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改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强调教师专业素养的背景下,教学反思逐步成为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课堂教学反思,便切中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下面我主要从“五问”模式角度谈一谈课后反思的具体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问:“这节课学生感兴趣吗?”
这应是一堂课的首要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入手进行反思。反思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课堂有没有讨论,是否热烈等等。
可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分为A、B、C三个等级。A等: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效果很好;B等:学生反映平平,课堂效果一般;C等: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效果不理想。课后教师应及时客观评价学生课堂兴趣等级,反思课堂引入是否有吸引力,课堂语言是否生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怎样等等。通过反思的日积月累,教师的教学艺术性、学生的欢迎度将大幅度提高。如学习“酶的三大特性”一节时,将直接引入改为用生活中常见的加酶洗衣粉作为情境来展开教学;学习“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节时,通过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的生平和他们潜心研究的经历激发学生兴趣,等等。改进后生物课堂学生兴趣等级明显提高。
二问:“这一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传统教学课后教师首先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完成了没有,新课程理念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什么,收获怎样。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反思才富有实效。
如学习“有丝分裂”一节后,我没有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完成,而是反思学生是否学会了模型构建的方法?学生能否说明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能否区分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典型图形?能否说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行为变化规律?是否真正理解了细胞周期?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状态入手进行反思。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学生答题的正解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熟练?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学生思维是肤浅的,还是深入的?是短暂的,还是持续的?有没有提出有见解的问题?是否形成了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看学生课后提问情况,等等。
三问:“通过什么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知识“告诉”学生,学生理解消化被动接受,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新课改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形成能力。在这一点上,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后反思这一问题的目的便是强化课改理念的自觉实施、有效实施。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替代陈旧的观念,新课改的实施才会更自觉、更富有成效。
四问:“有没有比这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反思,也是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反思。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最善于揣摩同行的教学方法,善于借鉴名师、特级教师的教法。
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们应追求教学方法的精致,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交流平台更新观念,挑战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成为更成熟的有效教学、优效教学。
五问:“学生有哪些建议?”
课后反思应注重学生的建议,因为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根据学生建议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取舍,写出“在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推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总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探讨“真(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时,学生很难理解,有一位学生建议说可用政治经济学中的“毛利润”和“纯利润”来理解。探讨“有丝分裂”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时,一位学生建议用口诀:“前期两现两消,中期清晰排中,后期分开加倍,末期两消两现。”进行记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的备课,实现教学相长。
以上“五问”模式可设计成电子表格如下,每节课后自己如实填写。
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教师应该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坚持课后“五问”,将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作者单位:贵州省织金县珠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