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让诗情在课堂轻舞飞扬 正文

让诗情在课堂轻舞飞扬

2023-08-26 11:13 禚宝英 景峰 今日文教周刊
——古典诗歌教学体会
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景峰   临沭县蛟龙镇初级中学 禚宝英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清新的《诗经》到风雅的《楚辞》,从雍容的唐诗到绮秀的宋词,诗歌可以说无所不在。爱诗、诵诗、写诗,使历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传统中华的光辉里。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佳作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光芒,滋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中,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的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自然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无味,毫无生机,也让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敬而远之。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三点看法:
        一、创设意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进而把握诗歌的意蕴,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天净沙·秋思》就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们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剑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栖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袅袅。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就会感觉这是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反之,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会变成一杯白开水,寡淡无味。
       二、深入内心法
       刘勰曾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
        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心情,理出本诗的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愤懑,此时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渴盼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他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想到路途艰难,出路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三、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首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通过比较,寻找异同点,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夺目、异彩纷呈。
        在教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上不同,第一首词抒发的是报国之志,第二首则是悼妻之作;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通过打猎场面的描绘以及典故的引用来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庭重用的思想,而第二首则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想像的设置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豪迈雄壮、意气风发,后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苏东坡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全面的了解。
       总之,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诗情在课堂轻舞飞扬。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