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
sitemap
tags
首页
>>
课改前沿
>>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正文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2014-05-30 11:04
文/徐翠丽 科学导报现代教育周刊2014年6月3日
一、多媒体课件应用上的误区
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软件,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只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传统媒体的运用。一些课件,大多是从上课到下课全程播放,学生3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教师成了放映员,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使课堂中缺乏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我认为能用黑板、嘴巴等其他传统媒体讲清楚的,就不必使用多媒体课件,这样有利于降低多媒体课件开发成本与周期,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信息技术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改善认知环境,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但是,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
三、多媒体的使用策略
结合教学媒体的两面性,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教学媒体的效果、学校的条件、师生的实际以及经济实用性。应该选择和设计那些最真实直观,最能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媒体。
(1)按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媒体,不能一味地去追求使用固定类型的教学媒体。
(2)依据教学对象选择媒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喜好以及对同一事物的感知、理解会完全不同,所以选择媒体是应该考虑学生的特点。
(3)根据媒体本身的特点选择教学媒体。对同一个问题而言,采用文本和动画结合的表述方式不如采用讲解和动画结合的表征方式效果好,因为当采用文本和动画的表述方式时,学习者的视觉注意将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分配,一旦视觉注意超载,就会丢掉一部分信息。相反,采用后者时,学习者就可以在听觉工作记忆中加工讲解的内容,而在视觉记忆中加工动画表述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减少负载,产生有效的教学。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媒体不断增多,教学中教师不能据此作为唯一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选择或设计教学媒体。同时,教师要灵活对待教学媒体,创造性地使用教学媒体。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临淄区稷下街道永流小学)
相关新闻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新课
课程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深度融合初探
基于双减政策下初中美术创新课堂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成就五彩缤纷的美术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中的有效追问
浅谈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策略
“云端”思政强信念 “手拉手”中育新苗
“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多样化教学策略浅探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刍议
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上好初中英语课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课程教学中应用
全国素质教育新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展示评选论文、课件、微课教案评选征文通知
如何让小学生融入信息技术课堂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尝试
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中华文教网www.zhwjw.net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中华文教网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中华文教网
(www.zhwjw.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中华文教网
部分文章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妥善处理。
焦点阅读
探究广西北海民附学校量产“学霸”的秘密
看图速览党的二十大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
2022全国纪实摄影(含手机)线上展评征稿
频道精选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社区 上海中医药大学探索以联
“缅怀领袖, 砥砺前进”——纪念毛泽东同志诞
周公嘉禾家风故事发生的背景意义以及历史影响新
中华文脉有嘉禾
南阳青年教师卫宏图文艺作品荣登《天时周刊》
“爱心桥”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2023年月玲珑博文选登
2023年12月22日8版寰宇诗田——国际诗人诗歌十
2023聚焦“诚信品牌”影响力品牌人物全媒体推选
下一篇
下一篇:
电子白板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电话:18610236845
客服qq:
421808130
邮件:zdkw2005@163.com
京ICP备10012388号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