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   婉似游龙 

看着史杰女士篆刻的一片片精致、考究、古朴的龟甲、兽骨,那缜密、严谨、纤细的文字,在我的脑海里翻腾滚动,像是在诉说着什么?让我的思绪仿佛跨入三千年前的时空隧道。

甲骨文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所产生的文字。早在3300年前,商王盘庚迁都殷至帝辛(纣王)灭国,历经八代十二王至255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殷商文化的主要标志特征为甲骨文、青铜器、古城遗址和《易经》,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殷墟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商纣王自焚身亡后,昔日“车行酒,马行炙”繁华的商朝政治和文化中心——王都“大邑商”成为麦秀渐渐,禾黍离离的一片农田,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至此,殷商王朝消失的无影无踪,甲骨文更不知从何说起,也无人知晓。

谁也想不到沉睡了近三千年的甲骨文,默默无闻,不被世人所知,历史悲剧竟然由清末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病,而意外发现了华夏最早期的文字。1899年他发现和收藏甲骨文以来,使一座3300多年前世界东方古老王国、中国第二大奴隶制大国——商王朝的后期都城遗址——殷墟的神秘面纱被轻轻揭开了。陪伴殷墟面世的还有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其中甲骨文像一个陌生、含蓄而美丽动人的少女,一面世就倾倒了无数人。一百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书法爱好者纷至而来,探经取宝,研究破译这些姿态万千而又神秘的甲骨文字。三千年前她曾经璀璨,三千年后她依然芬芳。

史杰女士和众多甲骨文爱好者一样,泛舟于甲骨故里,几十年如一日,在研究和揣摩着每一个甲骨文所形成的艺术特点。

史杰女士1962年出生于山东范县,父亲是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后迁安工作。从小生活在这样的书香门第里,受父亲的耳渲目染,自然爱好古典文学艺术。在上中学期间,她经常来到殷墟这块土地游玩,凝望洹河,感慨万千。踏着这块黄土地,让她时不时的拣来一些很古的龟甲、兽骨、破碎的玉片等物品。其中有的甲骨上刻有米粒大小的微雕像图画一样的东西。但那时,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于是就把这些拾到的东西带回家让父亲识别,父亲学识渊博,见识多广,一眼就认出这是甲骨文,并给她说:“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从此,在她的脑海里深深烙印上了甲骨文的字眼。

成年步入社会后,随着殷墟博物苑的建成,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殷墟,重新审视殷商时期的文明史。甲骨文也渐渐地深入到她的知识体系里,更加重视对殷商文化和甲骨文的研究了。在那时,上班所挣的工资也不多,姑娘家谁不爱穿几件漂亮衣服啊。这时的小史杰已是身材高挑,气质娴雅,也正处在爱美的年龄,但她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购置有关甲骨文方面的书籍上,一有空就钻在房间里翻看书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甲骨文一般人很难识别的,她通过学习,知道了殷墟共出土了甲骨文15000余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被释读。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中国文字已进入了成熟阶段。甲骨文的产生在当时不仅是交际、记事的需要,它在当时所担负的任务是多功能的。除占卜、求告,还具有医治疾病与天神通话,与鬼层沟通,通灵求雨、驱邪等方面的功能,她把这些可识别的字牢记在心中,还经常练习甲骨文书法。

在安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到殷墟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甲骨文,还有一批优秀的甲骨文书法爱好者,一有时间她就去拜访刘顺、张世放等这些知名学者。在学习交流中受益匪浅,慢慢也就爱上了篆刻艺术,并把这项事业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人们都知道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经过不断演变,在中国文字上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形成了大篆、金文、隶书、楷书等字体。每一种字体的形成就像一块活化石,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座内容丰富的“史料库”。这些汉字生动具体地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袒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正基于这种思想,所以史杰能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的情操。在练习甲骨文书法的同时,又迷上了篆刻艺术,为提高篆刻水平,后拜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傅江先生为师,细统的学习篆刻艺术。篆刻讲究“三法”。即篆法、章法和刀法;篆法也是字法,是治印的基础。所谓章法,就是印文的布局。章法应力求平整稳妥,对称舒适,美观多变,呼应得体。傅江老师还专门强调:刀法是搞篆刻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篆刻用刀要讲笔墨情趣,力求稳、准、狠。她谨记傅老师的教诲,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苦海行舟。还在多临、多刻、多思、多看上下功夫,由浅入深,逐步掌握了篆刻要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为了继承和弘扬甲骨文化,让世人更加了解甲骨文,她用所学的篆刻知识,在各种骨片上刻写甲骨文。这些美妙的造型,清新的笔画从她的手里篆刻出来后,让人观后入木三分,具有结构雄伟、庄重严谨、气格威严、对称均衡的特点,令人心驰神往。展现出了殷商王朝的社历史风貌,就像一株风姿绰约的奇葩绽放神州大地。凝视着她所篆刻的甲骨文,给人一种凝重庄严、旷远悠长的激情在心中蓬蓬勃勃的弥漫开来,让人仿佛回到了三千年以前。遥想当年,殷商王朝繁华富遮,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建造宫殿宗庙,铸造青铜器,又有猛士守四方,威震天下。正是在殷人鼎盛时期,也凭着聪明智慧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昭示着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国力的空前强盛、臣服四海、朝贡殷商。当然,直到今天,还有大量的文字尚未被破译,这些埋在殷地的甲骨文必然还会藏有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殷人用甲骨与神、鬼对话,在当时来说,还包含着气象知识,否则不会年年给他们的农业生产带来五谷丰登。在我们的赞叹和佩服殷人智慧的同时,更应该加倍努力破解神秘甲骨文字,了解更多当时的生产状况,对我们今天的事业发展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史杰女士在这块领域上,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付出的巨大艰辛,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鬼斧神功的刻刀,就好似一位远古使者,承担着沟通天地之灵,对话殷商古人,挖掘着这股强烈而神秘的信息。在人、神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浓缩着先哲才智和艺术结晶。当然,她所篆刻的这些甲骨片、兽骨虽是仿古艺术品,由于多年来的专心致志究研和察观,每个甲骨文字早已成熟于胸,往往落刀便像殷商贞人所刻的一样,刀法腴润、气清神健、技刀精湛、造诣深良。不仅具有自然美和古朴的艺术之美,凝聚着极其丰厚的民族思想和文化精髓,让人看后倍感亲切。不是前人之作,更胜似超越前贤。这些奇特的体形,浓郁的情感,精巧的构思,瑰丽的文辞。在她刻刀下,有如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听从她的调遣,为之效劳。看着她刻的甲骨文,就如同走入一个奇异美妙琳琅满目的世界,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不愧为翩若惊鸿,婉似游龙,获得了极高的艺术享受。常有人这样问她,刻甲骨是男人干的事,你怎么喜欢上了呢?她笑着说:我前世是一片甲骨片,今生转世成人,所以喜欢刻甲骨。她的不少甲骨文作品被不少人收藏和当做贵重礼品馈赠友人,还远销到世界格各地。特别是在2009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北京市农展馆展出的才艺作品中,她的甲骨文作品吸来众多观者的目光。其中,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看了后感慨的说道:“你刻的甲骨文就像掩埋在地下一样,姗姗来迟,一经展示如同三千年出土的甲骨文,古朴芬芳,熠熠生辉,魅力无穷,并鼓励她要好好传承这项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徐书记语重心长,对她寄已殷切希望。在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第四片甲骨》中,所用的甲骨文道具全部都是出自她的手,影响甚高。

史杰女士今天所取得的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在丰富而又神秘的殷商甲骨文字中,她自认为只是学到了冰山一角,离自己想要追求的知识还差的很远。她说:“篆刻甲骨不是为了化腐朽为神奇,而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们在学习甲骨文的时候,欣赏到殷商创造这些早期的文字,所包含的艺术性、哲理性和固有特色。让观者充分领略到这些闪烁光辉的文化,去探寻在殷商沃土上处处回荡激情的文化底蕴,认识到我们祖先在那段历史时期,他们凭着聪明才智,开拓出来的伟大创举,给世界文明宝库带来的丰碑,永存后世”。

是啊!任何一个文明的发现,都是在无意中和间接中发现的,不管时代文明多么亘古,但艺术永远都是长青的。千百年来,不论是青铜器、甲骨文还是书画,依然光芒四射,这就是艺术魅力所在。

史杰女士将一颗善心流淌在殷商古韵的文化里,是那么的挚着,那么的热爱。虽然她不是甲骨鉴别专家,但她是甲骨文的接力手和传递者。“随风留去皆无影,唯有暗香独自来。”正是有着她和许多甲骨文爱好者,通过各种艺术传播方式,让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甲骨文的重大意义,更加体现了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我独存的特殊性,这就充分的说明华夏人民保存和创造的历史文明是不可磨灭的。

甲骨文字至今闪耀着诡异的色彩,是安阳为世界奉献的瑰宝,是中国文明的骄傲,是华夏民族对世界文化宝库的重大贡献。一片片甲骨不仅是领略和通向民族大团结之心,也是艺术家们所代表的时代之心、文化之心和艺术之心。

                                     安阳市龙安区有线电视台

                                             郑兴伟

翩若惊鸿   婉似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