、发布信息的能力将对他们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改变今后及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劳动者素质,全面素质培养靠教育。根据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酝酿着重大的突破。针对目前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各科的教学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想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到各学科中去,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 “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的理想境地,摒弃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模式,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的先进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可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现今由于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工作的检查与验收,学校硬件投入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多种形式实现与互联网的连通,建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也摆在了各农村中学教师的面前。近年来相应的师资培训,也使我校95%以上的中青年教师能自制课件,绝大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及校园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并会创作电脑美术作品等。这些都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

综合以上,针对当时教育改革中的热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定了《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作为教育技术专项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2. 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适应于新课改的教研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掌握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到各学科中去,使课堂教学达到 “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的理想境地,摒弃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模式,挖掘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的先进作用,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 提升学校“精彩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勤奋、思辨、质疑、探索”的育人氛围。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研究内容:

1.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最基本工具。随着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逐渐在实践中明朗。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第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第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第四,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和资源。   

2. 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其宗旨是使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英语的教学中去,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课题研究立足于积极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高效课堂结构模式。

该模式研究的难点是创设情境,意义建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如音像教材、CAI课件、 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如适合于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的多媒体综合教室,适合于资源共享的学校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适合于学生实践探究的化学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创设学习情境,使学习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问题(确定目标)。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们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让学生自主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知识有关的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做化学演示实验或介绍理解类似问题过程),然后让学生借助教学媒体去分析、归纳、发现新的问题。再由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从不同侧面的情境中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即协作学习),在讨论中教师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即设置习题、强化训练),根据在小组讨论中的各自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最后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及教师不失时机地补充、修正,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建构主义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西方各国已逐渐流行,同类课题研究较多,如美国卡里中学的“个性化学习模式”,道尔顿学校的“社区学习模式”,北京大学附中的“自主学习模式”等,我国由于受经济较不发达的制约,农村中小学同类课题的研究刚刚起步。估计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各学科同类课题的研究将全面铺开,并结出丰硕之果。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研究》打破长期以来统治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了“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有所发现、有所争论、有所创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为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该课题研究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的一个世界性热点课题。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世界都在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使用,将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及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变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对于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总是与认知对象与认知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派认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之间的协调统一,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收集信息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二是指教是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组建具有丰富、实用、适时更新的校本教研素材库,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我们选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支撑开展实验,力图突破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双赢效果。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加快实验教师的理念更新。

(2)行动研究法:对课题研究实验进行全程监控,把握研究方向、策略,调整方式、方法,保障课题研究实验顺利进行。

(3)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对相关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或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有价值的案例或经验,按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记载。课题研究结束时进行工作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论文。

★技术路线: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深度。(跟以下因素关联)①教师素质。主要观测课堂教学过程所体现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成果;②学生素质。主要观测学业成绩即教学质量和素质的全面性。③课堂教学效率。或者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或者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相关自变量是:是学校信息教育环境、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网络化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

实验因变量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效程度。

相关因变量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作能力。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

★实施步骤: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深远意义及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2.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在实验教师从内心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布置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任务。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学习研究“创新教学”的含义、本质特征、基本要素等理论问题,研究创新教学中新的人才观,树立“人人可以成才,人人能创新”的育人观,处处可创新的教育观。利用每周四下午教师业务培训的时间,邬文梅同志分别就《现代教学观念与发展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等专题进行讲座,为建构主义理论在基础教育中如何运用作了较好的诠释,对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以邬文梅同志主持的《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索的课堂结构模式》国家级结题课题为蓝本,该课题根据新教材、新教学媒体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需要,构建“创设情境-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评价分析-强化练习-意义建构”的《自主探索的课堂结构模式》, 倡导的“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有所发现、有所争论、有所创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为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较好地解决了本课题研究中“创新教学”的模式构建、过程、环节、方式和方法等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创新教学”的理念的转变。

3. 健全机构,完善方案

本课题申报立项后,成立了以张水国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组和以邬文梅主任为组长的课题执行组.制订了较为详细的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学年度《课题研究计划》。

(1)、 制订计划,全面实施

在课题实施中,以《课堂“创新教学”中学生如何提问》课题研究实验为主体,各子课题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子课题研究计划,根据计划逐项落实。开展了学科性专题研究和观摩课题研究活动。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对学生能力的影响”、“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在创新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善问”等。实现由传统教学中老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转化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达到自己解决问题、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2)、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及重点

使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注重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如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方式;如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满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有这些,将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3)、 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课程模式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把各式各样的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最终成为规范的、知识渊博的、但已没了创造性的所谓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学问题都聚焦在真实的课堂活动中,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样学。教学中,师生对话构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问答成了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问答这一互动性行为,它能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某些线索,使学生注意到教材中的某些特定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

在教育界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观点达成基本共识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况。但是,课堂提问模式依然多是“师问,生答”,很少出现“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互动场面。因为往往是教师把学生能产生的疑问都思考到了,有序提出来,学生只要依问而答,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仍然被牢牢地束缚在教师的思维定势中,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也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虽然教师的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不会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和探究,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4)、改革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教师的职责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创设形象生动、形态逼真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不断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内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 — 独立探究 — 合作交流 — 实践运用 — 反思评价 -网上学习。

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校每年开展的中青年教师“优质课”、高级教师“示范课”、实验教师课题研究“观摩课”“三课”比武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对学生的跟踪调查进行分析。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微调研究计划,便于实验有效进行。经过近两年时间对本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设情境-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讨论分析-意义建构-强化训练-掌握知识”的《自主探索的课堂结构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创新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我们围绕《课堂“创新教学”中学生如何提问》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学问题都聚焦在真实的课堂活动中,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样学。教学中,师生对话构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问答成了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问答这一互动性行为,它能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某些线索,使学生注意到教材中的某些特定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

nsi-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0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2.积极学习研究多媒体白板的使用技巧与PPT课件的创新设计。丰富教学资源,生动英语课堂。


3. 不断加强实验成果的宣传、向协作校推广,力争在全旗产生广泛影响。

4.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完善相关的制度。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