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安阳市工业商联新型建材商会会长李培杰
有一位商界人士,在几十年的商海大潮中,不管风吹雨打,总是闲庭信步,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他的成功和可贵之处,靠的就是“诚信”二字,凭借“诚信”行走天下,赢得海内外顾客的心。他就是河南省安阳市工商联新型建材商会会长、安阳市华都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培杰。
1954年李培杰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自然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父母教他懂得,穷人家的孩子不仅要能吃苦,做人做事还要真诚讲道义。山东人是豪爽的,乐于助人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结交到五湖四海的朋友。这番道理看似简单,却深深地印在小培杰脑海里。从小到大,他都把中国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作为座右铭。
1971年中学毕业后,被安阳红旗钢厂招到厂里当了名工人,在厂里一干就是8年。他谦逊好学、爱动脑子,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很快就能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每次生产任务下达后,他都抢着干,又爱助人为乐,同志们都很喜欢这个小伙子,在工作中也不断的帮助他,使他进步很快,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经常受到厂领导的表扬。1979年因工作需要调到安阳百货站,职工们知道他要走时,心里真不是个滋味,舍不得让这样一个能干的小伙子离开。当大家分别时都十分不舍,他感动于大家对自己的难舍之情,转过身去默默地擦了擦眼泪。
到百货站当业务员,业务员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非常时髦的工作,可以走南闯北,开阔眼界,了解各种物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不少成功人士都是从业务员学起,这对李培杰来说是个好差事。可以锻炼人的思维和决策能力,经常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武汉等各大城市来回穿梭。在商业交流中,了解市场动态,及时购进本地所需的物资,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干什么都得细心和留心,尤其是在商业部门工作更得具备这方面的素质。通过自己在商业部门多年的锤炼,炼出一双敏锐的眼睛。用行话说就是眼要“利”、脑要“活”、嘴要“勤”、腿要“快”。而且在与人打交道中,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隐藏无限商机,用心操心的人是善于捕捉到信息的。这样才能当好一名业务员。他所购进的物资,既解决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所需,而且有的物质还十分抢手,可见那时的他已具备商人的慧眼,也为日后成为一名实干家提前进行了热身。
几年后,领导也认可了他的成绩,为更好地调运物资,委派他到管运处当负责人。那是个中层岗位,工作上更得操心,保证做到急需抢运的货物,100%的到位。商场如战场,货物一天一个价,时间就是利润,耽误运程就会造成不小的损失。所以说这是一个责任重大的工作岗位,他对工作的态度认真负责,既胆大心细,又谨小慎微,所以每次指挥调度都井井有条。在快速的物资流通中,确保了市场所需的供应,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小的成绩。1990年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遭受到冲击纷纷倒闭。1998年,李培杰先生所在的单位也难逃厄运,一样被这股大潮给冲垮,单位经营不景气,员工们纷纷离去。他也离开了百货站,开始自谋出路了。
他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等待的结果又将如何?当一个人没事业可干时,谁都不会坐吃山空,总会绞尽脑汁想办法找一份适合自己的事业生存发展。李培杰下岗后,一直没闲着而是利用自己在商业部门多年的经验,寻觅着商机。他脑子里早已养成一有商机,就能觉察到的良好眼力。通过一番考察对比,没多久就在安阳市南关安沟路办起自己的一家企业——安阳市金林木材物资供应站。作木材生意是因为觉察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各行业都在加速建设,所需木材自然原料也会很大。所以,他认定这是一个潜力很大的行业,但不见得就那么好做。尽管国家已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初期的这一体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不讲诚信,“坑、蒙、拐、骗”什么都有,让谁也不敢信任谁,生怕上当受骗,给市场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这一问题,李培杰先生看得十分清楚。生意场上什么是灵魂,只有“诚信”二字是灵魂,做人做事不讲信誉,天长地久,人必疏之。既然经商了就要文明经商、诚信经商,才会共赢天下,他深晦此论。十多年来,东北三省的不少城市,如牡丹江市、通化市、露水河、松江河、北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刚开始去进木材时,人生地不熟,外乡人在外经商,很容易受到排挤和歧视,不少地痞、流氓、人渣经常上门找事和敲诈勒索,甚至还要挨打,让他蒙受到许多不白的损失。强龙难压地头蛇,只能忍气吞声,避免和他们结怨。这还不算最重要的事情,严重的是运输车皮非常难等。有时一等就是一、两个月,特别困难。有货运不出去,跟对方签的合同,不能顺利履行,极大的影响到当地的生意。但承诺为了不让顾客遭受损失,损失的部分由他自己来承担。为了维护自己良好的信誉,他都按承诺进行了赔偿,消除了顾客的怨气,也极为相信他的诚意。慢慢的他一边做生意,认识很多好朋友,几年下来把路走顺了,跟林业局、铁路局的关系也搞好了。每个月报上20多个车皮,都能按时到达目的地,保证了用户的需求。随着生意交往的不断深入,大家也相互信任。有时候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对方让他先提货后付款。有一次,欠一客户100多万元,老板还说:“你的人品我们相信,你把货先运走。”当他回到内地交完货物后,马上把钱汇去,对方对他的诚信给予高度的评价,也愿意和他长期打交道。
鲁迅先生说:“路本来是无所谓有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李培杰对生意认真诚信的态度,成了一张行走天下的明信片,行里人都说他能共事,愿意跟他打交道,在整个豫北地区赢得了市场。在外理顺了关系,就没有绊脚石了,使自己的生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一个个困难逐步被克服,信心倍增,目光也放的越来越远。
到了2000年随着森林资源越来越少,国家也有计划的限制开采,极大的影响了木材行业生意。他就把战略目光放到了国外发展。俄罗斯地大物博,人烟稀少,资源丰富,在木材开采上也不限制,何不到那里考察一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事业发展。说去就去,通过三个月的国外考察,感觉到国外采伐的商机比较大,而且东南亚不少国家也到这边进木材,商机是很大的,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他还是决定在俄罗斯赤塔州开一个木材采伐点,那里森林资源丰富,距离满洲有500多公里,交通便利,运输方便。
在异国他乡更不比在国内经商容易,刚开始最不习惯的是天气寒冷,白雪皑皑,零下40多度,语言不通,交流不便,有很大障碍。困难只要克服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李培杰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多年养成善于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不管身在何处,谦虚做人,诚信经商。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他秉承中国人朴实善良的情怀,乐于助人,不欺诈,务实的作风,不久他就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在外6年,开办了三个采伐点,由原来的进材方变成了开采方,国内外有不少用户到他那里进货。即使有赊账的情况,也让对方把货拉走,他也没有害怕过。由于口碑极好,被商户们亲切的称为:“重合同,守信用”的人。乐于与他打交道,只要木材到货了,都很快把钱汇过来。
子曰:“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小车无轾,其何以行之哉?”李培杰身处异乡创业,谈何容易。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真诚,建立和守住信誉,才拥有了美好的未来。李培杰时时刻刻都在想着事业怎么进一步发展,凭着商人的敏锐和机智,别人的一席话或一个画面镜头,都能给他透出一个商机来。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回到家乡时,看到河南电视台播出的中原崛起的专题片时,家乡红红火火的经济建设场面,如火如荼,让他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异乡久了,非常思念故乡,为何不为家乡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我国人口有将近13亿人,人均耕地占有量稀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保护耕地任务十分艰巨。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建筑材料需求量不断增加,各地粘土砖瓦窑厂取土烧砖,不仅大量浪费能源,而且严重毁坏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经过选择他决定在安阳市北关区韩陵乡建一个新型的建材公司,这是一家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这个项目是国家大力推广和扶持的。河南省人民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第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有效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要求下发了《关于治理整改粘土砖瓦窑厂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通知豫政【2005】54号文》,这份件文件还规定优惠政策:对停止生产实心粘土砖瓦转型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允许其使用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凡是转产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应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转产企业要求进入开发区、园区,符合产业政策和入围要求的,要优先安排。当李培杰先生选择入住安阳市北关区韩陵山工业园区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在园区建成企业投产。生产原料主要是不少于50%的工业废渣,煤灰、农作物秸秆,河湖淤泥,建筑垃圾的回收加工。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耕地,一举两得。企业严格按照技术指标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有混凝土多孔砖,小型空心砌块砖等。不仅质量上严格达标,而且上市后也得到用户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同时,也解决了当地村民和不少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了新的工作岗位,村民们从内心感激李培杰。2009年被安阳市政府授予完成责任目标先进单位,2011年被安阳市工商联授予热心工商联事业突出贡献奖。
在采访中,他的仪表、言谈、举止都透露出一种内心的力量,流露出从容气度。 一种大情怀,大胸襟,才能领略到自然兼容万物的宽宏。拥有博爱的精神和平常之心,才能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与社会规律相融,做起来也就自然顺利了。李培杰就是这样一个人,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而且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虔诚、博爱、友善、智慧、诚信。李培杰先生今天在事业上之所以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靠自身拼搏,在商海大潮中,善于观察方向,见风使舵,到达彼岸!
本报 记者 林膑 郑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