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伟华
时政类报纸泛指以各级党报为主的传统主流媒体。这些媒体往往给人的感觉是,专业、严肃、单调、保守,相对于都市类报纸读起来有些“硬”。这也是时政类报纸诞生以来固有的特点,也是其功能定位的要求。但是时政类报纸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说:“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这段话很好地对时政类报纸如何与时俱进做了全面阐述。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更通俗地讲就是要在更大广度上吸引读者。而做到这一点的必由途径就是创新。那么如何做到“新”?笔者认为,起码应该在以下这些方面做文章。
时政类报纸首先要求“深”。 “深”,就是要突出思想性,挖掘新闻背后的细节和隐藏的看点,以独到的角度和分析,来吸引读者。在信息爆炸甚至是泛滥的时代,时政类报纸已经很难与网络、电视等媒体在速度上进行竞争,但做深度报道却是时政类报纸的传统和强项。所以时政类报纸要吸引读者,必须扬长避短。做深度类报道,实质上是一个帮助读者选择信息的过程。在汗牛充栋的种种信息面前,普通的读者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也不容读者有过多的时间做选择,去主动对新闻现象加以深入研究解读。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时政类报纸正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读者进行筛选和解读。
第二,时政类报纸要有前瞻性。在当下,一家媒体已经很难有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因为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透明,传播的途径越来越丰富,通讯的手段越来越发达,况且报纸印刷、发行等化解与生俱来的环节注定其要“慢一拍”。有一个论点是,当下已经进入私媒体的时代,借助手机、网络、微博等等,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发布消息、发表观点,成一独立的传媒系统。情况也却是如此,时政类报纸要应对这样劣势,必须在前瞻性上有所突破,也就是要为读者提供“未来的新闻”。当然,这并不是要制造新闻,而是要运用时政类报纸的政策上相对熟悉、形势把握相对准确、研究问题的实力相对雄厚等优势,为读者研判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给读者正确的指引和启迪。
第三,时政类报纸应该加强服务性。传统意义上讲,时政类报纸也有服务性,但主要是为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围绕党委和政府进行服务。用时下的眼光看,这样的服务面显然是不够宽泛的。过于狭窄和专业的服务对象很容易让一个媒体失去读者,这也是近些年很大一部分时政类报纸的深刻教训。征订需要红头文件帮忙,广告需要编辑记者公关,读者的丢失已经给时政类报纸带来了诸多的尴尬。从这种意义上讲,不是某些读者放弃了时政类报纸,而是时政类报纸放弃了读者。报纸所提供的信息无关读者痛痒,与读者生活风马牛不相及,试问谁还会去硬着头皮区看。在这种情况下,时政类报纸应该有所改变,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逢迎”读者。起码要放下严肃的面孔,以更为亲切、清醒的容貌面对读者;把枯燥的文件式解读,变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表达;更应该把国家大政方针与读者的日常生活加以关联,在党政与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联互通。这样才能做到拓展服务面,做到服务中心工作和大众生活两不误。
第四,时政类报纸要有多元性。这里的多元并不是要时政类报纸放弃主流的立场,用噱头、花哨、小道消息去迁就读者。而是要以开放的胸怀、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精神,博采众长,完善自身。手段上,要放下身段,与新型媒体加以结合,加以借鉴,充分利用好网络等手段,提升传播的速度。内容上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读者的需要,不断扩充,不断改变,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各种正确合理的信息养分。在经营上,要按照市场的规律,引入企业化的经营思路,把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加以推销。或者说,以新闻为基点,不断衍生周边服务,比如策划读者参与主题活动、比如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新兴媒体提供内容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时政类报纸的增长点。
时政类报纸吸引读者的根本手段还在创新。创新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新的需求,用好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当然,时政类报纸的创新是必须建立在党性和人民性基础上的,这是时政类报纸的天然属性和立足之根。如果放弃这一立场,也就放弃了“时政”这一定位,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妄谈任何创新都将是徒劳。时政类报纸改革并不是要放弃已有的特定受众,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行扩张和延伸。也就是说,作为时政类报纸,吸引读者就是要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加丰富的角度,更为新颖的形式去关注国计民生。
(作者单位: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