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教百科>> 新农村农业发展中对污染问题的思考 正文

新农村农业发展中对污染问题的思考

2014-04-25 09:34 杨晓风 科学导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4月22日
分享到:
  环境污染不但使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加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必将影响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避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处于真空状态,是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一)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造成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经济观念上越来越重化肥,轻有机肥,化肥的大量使用改变了土壤原来的结构和特征,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被农作物吸收并沉淀,危害人体健康;化肥中的废氮流失到农田之外,会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营养过剩,水体缺氧,水中鱼虾死亡。近年来我国不少江河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部分地区的营养化十分严重。
  (二)畜禽养殖污染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而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在人口密集的集约化饲养场,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集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三)城市垃圾和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少城市将污染企业转移到环境保护薄弱的郊区或农村。同时,由于经济、技术的原因,一些乡镇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太少,根本没有采取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废水、废气等随意排放的现象非常普遍。
  (四)农膜污染
  目前农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农膜覆盖栽培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局部使用量大、部分使用方法不当等原因,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农膜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方面是薄膜残片在空中漂浮,使大气中固体残留物增加,致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农膜焚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不但污染大气环境,而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
  (五)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农业产品在农民生活中不断增多,农村的生活垃圾已经由过去的菜叶、瓜果皮逐渐被塑料袋、废旧电池、农药瓶等所代替,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迅速增加。这些垃圾还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二、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我国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因此要改变并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要提高认识,加强治理,强化监管。
  (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通过全方位、大力度,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宣传,使农民意识到各类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使其不断提高环保意识,避免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以“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方式发展经济,忽视了农村的环境保护。二是对重点农户进行有组织的环境教育,开展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绿色食品生产的各种专业户和种粮大户为基础开展生态文明农户建设活动,引导农民在系统学习环保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生态农业技术,从事绿色食品开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调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对受损生态进行恢复和重建,对农田、林地和草地逐步实施优化的生态-经济-社会的人工生态设计,建立防灾减灾的监测预警系统,从源头和过程防治化学、生物化学物质的污染。
  (三)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长效机制
  一是结合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开展区域性的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活动;二是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辖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三是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当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把农村环境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不走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统筹考虑各种利益关系,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