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东至县第二中学 余继友
“以小见大”:“小”,即选取的题材小、角度小;“大”,即立意的深刻、新颖,或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深广丰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是写作主体在采集和构思阶段所运用的一种思维模式,可以大致描叙如下:即写作主体致力于选取某些细小而具体的材料或角度,通过深入的发掘,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深刻丰富的意义、内涵,或者发现它所具有的适合于表达主体某种意图、情绪的特点,然后借助该材料,通过该角度,把这些意义、内涵、意图、情绪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是符合写作规律和思维规律的。一方面,从写作主客体关系看,写作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社会生活是及其广阔的,而文章的篇幅又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以小见大”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所以鲁迅说:“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无须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不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这是深谙写作规律之言。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他把孔乙己这个零余者形象的小人物放在绍兴的一个小酒馆中,通过孔乙己的人生命运的悲惨遭际,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实际上,通过写个人、家族或群体的命运来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的画面,表达丰富深刻的理想,是作家们常用的一种“以小见大”的思维方法。
另一方面,由于写作是以语言符号作为表达工具的,这种特殊性使任何作者也不可能穷尽写作对象的全貌(当然也无此必要),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正是这个意思。庄子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高明的作者就会力图从写作对象中选取一个适当的“小”来表达他所发现的“大”。比如写人,正如鲁迅所言:“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对极了,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致逼真,也毫无意思。”司马迁很善于“以小见大”,他写项羽和刘邦便是典型的例证。面对秦始皇出巡的浩大场面,项羽脱口而出的是:“彼可取而代也。”这就活画出他的勇敢、有抱负而又鲁莽、胸无城府的特点,而刘邦则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是也。”这就突出了他不仅有雄心壮志而且老谋深算的特点。
由此可见,“以小见大”体现了写作和思维的规律,在运用这种方法构思时,写作主体的思维运动过程常常是这样的:面对“大”的客体(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作者通过观察不断的采集信息,从中寻找出一个恰当的“小”来,然后从这个“小”中深入去发掘,直到开掘出一个“大”的立意来。即:大(客体)——小(材料、角度)——大(立意)。
要在写作实践中有效地运用“以小见大”的思维方法,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细节描写。细节在文学作品里被称为“艺术细节”,历来为理论家和作家所重视。李准在谈到创作时说:“我是比较注意细节的,我认为文学作者要重视细节的作用,应该有细节癖……如果要求你们用一千个字为一位老朋友‘画像’,那就要找这个最有特点的最有典型性的细节来写,这就是作家的工作。”这段话不仅指出了细节描写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细节描写的典型性。此外细节描写还应讲究真实性,恩格斯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细节描写方面,中国古典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中都有许多拍案叫绝的细节描写。
第二,在观察和阅读时,要细心、勤于和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大”的世界中发现可供开发的“小”来。在这方面,鲁迅的杂文就是一个典范。他的杂文取材,大多来自他平时的读报和观察,内容包罗万象,并且都是一些小事,“也照污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但是鲁迅能从这些“污水”、“脓汁”、“淋菌”、“苍蝇”中发掘出“大”来,这得意于他深刻的洞察力。习作者应努力培养这种洞察力。譬如观察,看见一张沙发,不算是观察,发现沙发上有一根狗毛,并进而推出主人是养狗的,这才叫观察。
第三,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想像和联想的能力。罗曼·罗兰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发现不光是靠眼睛去看,也需要用心去领悟。郭沫若先生在写作《天上的街市》时,正是看见大街上的街灯,从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里的情景,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浪漫的生活。
第四,“小”与“大”是辨证统一的。写“小”是为了见“大”,如果写了“小”却不能从中见出“大”来,那么这仍然是失败的写作。写一个人物、一处景物、一件事情,若不深入地把握它蕴涵的意义,或表达一种独特的感受,结果就会流于浮泛、琐碎;发表议论,若不能找到一个有新意的角度,结果就会泛泛而谈。对这种情况,鲁迅说过:“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他反对的不是写“琐屑的事故”,——他自己就写了很多“琐屑的事故”——而是要能从“小”中开掘出“大”来。
因此,重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无论对写作教学还是学生的日常习作,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学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