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三动”教学法 正文

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三动”教学法

2020-06-16 17:15 朱四化 今日文教2020、6、16、11版
分享到: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小学校  朱四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索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基于科学教材这一核心教学理念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所以科学教学又以科学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中,我主要实施“三动”教学法(即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知识、能力、思维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下面我就以《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例,谈一下“三动” 教学法。
      一、动眼——观察
      我们知道,“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探究,更离不开精密细致的观察,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交给学生观察的钥匙,使他们在认识科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上《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在引导学生观察之前,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状况,并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要求,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在学生观察之后,及时地让学生讲出观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作出观察小结。
      二、动脑——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敢想、多想,学生想得多了,思路便开阔了,思考就合乎逻辑,思维也就发展了。例如:在教学中利用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灭火这一用途时, 教师提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一性质推想:“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学生在这一提问之下,会积极地思考,经过思考,学生得出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动手——实践
      这是继“假设而来的”,因为推想和猜想,由于事实材料不够充分,或由于已有知识不足以揭示问题的本质,所以对问题做出的解释只能是假定性的,必须经过科学的实验验证,一次次修正不圆满不正确的地方,逐步达到经得起事实的考验,成为正确的解释或科学的结论,根据教材的内容,除了学生动手实验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创作、动手解剖、动手饲养、   动手种植、采集等。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便提倡手脑并用的观点,他在“手脑相长”歌中道:“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开天辟地的大好脑”,在科学教学中的“三动”教学法,则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