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投稿指南
首页
>>
课改前沿
>>
浅议小学语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正文
浅议小学语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9-05-22 15:55
孙鑫 今日文教2019、5、21、12版
分享到:
贵州省余庆县城关一小 孙鑫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有改革创新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取得完美的教学效果。
语文借助细腻而生动的语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博大而深邃的哲理浸透着学生的心田。那一幅幅如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要求教师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住持人的身份,引领着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 所 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
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家”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和课堂教学内容能挂钩的游戏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的思维。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艺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好课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谐发展,提高效益。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让孩子真正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及实施方案
个性化阅读教学浅析
浅谈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探析
开发综合实践教学资源的新思考
酉阳乡村教师被河南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聘为理事
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数学引导教学新探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中华文教网www.zhwjw.net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中华文教网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中华文教网
(www.zhwjw.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中华文教网
部分文章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妥善处理。
焦点阅读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商企汇》系列宣传片---聚集商企精英,启迪创业智慧。
CCTV我爱你中华“诗画中国”2019母亲颂全民才艺盛典系列活动在
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2019新春贺词
频道精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及实施方案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渤海走廊党性教育基地Logoe 有奖征集活动等你来
孙景年复笔书写作品展北京798艺术区翰·艺术中
三河市云天食品有限公司获批315消费诚信联盟守
北京上千人前往田园风情农业园欢庆六一
2019红楼梦源吟诗节开幕式暨纪念曹雪芹诞辰305
吴溶清诗选登
CCTV我爱你中华《商企汇》、315记者摄影家网广
“作家报·金丝峡杯”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征评颁奖
下一篇
下一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及实施方案
电话:18610236845
客服qq:
421808130
邮件:zdkw2005@163.com
京ICP备10012388号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