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浅议 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浅议

2020-10-20 09:06 张俊杰 今日文教周刊
分享到:

山西省汾阳市三泉镇中心校 张俊杰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又走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幸福、校园的可爱、社区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和做人,重在明理导行。
     那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如在执教《认识居民身份证》这一课时,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上讲台将他自己在生活中与居民身份证有关的实例。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1、前瞻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里准备。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2、生活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如果学生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诉说生活中父母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
      3、有效性——活动情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上课交流,课堂教学是一个焕发生命色彩的渔场。在《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教学中,受教育权与学生的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学生能够踊跃发言。
      二、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思品课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转,课堂灌输几条干巴巴理论的教学。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学习活动情景,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内容,把教科书扩展到他们的其他生活空间,把师生作为动态的课程资源开发,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等资源,为学生自由学习、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学六年级下册《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时,老师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所能了解到的世界文化遗产,课上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后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这些遗产,我们的生活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人类文明的劳动成果,明白了我国有许许多多文化遗产,正因为有了先辈们的付出,我们今天才能如此美好地去畅游古迹。
      品德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课堂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在感悟中体会自己今后的言行如何去践行这些道理!

分享到: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