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小学 唐小梅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索生活、升华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基础教育回归生活,注重生活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已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当下,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意义和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
(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也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活动也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语文天然就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具体地说,读,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丑的基本标准。写,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突出语文教学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所以,语文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对教材作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自觉地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限,拓展到学校、社会中去,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关联。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开放、活动现实性的语文教学。
三、努力让学生感悟生活 升华情感
学生在课堂里,开展的不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学生也不再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同时还是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灵气的鲜活生命。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最美的名字”、“我是导游”、“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等,在这些生活化氛围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唤起了学生多元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富有自己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的美好,学会做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也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