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报告 正文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报告

2017-05-17 10:26 赵振磊 课题研究组

山东菏泽牡丹区安兴镇孔楼小学    赵振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中普遍有害怕写、厌恶写作文,觉得无从下笔的现象。这严重妨碍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中国是“崇文”的国度,写出“文”给人的感觉很神圣。能写出“文”令人起敬。无形中学生认为写作文很难,要写就要写出“好的”。提起笔来不知从何写起,平时生活的所见所闻都成了用不上的废物。再加上有些老师张口闭口强调写“有意义的事” 

“立意新颖”“内容具体完整,语句通顺,有条理,语言准确生动”,给学生以作文是天上星星,可望不可及的感觉。惧怕、厌恶写文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到写作文学生就很烦恼、很紧张,不知怎么写才算“有意义”,不知怎么写才叫“新颖、生动”,越紧张就越写不出来。总是拿老师的要求来写的内容,脑海里一片空白,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也无从说起。 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的这种不良心理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特别强调“新颖、生动”。这些术语会吓坏孩子们。在批改作文时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要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去培养孩子的习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的文章词不达意、空洞无物、了无创意;作文教学策略欠当,缺乏方法,高耗低效,教师们举步维艰,学生们更是苦不堪言。

一、小生作文教学弊端存在的原因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特意对本班5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为六个方面。1、你害怕写作文吗?选择怕的同学有28人,占51%;2、你在写作文时是否感到没内容可写?选择是的有21人,占38%;3、如果有很多内容,你是否不知该写什么好?选择是的有25人,占45%;4、你是否经常选好了材料,但不知用什么方法来写?选择是的有18人,占33%;5、在写作时,你是否经常想用上优美的语句,但又想不出来?选择是的有24人,占44%;6、你平时注意观察吗?选择是的有18人,占33%,也就是说,有67%的孩子不注意观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到这一情况,笔者不住地追问自己:小学生作文教学弊端存在的原因何在?对策何在? 细细省思与剖理,觉得具体原因表现为: 

(一)、教师方面

1、教师有意或无意间拔高写作要求

在我们看来,一篇上乘之作应该是洋洋洒洒不下几百字,描写细腻、辞藻华丽,才能极尽赞美之意。通常我们看不上学生的作文,是因为我们总是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不科学,不理性,也势必造成要求的拔高,心理的落差。

2、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1)指导方法陈旧单一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仍有大部分教师未严格按照作文教学“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力,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写出来的文章趋于雷同,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发展。调查教师作文指导发现,教师还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流程,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2)重指导轻讲评

目前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重视作文指导而忽视作文讲评。所谓的作文讲评课,无非是拿几篇写得较好的文章一读了之。这样的作文讲评课对学生起不到什么效果。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缺乏信心

学生本身就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加之我们教师拔高习作要求,致使孩子们在作文中得不到肯定,就愈发怕作文,写不好作文。这样的恶性循环加重使得学生习作自信心严重缺乏。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如何能写好作文?《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可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是“十个孩子,九个怕作文。”

2、学生缺乏积累

(1)缺乏阅读积累

身处竞争的社会,许多家长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但仍有一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认为看课外书对提高成绩没什么用,学生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加之缺乏系统的阅读指导,学生语言积累少。没有“读书破万卷”,又何来“下笔若有神”。 阅读之于作文的重要,其根本要义是思想情感体验的酝酿与积淀。唯有这样才能达到“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了。 

(2)缺乏生活积累

缺乏生活积累并不仅仅是认为学生的生活范围小。很多人将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原因归根为学生的生活范围小,却不知我们的孩子和大人,甚至作家一起生活在同样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他们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不切实际,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缺乏观察能力,缺乏对生活的积累。写妈妈的作文永远是“深夜里,我发烧了,妈妈冒着寒风将我送进医院,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正视其原因,笔者在班级里展开了一系列实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比,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还有老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还可请家长评价,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特别大。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在作文评价时,作文不仅与同学比,更注重与本人以往的习作比。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励评价上,采用作文评语的方式,将表扬肯定的话写在作文后面,对于不足的地方,口头指出,学生认可了,就自己记录下来。这样,在他们的本子上,留下的都是老师肯定的评价。每翻阅一次,学生就增添一份自信,多了一些成就感。

刘墉先生曾说过:不要怕土地坚硬,只要你有手,土地就是软的;不要怕路途遥远,只要你有腿,路途就是近的;不要怕高山耸峙,只要你有毅力,峰顶就在眼前;不要怕长夜漫漫,只要你能忍耐,光明就将出现。对,作文教学也一样,只要我们老师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路途再远,也同样能收获秋天的喜悦。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对生活中的事无意识观察占主要地位。写的文章只要句子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无错别字就行,不一定非“新颖、生动”才算是一篇好文章。老师刻意要求,高于学生生活,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就会挫伤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处在儿童时期的学生就应该是童言、童意写出情意自然的文章来。 

当前的小学生习作能力差强人意,笔者参加过几次小学毕业生调研考试的作文阅卷工作,在阅卷中发现乡镇小学毕业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高,甚至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我们也发现小学生习作中一是假大空话多,二是胡编乱造多,三是情感虚假多。我们对本镇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后发现,有近七成的小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尤其对课堂中规定题目作文畏之如虎。后来,我们又对一些乡镇小学语文教师的习作教学和小学生习作状况作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造成小学生畏惧习作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教师没有完整的系统的习作知识、不会激发学生习作热情,以及学生普遍缺乏习作成功体验是主要原因。 

二、改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初步尝试 

1.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系统的习作教学的知识体系。

有人可能会反问,我都教了几十年的小学语文了,难道还不会进行习作教学吗?事实情况是,我们的乡镇小学语文教师中不会进行习作教学的大有人在。在各类赛课活动、公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是很少看到有人敢开设作文指导课吗?笔者曾教过多年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自知习作教学是自己的短板。我为什么不会教作文呢?是管建刚老师的著作点醒了我:因为,我没有一套完整的习作知识系统。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学会习作教学,唯有多学习这一条路可行。为了建立完整的习作知识系统,近几年我恶补了很多相关知识,阅读了诸如《作文三书》(《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跟大师学语文系列《文章作法》《文章讲话》《怎样写作》,张中行先生的《作文杂谈》以及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目。书读得愈多,越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愈多,越觉得过去习作教学的肤浅。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标对每一个学段学生习作的目标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习作教学。 

2.语文教师要勇于写下水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很奇特现象,就是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不写或者不会写作文。纸上谈兵的老师自然是教不好作文的。有文章介绍说曾有某校组织老师去春游,回来要求语文老师写游记,结果,大多数是抄的,仅有的几篇原创的,质量高的也是寥寥。因为教师长时间不写文章(此处包括作文),以至于愈来愈不会写。教师写下水文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牢记“三日不写手生”的古训。不写习作的老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是不扎实的,甚至“隔靴挠痒”,是不容易说到点子上的。 

3.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习作的 

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如此。

①激发观察兴趣。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中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的起步阶段。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片断记下来,并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②放宽命题限制。在一次快速作文中,我布置了《我和恩师》这个题目,很多同学都把老师描绘成瘦弱、精干,温暖得像一位母亲,最终倒在了讲台上。似乎不倒在讲台上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这似乎是同一模式的制成品,思维内容的保守、思维空间的狭窄、思维质量的低下,已是作文中俯拾皆是的现象。但在一次偶然发现的学生的信件中,他们留下的文字却让我拍案惊奇,文字个性鲜明,鲜活生动,语言结实细腻而富有深度,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课堂写作的误区何在?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的题目上各有取舍,发挥的水平大不一样。因此需要创造话题,让学生自主命题作文或自由选择话题作文,让同学们自我发挥,学生的精彩表现也许会令我们惊讶不已。 

③巧用评语进行激励。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的褒贬对能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翻看一下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语很多:“感情不够真挚”“话题扣得不紧”“用词不准确”等。这样的评语很容易就把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抹杀掉。我记得有人提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名学生,曾写了一篇个性张扬的文章,自我感觉非常好。作文本发下来时,却发现老师只打了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另外符加一条评语。大概的意思是说不符合学生写作的要求。他看后很不服气,因而“很有个性地”在老师的评语后又写了一句“反评语”,为自己的文章“正身”。老师看后,在他的“反评语”后又写了一段评语,从评语的长度来看,她是绞尽了脑汁又竭尽了所能。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不放心,语重心长地与他面对面地交谈了一番。他经不住她唐僧似的苦口婆心,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点头,但同时,心里感到十分地压抑。这个例子不禁让人深思:如此压制学生的话,还谈何种场创造型思维。 


实践证明,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只要我们依据课标精神,依托教材,发掘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立足生活,有目的、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就一定会有收获。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菏泽牡丹区安兴镇孔楼小学    赵振磊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他们的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孩子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环境、生活了解非常少。因此,适当地带领他们走入生活,不仅是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当学生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很多人将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原因归根为学生的生活范围小,却不知我们的孩子和大人,甚至作家一起生活在同样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他们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不切实际,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缺乏观察能力,缺乏对生活的积累。写妈妈的作文永远是“深夜里,我发烧了,妈妈冒着寒风将我送进医院,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正视其原因,笔者在班级里展开了一系列实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策略有:

一、平时注重积累素材,力求厚积而薄发。

(一)勤观察、多练笔,做生活的有心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解决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的问题,就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在观察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选择,以获取更深刻、更全面、更独到的认识。在司空见惯中寻找“新异”,在习以为常中去发现“特别”。《课标》也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去积累,用一颗敏感的心去触摸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一方面,我在班级中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扳手腕比赛、拔河比赛、水果拼盘、 “护蛋”行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活动过程,细心体验其中情趣,随时记下观察、体验结果,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观察,所以写起文章来便有话可说了。另一方面,我积极引导学生去写随笔。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这些丰富多彩的瞬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备一本笔记本,自己给笔记本起一个喜欢的名字,随心所欲地用它去记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真善美丑;用它去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翻开那些包装精美的笔记本,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一颗颗天真烂漫的童心。给孩子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久而久之,对进入视野的人或事就会产生独特感受,激起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无米之炊”也就不复存在,写出来的文章自然鲜活动人。古人云:“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若是平时在生活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又怎么能指望有雨落下来呢?

(二)多阅读、勤摘录,吸知识之精髓。

胸藏万江凭吞吐,道出了厚积而薄发的真谛。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帮助学生养成摘录的好习惯。在摘录这一块上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从而能更好地让学生把积累的词汇、语句、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在这方面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书里有阳光”的系列活动。在期初每个学生都制定“读书计划”,形式不限,力求能制定出符合个人爱好、张扬个性的计划书,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出“班级读书计划”。然后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摘录,每月进行一次全班性的读书心得交流,期末的时候根据“书海拾贝”的记载情况,在班内评出读书小博士、小学士,营造了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效果。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下笔写作的时候,也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

二、变化指导形式,激发创作欲望。

(一)绘写一体,丰富学生作文资源

小学生对画画非常爱好,在接触新事物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画出来。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在头脑中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料库。如让学生老写周记,不免枯燥,于是我便让学生尝试“绘画周记”,即把一张16K的纸分成两半,左边挑选自己喜欢的画面剪辑或临摹,右边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的意思,这样学生做起来就有滋有味的了。

(二)说写结合,拓展学生作文途径

在班里难免有些学生说起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写起来却一筹莫展。这种说写不一的现象,关键在于学生并不真正明白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总以为要有一套写作技巧,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巧用教材,合理进行习作练习,打破作文的神秘感,让读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庐山的云雾》后让学生当导游,要求写出介绍庐山的导游词。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不但把文中学到的知识恰当运用,而且还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情绪饱满,情趣盎然。

(三)合作自由作文,放飞学生的灵性。

德国的作文教学流行协作写作,即由老师、家长、同伴之间通力合作,协调完成作文,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一次,我也进行了协作的尝试,让学生进行小小组合作编写童话故事,轮流写作,每人一段,果然学生写作热情空前高涨,而且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创作的童话故事饶有趣味。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张扬学生的个性。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比,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还有老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还可请家长评价,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特别大。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在作文评价时,作文不仅与同学比,更注重与本人以往的习作比。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励评价上,采用作文评语的方式,将表扬肯定的话写在作文后面,对于不足的地方,口头指出,学生认可了,就自己记录下来。这样,在他们的本子上,留下的都是老师肯定的评价。每翻阅一次,学生就增添一份自信,多了在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上,笔者认为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审题。

审题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前提,如果对题意不理解,作文就会离题。所以,每次说话写话或作文,我都帮助学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此外,我还经常结合农村实际,搞一些日常生活中要办某一件事时的经过进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立意。

审题之后,指导学生确定文章的中心,也就是在写作之前,必须明确自己所写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或者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赞扬什么精神等,告诉学生,中心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

选材。

写文章审题,立意尽管重要,但不会选择材料也不行。每次作文,都要认真引导学生懂得选材,要围绕中心选取自己熟悉的景物、事情。农村学生参加田间劳动和干家务活较多,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只要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耐心辅导,学生就会恰当地选材,顺利地写好作文,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感人。

编写提纲。

一篇文章在选材之后,在下笔之前要编写作文提纲,使学生懂得编写提纲就像盖大楼先画好设计图一样重要,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编写提纲并非易事,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传授编写提纲的方法。刚开始学生不会,要先替他们编写,慢慢引导,直至独立编写。

作文。

作文时,要求学生一气写成。遇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不准一会儿问别人,一会儿查字典等。这样快速作文,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思路清晰,有问题待修改时再解决。

三、 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写作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这就等于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铺垫,这就能够让他们在写作中,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学生从课文优美的语言表达中已感受到颐和园景色的美丽,也从中学习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这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通过写日记来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写作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比如:每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型的校内活动,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短时间内,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印象很深,如果这时老师能及时给予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会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作文,或轮流交换互阅作文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学生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为我们指引出作文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创设宽松的氛围,提倡个性化习作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民主的教学环境,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以亲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与学生交流、共鸣,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学,继而学生勤于质疑思考,敢于发表见解,勇于探索学习。进而学生会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我记得一个学生曾经这样写到:“我高兴地在床上滚过来滚过去,直到我自己累了。”短短的一句话,却可以看出孩子高兴到了极点,也是孩子心灵与语言释放的显著的标志。

刘墉先生曾说过:不要怕土地坚硬,只要你有手,土地就是软的;不要怕路途遥远,只要你有腿,路途就是近的;不要怕高山耸峙,只要你有毅力,峰顶就在眼前;不要怕长夜漫漫,只要你能忍耐,光明就将出现。对,作文教学也一样,只要我们老师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路途再远,也同样能收获秋天的喜悦。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菏泽牡丹区安兴镇孔楼小学    赵振磊

2016年1月,我申报的《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课题被教育部十三五总课题组立项并确定为重点课题。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下,一年来,围绕这个课题研究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已告结束,我们特准备此报告,申请对我们实验和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现状

多年来,小学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面对习作题目常常无法下笔,不知道该写什么。

国内外一些学者曾从学生习作内容的角度出发,研究小学生习作难的问题,从而致力于找到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水平的途径。当然,更有一些学者从小学生习作心理现状探究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习作水平。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其根本点是致于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水平,因此,我们在前人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研究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范围,明确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方向,就似乎显得极其重要。

2、选题的理论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在于语文实践,人文性在于熏陶,二者相辅相成。在习作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语感训练的理论

叶圣陶提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并解释语感的训练“要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达到“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灵相契合”。

叶老还指出:“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

(3)、小学生认知规律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即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儿童的思维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想像来感知和理解世界。我们则要重视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的客观情境,发展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像能力,把语言功能的发展与此紧密联系起来,把学作文与学做人,把作文与生活,把语言实践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实际应用价值:

(1)落实课程标准,重视作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活学生内心蕴含的童真童趣,开拓学生视野,尊重学生习作的价值取向,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作文教学回归本体,真正做到放文,放情,放形。

(2)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研能力,形成教研氛围。

(3)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促使他们保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4)促进学生听说、阅读、说话能力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更新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2.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拓宽他们的习作思路,会选择素材,会挖掘提炼主题,创新性地写作,讲真话,抒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3.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的理解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并内化为习作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形成校园良好的习作风气。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充分利用文本语言,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

a、利用文本语言积累写作语言、写作素材,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的研究。

b、灵活运用文本语言进行习作训练,实现真诚习作,创新习作的研究。

c、探索、总结利用文本语言,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2.贴近生活,丰富学生习作素材的研究

3.读中求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研究

4.在积累和习作指导中,正确发挥教师作用的研究

课题研究主要观点:

1.口语交际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2.利用文本语言积累习作语言(即仿写)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起步途径。

3.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和素材,描述生活事物是习作的途径之一。

4.做中积累,学中体验,在实践中拓展视野,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首先讨论制定具体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计划,搜集购买教师辅助资料及学生用书、用本,编辑辅助教材,深入做好阶段性研究工作,研究汇报以教师的公开研讨课、教师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学生日记、学生习作集、学生儿歌集等形式进行。

拓展阅读范围,并结合我校科技特色、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积累,学中体验,切实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促进学生在中高年级听说、阅读、说话能力的协调发展,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作文教学回归本体,真正做到放文,放情,放形。

五、研究的方法

主要有:文献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法。

文献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习作教学的理论,特别是关于习作教学资源、习作指导方法的论述和观点,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它教学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理论研究法:搜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经验,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语言,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理论假说,开展实践验证。

行动研究法:组织实验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

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法: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并加以理论分析、归纳。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总结出实验的主要经验,及时推广运用。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题方案的实施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1—2016.3)

1.实施目标:

⑴用导读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训练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培养学生读书热情;

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写,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主要途径:

①名篇佳段诵读

②好句、佳段仿说

③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

④学生每人建立一本写话本。

3.阶段研究成果形式:教师教案、课堂实录、阶段研究性论文、学生写话本

第二阶段(2016.4—2016.9)

1.阶段性研究目标:

⑴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初步养成观察和写日记的习惯。

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3)能运用学过的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用图画编故事

2.主要途径:

①诵读佳段名篇,做好词句段的积累。

②练笔本:主要以叙事、写景为主;仿写、看图写文

③写日记

第三阶段: (2016.10—2016.12)

1、阶段性研究目标:

⑴让学生掌握一些习作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习作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⑵拓展日记素材范围,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2、主要途径:

① 加大阅读量,设立阅读本。

②日记内容多样性(观察日记、活动日记、生活日记等)。

③创设多种活动空间,听故事、观看优秀影片、讲故事等活动。

④增设学习、读书、实践、科技手抄报。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1、仿写是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形式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那么,什么是读写结合中的仿写呢?写作理论告诉我们,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实践证明,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总之,教师要在讲读课文时加强写法指导经常练习,让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一次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指导仿写几点做法

(1)指导学生理解范文

范文是仿写的依据,理解范文是仿写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加强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听写训练,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的作用。解题时,要联系审题,读课文,要联系立意、选材,说段意、分层次,要考虑编写作文提纲。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语言上汲取了营养,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表达方法。例如教学《乡下孩子》一课,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到乡下孩子生活的快乐美好,也激发起他们的共鸣,学生畅所欲言,假如自己是乡下孩子会去做哪些有趣的事,然后仿照课文内容,自己也编写了有趣的诗歌,如

“采一把野花,放在房间能带来清香。

捉几条虫子,小鸡乐得叽叽叫。

拔一个萝卜,小兔乐得蹦蹦跳。

种一棵小树,为人们带来凉快。

捉一只蝈蝈,能带来动听的歌。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学生能够读懂范文,也就有了仿写的基础但还必须使学生有仿写的具体内容,即有东西可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学习范文之前组织学生观察。比如学习一篇有关雨的文章,不可能恰巧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就会下一场大雨,那么如果学习之前下了雨,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另一种是先学好范文,然后按照范文的内容和提供的写走方法组织观察。观察的内容一定要适合于仿效范文的写作方法。如学了《美丽的丹顶鹤》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它的写法,去观察一种小动物,而后仿写。要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时,教师更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仿”“创”结合,写出新意。

(3).仿写指导要有序

仿写的训练方式包括仿句、仿段、仿篇三种方式。仿句仿段都是为了给仿篇作准备。先句、再段、后篇,这是仿写的顺序。教师应该依据这个顺序,循序渐进,由低到高有计划地进行指导。

A句子的仿写。在指导低年级学生仿写句子时,要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结构特点。建立句子的概念。

B 段落的仿写是一种单项训练,课文中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都可用来进行仿写。从仿写中使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C篇的仿写,主要是从结构和写法上进行模仿。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握一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弄清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2、构建了口语交际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一种课类。“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语言实践”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是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激发童心童趣,让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有效的提高。我们在课堂中的做法有:

⑴设情导入,引出话题。创设情境,能让儿童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儿童在感受体验形象进,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与此同时,语言及思维也必然随之发展。为此教学时依照不同内容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的欲望和热情。

⑵亲身体验,激活情感

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不断发展规范的口头语言能力,并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验如何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学会应对和交流,说话时注意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语言美。低年级朋友在说话时,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说话不完整,不规范,不具体,缺少礼貌语等,这就需要教师的示范引导,加强在语言实践中的训练规范。

①借助图画,引导说话有序。图画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体现口语交际的主题,文字提示指出说话的要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弄清楚图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再借助文字的提示,使学生明白应该说什么,怎么说。如教学《看望生病的同学》一课,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画面,注意画面上的内容,再通过提问,理清说话的顺序: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什么?学生既根据物与物之间的联系,说的时候有序可循。同时,又进一步引导鼓励学生动脑筋,多想方法,让学生开放性地说。这样,思路清楚,言之有序,避免了看到什么说什么。

②示范模仿,适时点拨。口语交际课教师有时很有必要为孩子们先做个样子,或者请优秀学生表演示范,通过示范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注意问题。如《学会问路》,让学生示范说,让有些学生模仿说。教师要关心的是学生学习是否愉快,分担他们的情感,当学生思路阴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方法欠妥时给予引导,表达不流畅时给予帮助,学有成效时给予鼓励,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都能在交际实践中善于表达,善于交流看法。

⑶多元互动,评价激励。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它的教学过程是生动、活泼、有趣的言语交际过程。学生只有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倾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①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师生交流,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主要起的是引导、演示、点拨的作用。如《学会待客》一课教学,教师可以扮演王阿姨,也可以扮演小同学。他们之间应该注意的措词、说话口气和礼貌。

②生生互动。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有关资料表明把“集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是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有效途径,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实施多层次、立体型的组织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互说互议。小组里互说互评,全班间再说再议再辩。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问、说、议、评、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不善于言谈的学生,应该走到他们的身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参与。③群体间互动。主要是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互问互答、表演、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要求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动脑筋想办法,为自己的小组获胜奖出力。可用“打擂台”的形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得多,说得好,听得认真,并请各小组的同学都当评委,打出分数,评出优胜组。

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做到鼓励性评价与启发性评价同在。要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表达,就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表扬,多鼓励,不批评,不指责。要用表扬与肯定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同时,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这样,表扬和肯定才有针对性。既关注学生表述是否正确,更关注学生作出答案的思维过程。如:“这句话的意思我们明白了,如果这个词能换一下,那句子的意思就更明白了。 ”“你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把这句话的意思再说一遍吗?”“如果你在这个方面再努力一点,那就更好了”评价的重点应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训练的态度,而非结果的评价,不应在说话表达的质量上提太高的要求。

⑷多种形式,拓展延伸

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会交际,有时可根据口语交际课内容的需要,请其他班的同学、老师,或校长、家长等参与活动,让他们充当采访的记者、做买卖的等,以扩大学生交际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情境与过程中学会态度自然大方,说话表达清楚明白,应对自如,从而扎实地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端午节的来历》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讨论的话题带回家与父母交流,并听取他们意见,然后再回到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拓展了我们口语交际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交流表达,巩固交际成果。

3、探讨并初步形成了习作教学的几个基本策略

(一)注意课内外结合,丰富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是什么?是听说读写。

读,是最经常、直接的语文实践。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的老师;一份好报,就是一位好的朋友。引导儿童勤于阅读好书好报,从书报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有利于培养儿童爱美的情趣和初步的审美能力,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性格,发展儿童的智能。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内容健康有益、语言生动活泼的读物向学生推荐、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这学期,我们四年级以“一日一好古诗”活动为主线,横向渗透,纵向拓展,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开展了“名句佳篇”搜集活动,基本做法如下:

⑴在教师指导下,每天由学生轮流在小黑板上抄写好句或古诗,挂在教室的前侧,保持一天,第二天早晨更新。每个学生设立摘录本,编号抄诵。

⑵开展课前诵。利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由语文课代表主持,学生上台诵读好句佳段、名人名言,小故事,猜谜等等。学生把课外阅读积累与同学分享。对于学生不理解的,教师可适时予以解释、简析、帮助学生理解、识记。

写,是最能表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一种活动。因此,在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到目前为止,学生天天坚持写日记,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提高。通过实验,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教学活动化强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给予一定的开放时空,让他们自己活动,既有培养独立精神的个人活动,也有体现合作精神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既是学生,又可以是演员、画家、作家、记者、编辑……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见解的闪现,各种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等良好的现代人的品质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创新潜能得以开发,个性、才能得以张扬,综合能力得以培养。

(二)、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积累

习作教学必须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情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世界,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广积累,丰富文化底蕴,增强语言积淀,主要做法:一是多读多实践,获得积累;二是多背多体会丰富积累三是多几多温习巩固积累。

让学生把生活实践当成课堂。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领略自然景观体验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关注社会动态,体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开展课外活动,体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布置生活作业,体验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

加强了与学科的横向联系。美术方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家乡的春天美景,然后再用文字写成关于家乡的美文。音乐方面,可以设计听一段音乐,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科学方面,可以布置小研究,观察日记等等。

(三)在习作教学中注重张扬学生个性。

1、、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在习作评赏中领悟各种表达形式,学会各种修辞手法。

2、鼓励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和联想,让表达更加形象充满情趣。

3、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有特点、有个性、有创意、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不人云亦云,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二)实践成果

1、教师方面

(1)本课题研究为每一个真正投入研究的成员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在参与研究的同时,也改变和发展了自己。

(2)在研究中,实验教师首先努力寻找研究的起点,同时围绕问题进行资料收集、查找有关文献,请教专家同行,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寻找合理的解释及结论。教师通过自己的反思、研究和行为跟进,实现了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教师正逐步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

(3)、借助课题研究,课题组老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科研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4)、在课题研究期间,实验教师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敬业奉献,努力探索,认真积累。实验期间,实验教师开出很多研究课。

2、学生方面

课题研究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 写作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课题研究中实验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情感因素,创设生动乐学的氛围,让学生通过眼、耳、手、足、脑的各种活动,获得全方位的发展。通过实验,学生变得爱读书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普遍提高。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人人有语言积累本,每天坚持背好句子,多数学生能背诵古诗40首以上。同时,由于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多,学生的胆量、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敢提出心里的问题,也敢于向同学提出挑战,还很会解答同学的问题。这与实验前,学生学习处于应付状态,接受状态,完全两样。并且,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末测试,实验班学生成绩远远超过全办事处平均水平。

(2)学生的积累丰富了,习作兴趣提高了。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事物,勤于动笔,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边无时不处都有写作材料。学生愿意表达。

(3)、学生的习作呈现以下特点:感情真挚,叙述具体,视角独特,形灵活多样。

(4)、学生能够把习作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在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实验时,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写到日记中。

(5)、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大为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编写成册的习作集有《班级优秀习作集》《班级优秀仿写集》《班级优秀日记选》等等。个人习作、日记、仿写选。学生的文章富有童趣,语言活泼生动,思想积极上进,受到了家长、同学的喜爱。学生还创办优秀读书笔记集、古诗配画,蓓蕾报,充分体现了做中积累、学中体验的理念。

八、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1.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全力打造创新习作的“大课堂”。习作教学理念的创新,习作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是习作教学研究成功的关键。

2.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积累素材,离不开不断地持之以恒的写作。

3.要使课改活动持之以恒的开展下去,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学校要给课题组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我们学校的这种做法我们认为非常好。

(二)启示

从事本课题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不应该只是习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的继承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积累,教师首先必须是勇于探索的开拓者。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永远只能是个蹩脚的“匠人”,不可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者。

2.在新形势下,教育科研应该是教育教学质量得以迅速提高的新的增长点。

九、今后的设想

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照我们课题,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1、进一步学习课标精神,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写作等综合素养。

2以课题为新的起点,积极推广,扩大影响,努力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对话互动,吸纳其他学校先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

3、与学校承担的阅读课题、科技课题相融合,形成一个大语文学习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阴国恩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1996

2、李新华,《作文训练要在"真实"上下一番功夫》-《小学语文教师》,1997

3、李艳霞,《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小学语文教学》,1995

4、刘国正主编的《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5、田荣俊主编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原子能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