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安凤仙: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正文

安凤仙: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2016-11-15 15:32 安凤仙 本站原创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山东省曹县第一初级中学安凤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生物是一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很多都是与生物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问题与课堂知识进行融合,架设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每天的生活中都可能接触到。如此一来,学生感觉到的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难懂的理论学习,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会更加愿意去学习、交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教师也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

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

生物教学生活化,需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这三个方向的考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社会热点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知识目标是指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目标则是学生能借助知识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则是指学生能对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如在讲解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时,教师可以以社会上对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数据这一热点话题为引子,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家园、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也可以就生物基因遗传的知识,引入试管婴儿的话题讨论,请学生们猜一猜试管婴儿是如何成型的,又是在哪里生长发育的。初中生对试管婴儿可能还不了解,因而也具有足够的讨论空间,教师可以顺势讲讲克隆羊“多莉”的故事,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目标的生活化。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初中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生活化的讲解方式来理解生物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好应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解生物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然后将其呈现在课堂上,将其巧妙的融入生物知识的讲解上。如在讲解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学生对概念层次较难理解,教师可以以学校为例解释。学校的层次是:学生--班级--年级--学校,以此类比,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什么?通过自学教材,学生很容易得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又如在讲授生物适应环境的课程时,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为什么有的树木如杨柳就会落叶,而松柏就不会落叶?利用窗外的树木等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最亲近的体验,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以及图书馆等资源,将生物学课本上的知识尽可能多的在生活中实践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存在,不再排斥课本。再比如,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常常喜欢在荫处乘凉。但是在大树的树荫下乘凉却比在房屋下躲太阳显得凉爽得多。这其中的因果也是可以用生物知识来解释的。这是因为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植物本身蒸腾出的水分变成水蒸气时,会吸收热量,也就是带走了大树周围的热量,所以会显得凉爽得多。这种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对植物蒸腾作用最好的证明。     

教师还要善于挑选与时俱进的生活题材进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这样学生就可以亲身感受、经历、感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也更懂得将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联系起来。

3、教学形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学形式不应拘束在教师的满堂灌方式中,我们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活动,让教学形式也变得富有趣味而且生活化。比如在讲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治水油问题的报道和视频资料,然后趁此机会介绍说,科学家经研究已找到利用治水油提炼生物柴油的方法,预计不久将投入使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利用生活的中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在讲解概念时,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来猜测答疑。还可以通过更加具有互动性质的活动来将课堂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如通过讲故事或者谚语等来解释生活现象,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让学生理解生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效果。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各组学生分别扮演生物圈中的不同成分,从而站在这一角度去思考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存在的必要性,从而加深对自然生命的理解。再如,让学生拍摄家里最有营养的一顿饭,课堂上通过展示学生营养餐照片,大家讨论谁家的饭最有营养,从而展开《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亲自栽种种子,感受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从而近距离感知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去悉心照料植物,还能从中体会关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评价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我们的评价也要体现生活化。探究活动过程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动手能力,社会调查时的设计思路,语言沟通能力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方面。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学生拍摄照片的完成情况,营养餐的营养是否全面、合理都可以作为评价方式。比较常用的作业评价,也可以加入生活元素。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用实际问题来设题目,如在学习环境的污染问题时,请学生结合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并探究污

七、课题研究的思路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最佳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

(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准备阶段。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2015年1月—2015年9月):实施阶段。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九、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省曹县第一初级中学   安凤仙

一、课题的提出

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城市的学生对课本知识中所举的案例,有些不知所云,使得原本深受学生喜欢的生物课,则变得死气沉沉,仔细一分析,原来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从小就养尊处优,很少深入到乡村,深入到生活当中,对自然中很多现象都是一片茫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再一味的注重以认知或知识为中心,把完成认知性任务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学习兴趣,课堂则变成了“一言堂”或是“满堂灌”,甚至变成了“伏台课”,教师的声音则变成了催眠曲。当课堂中经常出现的是背着沉重书包而做不尽习题的“我”,眉头紧皱而答不出满堂问题的“你”,被空洞说教训练成只能高喊政治口号的“他”的时候 ,课堂失去了活力,教学失去了意义。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从生物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物突破和改变了沿用了多年的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果断删除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知识,如植物学的分类方法等,同时依据”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考虑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和“突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的总体思路,增加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内容,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从生产生活实际入手,强调教学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统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学会用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生产或社会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课题理论价值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呼唤,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出的重要特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改之所以非常强调回归生活,原因与主张“生活即教育”的背景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教育与生活相脱轨,致使出现许多“高分低能儿”不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空前的危机,这些都是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新课改中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今天我们的教育之所以要回归生活,是因为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这一主张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生活是教育课程的源泉和动力。此外,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教材,它选材于生活,但从生活到教材是一个“由繁到简,提炼生活”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接受了生活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让生物知识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课题实践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互动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以塑造、个性加以张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提升了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因为“活动”而不再是刻板、僵化的,而是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将焕发勃勃生机。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该课题得到学校、老师的全力支持,研究教师为课题的研究做了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课题组成员具有丰富的生物教学经验,并且乐于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已经储备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另外生物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为生物课堂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可能,这也是开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优势。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四、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的。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意味着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去构建个体的可能生活,使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关注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的意识。因此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含义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关注走进课堂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2)构建课堂的教与学——学生获得的改造后的生活体验(3)走出课堂后的未来发展——学生生成的生活体验,提升生命价值

(2)支撑性理论

①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理论

杜威认为教学不应当是学院式的,而必须与校外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提出“教育即生活”,要求“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主张教育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要以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法活动;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实践,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创设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的生活情境,而教师的使命就是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最终使儿童的经验达到学科教材所包含的成熟的逻辑经验水平,真正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即有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人的生活,人的生活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社会需要、死扣书本、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更充满生命力。

③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生活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会更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教材间的联系,借助各种教学媒体等,将教材中的知识生活化,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师的指导,学生将更容易达到个体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起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使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自我效能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之中,一方面,使新知识、新体验的获得需要以原来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从而同化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另一方面,新知识、新体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顺应,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学生最终能在课堂教学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研究目标:

(1)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并维持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强与生活联系;

(2)将学生直接的生活体验与学习课本间接经验结合起来,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3)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打破教室窄小的空间,让生活走入课堂,也让课堂走进生活,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活动”教学的类型研究

“活动”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新教材“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有游戏、讨论、调查、课堂小实验等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将“活动”内容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2)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①教学情境生活化——设疑激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物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创设不同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意在诱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②教学内容生活化——变繁为简

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生物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巧妙设计生活化的案例,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直接经验,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的联系。

③课堂活动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探究活动、实验活动、调查采访活动、网络操作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④生活化的作业——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通过生活化的作业优化学生的实践,使实践更理性化,而不再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开展题海战术,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让学生经历和体会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成功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3)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案例研究

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的研究,力求贯彻实施活动教学的思想,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如探究教学、观看录相、动手制作、角色扮演、网络教学、游戏等有机结合,做了许多有益的教学尝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生物教学活动之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4、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10月---- 12月)

主要包括了解当前关于活动教学、自主创新性学习国内外研究状况,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9月)

①制定课题组的学习制度和科研制度: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提炼直接影响着课题的质量,每月阅读一本有关理论书籍。备课时要明确主题的确定,找准与课题的结合点,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②组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专著,这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进行教师培训,开展初步实验工作。

③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撰写论文,听评课活动和其他研究交流活动等以及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和反思。通过共同交流,取长补短,展示成果

④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3)结题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①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②对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图书馆、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活动教学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人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3)教育实践法:将选择的活动内容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4)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课堂典型活动教学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

(5)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在活动教学中亲身感受等。

(6)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整理教师活动案例,从已有的关于对策的成果中,筛选提炼出规律性的经验,用以今后更进一步地指导教学实践。

6、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课题研究报告。

(2)主题研究论文(总结心得)。

(3)课题研究资料。


   

《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曹县第一初级中学   安凤仙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学生生活离自然、社会所需体验越来越远。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日常劳动也由家长包办,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此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皇帝。玩具成年化、迷恋网络游戏、生活体验的苍白,是21世纪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对外面世界的变化漠不关心,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而这些是构成学生今后学习的已有体验,由于生活体验的苍白,常常致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的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毫无作用。

②传统课堂重书本知识,轻学生实践能力。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教育中仍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验、重升学轻实际需要、重高考学科轻非高考学科”的严重倾向,没有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往往将教师的教学过程捆绑得较死,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动手能力差。例如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选手虽然届届都夺金拿银,但却都是实验成绩远差于理论成绩,与国际其它选手有明显差距。

③学生不关注细节,学习比较浮燥,观察和想象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当牛顿从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水从浴缸中溢出而提出浮力定律,甚至在中国的古代,曹冲从多只青蛙站在荷叶上使得荷叶浸入在水中不同的深度,从而推出称大象的办法,这就是有名的“曹冲称象”。其实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鲁班从划破手的锯齿叶子上发明了锯子,不管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还是水从浴缸中溢出来,还是青蛙站在荷叶上,这些都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可又有谁能从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得到启示呢?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教师只是按照教案或教参的设计,按部就班的展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更忽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教与学的完全分离,使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然而,农村初中拥有独特的环境资源,生物教学更容易贴近生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鉴于此,我们提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物教学生活化,是指在生物课堂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已有的生活感知去重新认识、理解生物学科的内容与知识,让它们两者建立相互联系,从而把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融入到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中去,从而能够让学生不仅学习、认识生物,更能"感知"生物的魅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开始接触生物学习,由生活作为切入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说,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即是实施新课程的客观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学生的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加快把知识转化成生物素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落实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在初中切实开展生物活动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使学生形成“生物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意识。

四、课题研究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行动研究法: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生物学习情况,分析搜集的数据,从而了解生物生活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优势。

3、调查问卷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从经验出发,结合生活实际,总结研究的得失。

(二)研究途径

1、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课程研究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验、调查研究为学习研究的主要手段;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自我体验。

(2)科学性原则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一是所选择的课题要有利于充分运用在学科课程中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课题所提出的问题;二是所选择的课题要有科学性,即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3)主体性原则

以教师、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为学生主体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

(4)整体性原则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人格、道德等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健康的整体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5)创新性原则

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课题的创新性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体现在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等方面。

2、研究的内容

(1)探索初中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①研究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生活或可以延伸至生活的教学内容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物学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 生物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和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相吻合。由此可见,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小课堂转化为大社会,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从而切实提高学习质量。我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②研究初中生物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策略

要想使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前提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换句话说就是首要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有时候,我们老师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生对某些生活常识理所应当知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毕竟学生和我们的经历不同,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和我们知道的一样多。我们可以在课前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中联系生活的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分组,每组中都要有好、中、差的学生,让相对好的学生教相对差的学生,这样好的学生就会感觉自己当了小老师,感觉受到了其他学生的尊重,相对较差的学生也不会旧的不好意思,毕竟这是同伴之间的交流,会变得更加愿意学习。其次,就是在课堂上实行“兵教兵”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力图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③初中结合实际开展有效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我们发现生物教学有很多内容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农村的孩子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有着更为丰富的农村生活常识,如果老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知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内容的联系不能只浮于表面,要深入挖掘农村中与生物教学相关的资料,要突出农村相对于城市在生物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要研究生物教材上的内容如何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2)研究生物生活化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方面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诣在寻在农村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效率。因此,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们要不断分析和总结生物生活化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方面的作用。

3、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2015年1月——2015年9月)

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指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反思,开展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出阅读教学的个性教学特点和规律。

(3)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通过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间上,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档案,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开展课题研究、实践,形成符合生活化课堂的基本原则、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1.形成符合生活化课堂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必须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在生活相联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采用开放的、灵活的方式方法,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生活结合”、“教师教与学生用结合”。

(2)生活化原则。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

(3)情意性原则。通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思维挥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双向的情感交流,营造尊重、平等、自由、互动的学习氛围。重建课堂生活,全面关照认知、体验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

(4)互动性原则。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将互动作为原则去设计教学过程,必然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进行“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在教学情境中相互交流、讨论、相互沟通、理解、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是重建师生关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关键。

(5)自主性原则。自主意味着独立、主动、独特和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并使教学过程向课外延伸。

2.形成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书本世界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课堂教学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深处,能对儿童的心灵产生影响和触动作用。新的教学模式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生活,让学生真诚热爱生活,自主创造生活,健康享用生活。学生能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3、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实践科学课堂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的研究意识不断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撰写的研究随笔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们能围绕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实践、反思,并注意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由最初的模糊转为清晰,对科学课程标准的认识由最初的茫然转为理解,对科学探究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抵触转为积极实践。教师驾驭科学课堂的能力也有了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是实践层面上的科学课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无论是最初的理论研究,还是后来的行动研究,都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场所。

4、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学生们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农村初中生活化”的情境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此外,他们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另一方面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状态较以往有所改善,参与意识增强,学习兴趣保持持久,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善,其科学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课题研究前的学生调查问卷和课题结题前开展的学生调查问卷来看,学生经历了不会问、不敢问、不善问到敢问、会问、善问,从不懂、不会探究到能掌握探究方法的质变过程。

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有如下两点体会: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互相融通,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2.本次课题研究主要研究从生活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境,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生物课堂学习的效率,重点侧重于生活化课堂导入上研究,而在教学其他环节生活化教学还需进一步研究。

六、课题反思

(一)存在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农村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在“生活化教学”的理论方面还应加强学习,使教师具有深度的理论基础,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研究。

2、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时还不能切实符合学情。

3、农村初中结合实际开展有效的生物教学的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学生虽然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了一些改善,但离“生活化学习”尚有一段距离。

(二)改进措施:

在完善已结题的课题基础上,围绕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确立新课题,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目的。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80D

    单项独立子课题研究选项:《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

    立项时间:2014.10     结题时间:2015.12

    国家教师发展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总课题组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