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乡村教育更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正文

乡村教育更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2023-09-25 16:12 冯爱民 今日文教周刊
山东省青州市高柳镇马兰小学  冯爱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优秀教育资源流向城市,乡村学生也更倾向于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教育机会,学生很快城市化的同时,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过于注重学术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传承等等,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也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还关系到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城乡教育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赋予文化传承教育较低的重视程度。学生缺乏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地区性的传统文化也正逐渐流失,这不仅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种损失,也是对孩子们全面发展机会的一种剥夺。文化传承是家乡的烙印,是游子的乡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学生应该有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席之地。
        乡村教育与乡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城乡差异的加剧,乡村教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乡村文化教育素材挖掘,剔除糟粕,留其精华。乡村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才能为孩子们喜爱,而不是一种负担。其次,还需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老师们做到尊重乡土文化,才能让学生崇尚传统。再次,加强乡村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注重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自信,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传统节日活动,开展乡村文化节、传统技艺大赛、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地区的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根植于孩子心中。文化传承教育在乡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乡村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对于乡村学生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培养以及文化价值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传承教育对乡村学生的身份认同至关重要,是他们丢掉自卑,重拾自信,与城市孩子肩并肩的良好跳板。注重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孩子认识自我一大助力。使他们能够为自己所处的乡村环境感到自豪,热爱家乡并且愿意为乡村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文化传承教育,乡村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中认清到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文化传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乡村文化传承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文化传承教育,学生可以领悟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进而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乡村学生在面对现代社会中各种冲击和诱惑时,能够坚守传统的道德底线,不易受外界风险的诱惑。
        文化传承教育传承的是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乡村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继承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承中,并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通过文化传承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乡村的历史渊源、传统技艺和文化艺术等,把热爱家乡变得生动而具体。
       在教育教学中,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形式是实现有效传承的关键。我们从学校课程设置、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乡村教育中文化传承教育的实现形式。
        首先,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乡村教育需要加强对文化传承教育的关注。乡村学校应该增加文化课程课时,并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来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历史课上,可以讲述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研学旅行,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等多种方式。学校还可以组织乡村文化艺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文化传承中,增加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教育活动是文化传承教育的载体。乡村学校应该注重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实地探索、社区参与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化传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了解本地风土人情;安排学生参加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学习传统工艺技能。学校还可以开展文化传统的传承示范课堂,邀请老师和当地文化传承者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文化传承的技艺和方法。
家庭教育也是乡村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最直接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家风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重要内容。乡村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努力推动文化传承。学校可以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教育家长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一起陪伴孩子参与文化传承,共同创造浓厚的文化传承氛围。
        文化传承教育在乡村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促进城乡学生友谊,增强乡村孩子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培养和文化价值的传承。为加强乡村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教育,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要加强乡村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教育,就需要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与优化。当前乡村教育过于注重学术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文化传承教育,这与教育政策中的导向和目标设定有关。优化教育政策,明确文化传承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任重而道远。
首先,教育政策的调整应着重强调乡村教育的全面发展,包括学术知识传授、文化传承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目前农村教育过于注重学术竞争和知识教育,导致乡村教育的文化传承教育被边缘化、冷漠化。视而不见,闻而不问。教育政策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将文化传承教育纳入教育政策的核心。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明确将文化传承教育纳入乡村教育的基本内容,为乡村学校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需要做好调查整理等大量工作,为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保障。
        其次,教育政策的调整应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的文化传承能力。乡村教育中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素质不高、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乡村教育的文化传承教育质量。教育政策应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传承教育能力。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乡村教师参加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文化传承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加强对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声望和社会地位,激发他们投身于乡村教育文化传承事业的热情和动力,为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增砖添瓦。
        此外,教育政策的调整还应注重建立适应乡村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目前,乡村教育的评价体系忽视了文化传承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教育政策,从多个维度评价乡村教育的质量,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和传承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和指标,引导乡村学校和教师在文化传承的教育方面多做努力。
        综上所述,教育政策的调整与优化是加强乡村教育中文化传承教育的必要措施。通过调整教育政策,明确文化传承教育的地位和目标,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建立适应乡村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教育的文化传承工作,传统文化促进乡村学生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培养和文化传承。因此,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应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政策的调整与优化,为乡村学校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并促进乡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