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泉,1977年生,山东临沂人。自幼研习书画。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敦煌、永乐宫、法海寺壁画的临摹及创作研究工作。临摹壁画数百余平方米,其作品多被国内外社团及个人收藏。出版有《林清泉的壁画艺术》、《林清泉壁画作品集》。现居北京宋庄。
远古遗梦——解读敦煌壁画
文/林清泉
敦煌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群。它包括莫高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三处。而以莫高窟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为丰富。敦煌石窟现保存完好的洞窟还有四百九十二个,窟内有塑像两千多尊,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如果把这些壁画按自身的高度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个长达三十公里的画廊。
现存的敦煌壁画是包括早在公元4世纪(北魏)到14世纪(元代)的壁画精品和15世纪(明代)到19世纪(清末)维持、休整时期的一批壁画残画残迹和因国力衰弱战乱频频使国宝遭到列强窃掠遭遇的壁画残骸。据有关文献记载,敦煌莫高窟是公元336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建元二年,有一位乐尊和尚路过此地,忽然见到金光,若有千佛之状,就想在此地造窟一龛供奉佛像。后来,法良禅师也来到这里,又在乐尊的侧面开始动工建造。从此僧人信士到此相继开洞,并一发延续下来。至唐代建成佛库一千多龛。莫高窟经过历朝历代艺术家和僧人的开凿建造,创造出史无前例的一流佛教艺术,其精美绝伦的雕像及绘画令人叹为观止,是佛教文化艺术传播史上的一座丰碑。
敦煌是佛教圣地,敦煌艺术,属于宗教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折射或反射的艺术再现。从敦煌壁画可以看出具有主观(宗教精神)与客观(现实人类社会)两方面宗教教义的精神主旨。宗教精神要依靠生活的现实去充实和体现,因此宗教中形象意境则取之于现实生活。
宗教绘画是靠画家们对宗教的理解和认识形象实现在绘画中,也是宗教利用画家的生活、感情、技巧和匠心把宗教精神凝结和体现在洞窟墙壁上。敦煌壁画就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种:
1.佛像画。佛陀、观音菩萨、文殊普贤等佛像以及说法图、经变图的主佛等,没有过多的情节,绝大多数画面是各种佛像和礼仪的场面。法式阵容威严排列,供人瞻仰,膜拜和供奉。
2.故事画。(1)佛教故事,是表现佛经中有关佛陀本身经历的故事,也是修持成佛的体验及前世经历。如《九色鹿》、《降魔变》、《饲虎图》等都是萨捶太子前生舍生爱众,惩恶扬善,教诲众生的故事。(2)姻缘故事,是表现佛教中那些修行自持的青年信男信女的感情生活故事。如《比丘尼自杀品》等。(3)社会生活故事,表现的是传记体裁历史的故事画。如《张谦潮统军出行图》、《剃度图》。
3.中国神话故事。如伏羲、女娲的故事,道教的东王公、西王母的故事和青龙白虎等佛道结合的形象,情节故事。在285洞、239洞等窟中都有表现。
4.经变图。根据一部佛经、创作一铺壁画,如《法华经变图》,《无量寿经变图》等画面。
5.供养人画像。出资开洞,塑佛画像的称为供养人,也常把供养人肖像画成壁画,叫供养人或供养菩萨,也称功德像,如西夏国王等。
6.飞天宫女和乐舞伎。飞天是佛教八部众天神之一。据佛经上讲,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宝山中,专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每当乐鼓齐鸣,天花纷飞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她们就出现在天空。飞天作为一种艺术形象出现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应当说是一种杰出的创造,她们的飞,不是靠身上长着的翅膀,而是仅靠她们身上几条临风飞舞的彩带,不论是平驰,斜趋、仰升还是俯降,都如同游鱼戏水,飞鸟当空,显得那样自在,轻盈而又美妙。敦煌壁画是飞天最集中的地方。在莫高窟492洞窟中有三百七十多个洞窟绘有飞天,共计四千五百余身。这些飞天大都画在洞窟中较高的壁面,她们配合整窟壁画起着装饰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意境。敦煌第321窟和第320窟上的飞天就是整个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完美的代表。飞天在国外已经成为敦煌壁画的代名词。
在敦煌壁画中,十多世纪的历代画家的才情智慧,艺术思维、信仰和技巧,使他们的作品酿造、积累培育了敦煌文化的血脉和精神。在这长达十几世纪的历史画廊中,清晰的记载着中国这段历史和绘画过程。北魏时期的壁画多有西域风情,十六国洞窟中的晕染法是自西印度风格技巧,即“凹凸法”。圆脸晕染、痕迹突出,后又有较长脸型的“秀骨清相”,这是内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造型特点。由于隋代是西域与中原交往频繁,互相杂糅的时期。因此,这种模式存有明显的中原画法和西域染法相互结合的特色,如鼻梁、下颌、白眼睛的“三白小字脸”画法。唐代的“形若脱笔”丰腴肥美,形体厚实、比例适度的“丰妃之尚”与前代“秀骨清相”的时尚形成鲜明对比。唐代敦煌壁画创作中有“宫娃赛菩萨、菩萨像宫娃”之说,表现了审美文化意识的时代倾向和追求。唐代中期鼎盛,光彩照人,经五代的沉积到宋代,敦煌壁画已显出有失往日创造的开张、自由和浪漫,开始酝酿着新的变化。元代画风已形成完善中世纪中国气派的绘画技巧和法则,明代的壁画之风已不再分中原和边远了。如元代03洞窟表现的紧劲飞动的线描和五彩镶嵌的耀光和黄河边上那些永乐宫的画师如出一辙。
敦煌壁画富丽辉煌而神秘的色彩,属于勾染法中大着色的工笔重彩。以石色渲染为主,薄色重叠,最后开脸。这种画法,使画面充实,灵动,感染力强。色调多用白、绿、土红、赭石、青、黑等矿物色,现代人将这色调称之为“敦煌色调”。用这些色调和成间色、间色之间再次配比、协调,不管恢弘巨构还是婉转深情的小品,都表达的淋漓尽致。
敦煌壁画是中外交流(中原)和边远交流(敦煌区域)的结果,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历经千年,她渗透到哲学、文学、伦理学、教育学、音乐、美术、建筑、医药等领域之中。
壁画图形这一种表现方法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她的过去和未来之间传递古老的佛教信仰的声息。她的传递比文字更直接,更形象,容易被众生领悟。
在现在的社会中,人类更应该去解读敦煌壁画,因为他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那就是平等与慈悲。在《说法图》中佛陀右手示现的三个手指也许正与信众和弟子们解释三种慈,既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其中的法缘慈是指由万法一体感所生发对物质世界间得慈心;观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体现绝对圆融的观念。这一观念与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的观念,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是现代人提出“爱地球就是爱自己”的环保意识先觉。佛陀左手下的两个手指头表达的是不二的理念,即外部自然环境与人本身心是同构对应的。“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反映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是同时也体现了辩证思想,要想拥有一个纯净无污染的世界,必须先从思想观念入手,心境与环境同步,才可以真正改善生态环境和人类心境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