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密市滨北学校 王滨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在教给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读书,从而锻炼、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去发现文章的妙处
学生要想把文章读出味道,要靠平时的知识积累,才能读得正确、流畅。教师还要适当加以节奏、语调的指导,才能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沉浸其中。在教读《鼎湖山听泉》一文,关于听泉一段的描写,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让他们描述曾经见到过的泉水流淌的美景。经过多遍的朗读,结合自己的体验,学生的感受立体起来。有一个学生说:“我仿佛随着作者一起欣赏了富有层次的泉水之声,我在充满乐感的泉声中陶醉。”
二、要善于在书中寻找问题,在书外寻找答案
书中寻找问题即书中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即把这些问题解决,学生就会有所“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通过文中和文外的相互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寻找答案。我在教学中首先是让学生自己采用标记圈点评注法来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或者以小组形式来寻找答案。这种方法对初中学生读书能力的提升很有效果。纵观全文,朗读文章标出文中的佳词妙语,总结表现的艺术手段以及语言的特色,也就弄清楚了“怎样写”的问题。
三、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回答教师问题
有的学生读书时往往提不出问题,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问题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设立一个特殊的“评价项目”,即:一堂课学生学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向教师提出问题,以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实践说明,读书时经常提问的学生,他的收获也是很多的,因为他能读中悟、悟中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读书有所得,还要有所悟,情感在“悟”中得到升华,在“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师在教学中,不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不宜急于下结论,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同意见没关系,越是有不同意见,就越精彩,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四、让学生学会总结
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结束以后,不能学完就弃之一边,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帮助消化、吸收所学的内容。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每单元都是按主题编写的,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可以就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进一步理清思路,把单元内每篇课文相同的地方列举出来,再把不同的地方列举出来。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概括、阅读和写作这类题材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读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编辑: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