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这句话强调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情感的唤醒和激发。教师通过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立足文本,在科学中生成
1.深掘课本。立足文本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得以科学生成的前提。教师应依据新课标,深入解读文本,挖掘资源生成点。例如,《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课文,内容简洁,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文中“信”、“礼”等中华传统美德,应作为课堂资源生成的重点。
2.精心预设。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促成精彩的生成。故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预设问题:“你们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有助于扩大资源生成空间。
二、充盈情感,在快乐中生成
1.激发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促进资源生成的重要内部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善于倾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捕捉到生成性资源,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三、灵动思维,在错误中生成
1.即时捕捉。“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错误性生成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及时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赋予肯定和赞赏,激励学生再认识。
2.因势利导。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根据捕捉到的“错误”信息,灵活调整教学进程,把它转化为可贵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让课堂因错误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例如,在《植树的牧羊人》中,通过牧羊人精心挑橡子,不让作者参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学生答,牧羊人是一个不肯相信别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人。该回答显然超出了预设,教师可以这样因势利导:自己的力量太微小,我们要号召更多的力量来保护环境。
总之,解锁生成资源,点亮语文课堂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