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这是每个人每天必须有的行为。毛巾、被子、衣服、钞票、报刊、废纸……都要经过折叠。折叠是改变事物形态的最简单手段,人早就把这种手段用于创造性的活动中。折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创造。
      折纸诞生在中国,但真正把折纸发扬光大的是日本人。日本一向把折纸视为他们的国粹,折纸是全国小学的必修科目。通过折纸可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和逻辑思雄,能促进手脑的协调。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折纸仅仅是孩提时代的玩物,其实不然,折叠是一种重要的技术结构,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作用的创新方法。
      许多东西离不开折叠结构,其创新点也在于折叠的巧妙设计。折叠要儿床、便捷折叠茶包套装、折叠凳、折叠独木舟、多用折合屏风、折叠式“A”字型鞋架、多用折叠垫……连显示屏也能折叠。早在2009年,三星公司就推出了轰动一时的折叠AMOLED显示屏,不过这种技术至今尚未大规模应用在产品中。在此基础上,三星公司进一步拓展,推出了更加精良的折叠显示屏,可以达到180度折叠,经10万次折叠测试,显示屏依然保持无折痕的状态,折叠处的亮度仅降低6%,处于人眼不易察觉的范围。
       折叠作为创造方法,其创新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折叠改变某种东西的形态,方便使用;二是利用折叠,使某种东西产生新的功能;三是借助折叠,设计出一种全新的东西。
       前一种目的的折叠为数最多,诸如,过去木工用的折尺、折叠衣架、折叠单脚架、折叠伞、折叠自行车、折叠梯……
      第二种目的的折叠,使某种东西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功能。例如,地垫。把它的两个角经过弯折后可以固定起来当作靠背使用,折叠使地垫有了一种新功能。
      第三种目的的折叠最具创造性,改变了人们对某种东西的原有认识。例如,折叠应急门。地震发生时,桌子下面并非是安全系数较高的避难处,“三角地带”才是更为安全的地方。这个“三角地带”在哪儿呢?怎样能在几秒钟内进入其中呢?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只要将门的上半部分折叠下来、下半部分就会自动倾斜,形成一个极其牢固的三角空间,在灾难来临时保全性命。而且,门的空腔部分存有照明等应急工具及食物。
       折叠其实是不同的。一种折叠可以启发你想到另一种折叠;解决这一问题的折叠,或许能解决多个问题;多一些对折叠原理和结构的了解,就会多一些创造性的启示。
       2004年,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在发射太阳能飞船时意识到,为外太空航行提供能源所萦的太阳能板需要尽可能大的展开面积,而这些太阳能板又必须能够被折叠到尽可能小的状态才能在发射过程中装进狭小的飞船船舱,并且这一折叠和展开的过程都必须尽可能简单,才能在无人环境中顺利完成,这正是折纸技术所研究的问题。于是,东京大学宇宙科学研究所教授三浦公亮发明了一种折纸方法,为太阳能板的收放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被称为三浦折叠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生产领域,甚至包括轮胎的胎纹设计。折纸技术还被用于设计人造血管支架,因为这一支架需要被折叠得足够小才能被放入血管,在到达指定位置后再被展开成一段人造血管,这一设计是由牛津大学的中国科学家由衷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发明的。
        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原理、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材料创造出来。因此,已有的事物都可以重新创造。比知,折叠梯、折叠椅等,已经发明的不下数百种。但是,至今仍有新的多用折叠梯、折叠椅……陆续发明,其创造原因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