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投稿指南
首页
>>
课改前沿
>>
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三动”教学法
正文
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三动”教学法
2020-06-16 17:15
朱四化 今日文教2020、6、16、11版
分享到: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小学校 朱四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索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基于科学教材这一核心教学理念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所以科学教学又以科学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中,我主要实施“三动”教学法(即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知识、能力、思维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下面我就以《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例,谈一下“三动” 教学法。
一、动眼——观察
我们知道,“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探究,更离不开精密细致的观察,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交给学生观察的钥匙,使他们在认识科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上《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在引导学生观察之前,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状况,并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要求,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在学生观察之后,及时地让学生讲出观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作出观察小结。
二、动脑——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敢想、多想,学生想得多了,思路便开阔了,思考就合乎逻辑,思维也就发展了。例如:在教学中利用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灭火这一用途时, 教师提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一性质推想:“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学生在这一提问之下,会积极地思考,经过思考,学生得出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动手——实践
这是继“假设而来的”,因为推想和猜想,由于事实材料不够充分,或由于已有知识不足以揭示问题的本质,所以对问题做出的解释只能是假定性的,必须经过科学的实验验证,一次次修正不圆满不正确的地方,逐步达到经得起事实的考验,成为正确的解释或科学的结论,根据教材的内容,除了学生动手实验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创作、动手解剖、动手饲养、 动手种植、采集等。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便提倡手脑并用的观点,他在“手脑相长”歌中道:“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开天辟地的大好脑”,在科学教学中的“三动”教学法,则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小学数学引导教学的新思考
怎样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课程教学中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课堂提问的新视角
如何让小学生融入信息技术课堂
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之我见
小学数学“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景的创设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巧用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尝试
浅谈如何从生物最新研究中挖掘高中生物考点
情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
如何组织好一节幼儿园的健康课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中华文教网www.zhwjw.net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中华文教网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中华文教网
(www.zhwjw.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中华文教网
部分文章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妥善处理。
焦点阅读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国务院: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影剧院等密闭式娱乐场所
多校艺考方案调整 部分专业取消校考
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要科学防控近视
频道精选
凉风小学县级课题开题了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集小学:红领巾唱响《国
儿童零食市场乱象 首个儿童零食标准正式实施
北京市教委发布七项防控措施 上课全程佩戴口罩
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召开离退休干部宣讲活动
“释放压力 行走青春”安阳市飞翔学校远足活动
南昌市育新学校教育集团小学部邀请南昌市道德模
南昌市东湖小学邀道德模范“‘三风’引领 以廉
笑琰诗歌:一个刹那(外二首)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汉江分院组织召开全省首次看守
下一篇
下一篇:
小学数学引导教学的新思考
电话:18610236845
客服qq:
421808130
邮件:zdkw2005@163.com
京ICP备10012388号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