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都很突然,之前的征兆一般人也很难察觉。面对现有技术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灾害,人力不可扭转地裂山崩的现实,我们的确有些无奈。那么,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进行积极有效防御,把各方面损失降至最低。
近期,我国广东河源、四川绵阳、广西百色等地连续发生了几次地震,虽然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警示人类地球或已进入地震高发时期,更警示我们要吸取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深刻教训,恶补地震防灾防御这门课。
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科技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星球时,一些人似乎正在淡忘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重大自然灾害的不时发生,显露出其狂野桀骜的本性,以及自然的巨大威力和人类生命的脆弱。
地震发生都很突然,之前的征兆一般人也很难察觉。面对现有技术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灾害,人力不可扭转地裂山崩的现实,我们的确有些无奈。那么,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进行积极有效防御,把各方面损失降至最低。
将防御措施纳入应急预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震多发的日本,是从两方面入手防震减灾的。
从硬件上看,日本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内部是石棉一类的填充物。对于老旧建筑,则采取钢筋牵拉框固定,“以力制力”牵引抗震。近年还运用“柔能克刚”原理,在建筑物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结构具有弹性,甚至能抵御7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神户当时仅有的两栋“免震建筑”毫发无损,可以证明此种技术的可靠性。
从软件上看,日本十分重视防震教育。居民很清楚所住楼宇的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物品通常不会放在无遮挡的地方。家中无人时,日本人习惯关闭煤气总阀。每个家庭须准备维持2~3天的饮水和食物,并且定期更新。除了掌握地震中火里逃生的常识,家中灭火器常备常检。未成年孩子也少不了被教授地震逃生术,学校不时组织地震演习。家长还会向孩子灌输一种信念:地震虽然可怕,怯懦更为可怕,地震中能够幸存的,往往是敢于面对厄运、顽强坚韧的人。
目前我国政府、企业的应急预案,往往比较注重防“人祸”,而对“天灾”的预防不够。据了解,日本企业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有着比较健全的应急机制,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当洪水、雪灾、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安全停车并保证物料不外泄,这是中国政府、企业通过四川汶川地震应该好好总结的。
因此,做好灾难教育,恶补一下地震等天灾危机防御知识课已成当务之急。如果平时做好地震、洪水、台风等天灾造成的危害宣传,将应急防御措施充实、完善到已有的预案中,特别是地震频发区、沿海等天灾易发地区要制定详细的防御措施,做好物质、人员准备,定期进行预案演练,当地震等天灾突然来袭时,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
比如,地震发生时要迅速观察地形,如果是平房,要迅速猫腰冲出房子;如果是楼房,来不及的话,就迅速跑进厕所、厨房,因为这些地方建筑应力强,相对安全。在室内应选择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点避震,如床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墙根、墙角等处,还可以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容易塌落的地方。如果不幸被埋在建筑物下,也不要恐慌,要冷静自救,先观察一下,判断自己是否受伤及程度,如果出血要压迫出血处,防止出血过多,要确保呼吸畅通和深呼吸,等待救援。另外,要坚持就近躲避、保护头部和保护呼吸系统的原则,尽量增大生存的可能。
个人应该具备防灾意识
发生灾害时如何有序地避难,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课题。在日本随处可见的避难引导图,在引导有序避难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很多大楼内都有避难引导图。一旦发生灾害,应该沿什么路线出去,实在出不去时应该躲在什么地方等待救援,灭火器在什么位置,自己现在正处于什么位置,根据引导图都能一清二楚。
但细致的日本人,还是时常能发现防灾方面的疏漏。
不久前,日本警视厅警备心理研究会对地下街管理事务所和有关店铺的2300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76.7%的地下街管理事务所采取了防震措施,标明了避难路线,但有58.2%的人依然回答不知道。警视厅认为,这种“不知道”很容易导致灾后拥挤甚至踩踏事故的发生,因此有必要把避难路线指示得更清楚,以提高防灾实效。
据日本媒体报道,东京都的23个区都有自己的防灾计划,一旦出现地震灾害,在什么地方避难,什么地方有水源,走在哪条街上应注意上面可能落下破碎玻璃等,都在避难引导图上标示得清清楚楚。
然而,东京灾害志愿者秘书处的相关人士认为,虽然有避难引导图,但人们出门时不可能随时都带在身上,因此自己平时具有防灾意识尤为重要。
比如,心里要有一个避难引导图,发生地震时能准确掌握避难场所的位置和前往路线,知道什么地方有提供救灾食品的便利店,路边有多少安全的空地,这样才可以做到遇事不慌,冷静应对地震的到来。
再有,所有煤矿、非煤矿山、化工、冶金、有色等重点企业和商场、超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针对地震,每年至少都要开展一次紧急情况下的人员撤离和逃生演习,检验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检验人们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在重大灾情、重大险情面前企业各部门的应急指挥、配合和协作能力。
建立社会救助与保险机制
另外,社会救助与保险机制,对灾后重建、分担受灾损失也至关重要。非政府组织同样能在志愿救灾、帮困扶持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自发性、社区互助性,也是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环节。1992年“安德鲁”飓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令西方保险业分别“巨赔”155亿美元与250亿美元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投保人承担的灾害损失。
在社会经济日益开放发展的时候,针对地震这样的天灾,需要更多的基于公众利益团体与兴趣团体发展出来的非政府组织。政府行政往往是一种常备功能,而非政府组织则可以发挥预备功能。在灾害预防与对策这类事情上,非常需要基于公共卫生、灾害教育、防灾建筑设计、灾害救助、青少年灾害对策培训等方面的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它们可以在信息传播、知识共享、社会救助网络编织、日常灾害对抗的演习、应急预案设计支持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汶川大地震时灾区救灾物资缺乏,即使马上能征集到的物资,大多数也不是基于有明确的防灾抗灾考虑的。最近笔者与相关人士讨论地震灾民临时住所设计的问题时,发现最现成的参照经验也是来自日本。
日本大力开发防震抗灾用品产业,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现已研制出各种防震抗灾用品。例如,具有一定防火功能的紧急避难用品包,内有各类物品27件,包括矿泉水、饮用水装运桶、压缩饼干、手摇发光灯、防尘口罩、防滑手套、绳子、固体燃料、急用哨子、护创膏、药棉和绷带、临时卫生设施、临时住所等。此外,还研发生产了压缩内衣、无水洗涤剂和手摇充电收音机等日常用品。
作为一个产品制造能力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作为一个各类灾害多发的国家,中国很多一般化产品的产能正处于过剩状态,而针对特定用途包括基于抗灾救灾需要而设计的产品,或者具有这方面考虑从而兼有这方面功能的产品则少之又少。如何破解这个矛盾,需要眼光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扶持。
每一次自然灾难,都是对人性博爱、政府危机应对、社会整体协调等方面的考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灾害教训不可谓不多,但是转变成社会常规防御机制者尚少。具备灾害防御对策能力与事后反应能力一样重要,而且更加体现出社会管治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