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试论《诗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正文

试论《诗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7-04-25 16:55 张莉 今日文教周刊

                                              长沙市稻田中学  张莉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伦理道德,对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和文化知识几个方面论述《诗经》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影响,并谈到具体实施和成果体现。
    【关键词】 诗教  情感  审美  人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秦朝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文帝时被尊为经。“诗”是指它本身的文学性,“经”则反映出它在社会教化功能上所承担的责任。所以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孔子相信,《诗经》朴素真挚的情感以及其中包含的伦理道德,能对社会风气和民众起到一个净化、引导的作用。他对《诗经》的评价非常高,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又说:“不读诗,无以言。”既然《诗经》对学生的影响远不止于一部《唐诗三百首》诗集那么简单,那么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诗经》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里面有很多抒情诗,有写爱情的,也有写亲情、友情的,有流露出对战争厌恶之情的,也有表达敬天畏神情感的。通过这些感情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内心,培养朴素、真挚的情感。
    《诗经》里的爱情诗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很多人觉得对学生谈爱情不合适,其实,爱情同亲情、友情一样,是人类情感中高贵的情感,是人类情感中永恒的主题。真正的爱情表现出的是纯洁、美好和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学生面临或即将面临这一话题时,所做的应该是正确引导,而不是刻意回避。
    比如《卫风·木瓜》写的是男女主人公互赠信物,表达爱情。乍一看,诗中男女二人之间赠送的礼物,价值并不相等,似乎总有一方吃了亏,而另一方占了便宜。可是仔细品读全诗,从他们赠礼和回礼的真正意义上来说,又是等价的。善良的女子用小巧、芬香的水果代表自己纯洁、美好的爱情,而男子则用自己随身所携带的,象征美德的玉佩回赠,双方都表达了“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美好愿望,所以,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男女主人之间那份纯洁而美好的感情,但是,这种纯洁和美好难道仅仅局限于爱情吗?我们在和亲人、朋友、同学中交往时,不也渴望拥有这样一份真诚、美好的情义吗?

试论《诗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很多人读到《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几句,就会有种无奈与伤感,似乎美好的东西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是当你继续往下读,读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几句时,你能感受到虽然诗人所追求的“伊人”总是“在水一方”,但他却并未因路途的艰难、坎坷和曲折而轻易放弃追寻,这种为理想和追求不屈不挠、顽强付出的意志,不也是我们在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需要的一种宝贵品质吗?
    所以,《诗经》所传递的情感,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总有一种温暖和美好弥漫我们心间,不断给我们向善、向上的力量。
      二、《诗经》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诗经》是一种审美教育,首先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美。 《诗经》语言优美,意境浪漫,许多千古传诵的佳句是出自于它,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常读这些婉约唯美的诗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艺术美。例如,普通的芦苇,在《诗经》里却有着一个极雅致的名称“蒹葭”,著名台湾女作家琼瑶的芳名,其实也是来自《诗经》等等。所以,有同学开玩笑说,难怪自己的名字不好听,原来是父母没有读《诗经》的缘故。其次,《诗经》节奏整齐,音韵和谐,一唱三咏,具有音乐之美,能在身心愉悦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史记》曾云“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就是边弹琴边教唱《诗经》的。孔子曾称赞“《关雎》之乐,洋洋乎盈耳”,意思是耳朵里全都是《关雎》结尾美妙的合奏音乐。我在讲读完每一首诗歌之后,都是采用了吟诵或吟唱的方式来教唱,寓教于乐,学生学得不亦乐乎,对《诗经》的兴趣更浓厚了。不止于此,《诗经》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比如《关雎》里的千古佳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人都把“窈窕”理解成“苗条”,当做“好的身材”,其实,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却不是这样的。“窈窕”是美好的意思,“淑”则是指女子的心灵美,所以,诗人所追求的是一个外表和心灵都美好的女子。当学生感叹三千年前,古人的恋爱观里就已注重内外兼修,不也正是在进行一场审美价值体验吗?
     三、《诗经》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诗经》知识丰富,内容多样,涉及到自然、历史、政治、音乐等方方面面,读《诗经》可以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扩充视野。
     就拿《卫风·木瓜》来说,有同学提问:“为什么以前谈恋爱,女子送水果,男子要回送玉佩?”其实,这里面就含有丰富的民俗学。因为古代的社会分工中,女子主要负责采集瓜果,所以瓜果为女子所属,象征女子。而男子回赠玉佩,一是玉乃男子随身佩戴之物,有象征男子的意思;二是古人认玉有吉祥之意,可以辟邪;三是古人说“君子比德如玉”,玉有象征君子美德之意。男子肯将玉佩赠送给女子,意味着把自己的心交给女方,也意味着对自己品格的肯定。所以,在早些时候播放的一部电视剧《胭脂雪》中,范冰冰主演的新娘文禾玉在接亲的人来了之后,取出一个木瓜,接亲的人随即接过木瓜,回赠了一块玉佩,文禾玉这次高高兴兴地上了轿子。
     给大家讲《小雅·鹿鸣》时,我提到了《诗经》有很多类似的宴饮诗。有同学就问,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么多宴饮诗呢?通过学习,他们知道了因为西周是分封制,而宴饮活动,也是一种对丰盛饮食的分享,因此,饮酒吃饭这一再平凡不过的日常活动,被高度仪式化为一种“礼乐”,通过这种礼乐活动,融洽君臣关系,联络彼此感情。所以,宴饮诗也就多了。接着我讲到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张艺谋导演将《小雅·鹿鸣》搬上舞台,同学们也就不奇怪了,因为这既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高妙,又表达了中国人民希望与世界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美好心愿。
     既然《诗经》对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知识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诗经》的兴趣呢?我尝试将《诗经》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我首先想到的是《诗经》与生物的融合。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诗经》除了社会教化功能,还有认识动植物的作用。让《诗经》走进生物课堂,学生既新奇又觉得有趣,昔日那些冷冰冰的不会说话的植物似乎瞬间复活,融入了人的情感,带领他们走进一个诗意的世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以植物起兴的诗歌,《诗经》比比皆是,通过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同学们对诗词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古典文学修养也不知不觉得到提高。
     2016年学校生物组成功申报了市级课题《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有幸成为课题组成员之一。2017年3月23日的《长沙晚报》以“诗经与生物混搭,上课更有味”为题报道了我将《诗经》带进生物课堂的事。目前,我也正着手编写《“诗经”里的草木缘情》校本教材。
     除了与生物学科的融合,《诗经》还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音乐、地理等多学科融合,《诗经》丰富的内涵,使它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散发出十足的魅力,帮助我们扩充视野,帮助我们提升素养,净化心灵。
(本文作者系《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员,编号:DCF13011-0061A)

参考书籍:
1、《诗经诵读本》(中华书局)
2、《诗经》(裴溥言)
3、《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刘冬颖)
4、《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李山)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