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湄潭傩戏

       傩戏,亦称傩堂戏或傩坛戏, 又称为“傩愿戏”、“傩戏”、“杠神”、“冲傩”等,是覆盖面最广的一种民间信仰戏剧。是为了迎傩神驱设消灾,酬神还愿而唱的戏。在贵州,主要流传于黔东、黔北、黔南等地的土家族、汉族、苗族、仡佬族、侗族、布依族村寨中。其中,尤以德江、思南、沿河、松桃、印江、道真、石阡、务川、岑巩、遵义等县市最为丰富。
有人说:“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黔东”。但是在黔北的遵义境内湄潭也广泛的流传了傩堂戏文化。
       一、湄潭傩文化背景
       湄潭县地处黔北中间,自古以来文化较发达,明朝时这里就商贾云集。抗战期间浙江大学曾内迁此地,为该县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而今在这里每年粮食丰产,茶、烟、酒更是其支柱产业。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傩戏仍在传承。清乾隆、嘉庆年间,地方人士祈求平安与五谷丰登常以傩戏酬神。道光年间,傩戏变为私家酬神驱鬼戏,演出时,端公戴伏氛女蜗面具,执神带、牛角,或吹或唱或舞,请神送鬼,祈求安宁,清咸丰年间逐渐消失。现今湄潭县的傩文化虽然已经过了鼎盛时期。在五十年代初湄潭的冲傩活动还很频繁,有世代相传的坛班,掌坛师们还带有徒弟,在冲傩的旺季冬腊月时一个坛班要有使余次活动。六十年代初和文革期间冲傩被视为迷信活动,大量的科书、面具、法器、神案、道具被销毁。1978年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傩活动开始恢复,但从事的法师较以前减少,冲傩时常由一个法师邀请其他的法师参与,这称做“赶赶坛”或“唱赶坛”。
       自改革开放以来湄潭的傩戏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扑片关注。1987年,贵州省文化厅专程赴湄潭抄乐对该地做了调查;1988年傩戏剧目《鸡毛打铁》在“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上演出,并受到好评。1989年,日本学者中原律子女士曾到抄乐考察;1994年,应日本艺术界邀请演出了傩戏剧目《骑龙下海》。1999年初,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湄潭抄乐傩文化研究会”和“湄潭抄乐傩戏艺术团”。
       二、湄潭傩堂戏的信仰基础
       潭潭傩堂戏源流相当复杂,是多种文化成分的融合。傩是一种民间宗教,它与道、佛、儒三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湄潭县的法师们称,三教以道教为首,“冲傩”属于“巫教范畴”,巫教与道教最为密切。傩堂戏是祈求傩神对人的保佑,傩神的能力被扩大泛化了。人们希望冲傩还愿仪式,使傩神给予人们幸福。在过去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十之八九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人们为了得到内心情感的满足和顺畅,想借助与神灵的力量的以解脱,摆脱现实的困境,从而通过祭祀,对神灵讨好、贿赂,奉贤、崇拜,乞求福祉、吉祥,避免灾祸,驱逐病疫。傩堂戏的表演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通过驱逐仪式的进行和驱除戏曲的表演,以达到驱鬼逐疫,赶走瘟神的目的。它所构造出来的时间、地点、人物、服装、道具、法器等物质形态的东西,和仪式参与者通过虚拟的仪式表演创造出一个特定的情绪氛围,利用傩仪音乐的潜在功能性,给人们在情绪和意象之间架起一座特定的桥梁,通过表演,人声、乐器、法器以及现场的氛围,刺激人们的听觉、视觉器官从而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刺激人们的内心,从而通过心理想象虚拟出来一些有的没的抽象事物,让人们在认知和情感上对它认同。[1]仪式戏曲进行的程序和过程构筑了一个神圣与凡俗共存的神秘世界,就连演出的人声、乐器都不再是单纯的乐器了,而变成了作法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法器。构筑的这个听觉、视觉的混合加以想象的空间,由物理的、观念的——具体的、抽象的——现实的、虚拟的双重空间。[2] 在这富有独特的空间意义和环境效果下,傩堂戏表演时,演员们戴上面具,穿上戏服后代表的不简单是一个人,而是即刻成为神的化身,开始“扮仙”、“做戏”和神交流沟通,像似神灵附身,神灵的思想和情感都能够心领神会。建立起虚拟的人神互通的神秘想象空间。
       三、傩文化的价值及面临的问题
       也许古代的傩仪、巫术在今天的人看来也许算不上什么“教”、“仪”,但是它确实是一种民俗文化意义上的宗教文化,那时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有限,心理上对神灵抱一希望,希望能得到救赎。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农村有这样的现象,也有请法师来家里做法事,或者借助寺庙佛教、道教的空间,进行祭祀,酬神活动,并希望从中获取心理上的拯救,或某种现实无法得到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寺庙只是象征性的标志,真正的寺庙其实构筑在他们的心里。表面上看来是在供奉素为谋面的祖辈神仙,其实供奉的,影响他们行为的东西,是其暗流所成的独有文化。[3]傩堂戏是原始信仰、祭祀仪式的再现,是原始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是迷信较浓的民间艺术,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虽然有神鬼观的负面东西,但是傩文化的“活化石”衍出来的戏剧,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对今天的人们研究傩文化有很重要的价值。
       1道德培养的价值。在傩文化中,用神伦和人伦去规划人的行为,宣扬善心善举去影响人们的行为,用神这样一个虚构的“范”去约束人的欲望,有着明显的教化作用。
       2学术研究的价值。傩文化身上负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讯息,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可以使我们在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同时,拓展我们对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民俗史、美学艺术史及宗教史等的研究视野。
        3审美价值。傩文化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形式上的、音乐上的、傩器上的审美价值。
傩堂戏经历了从祈神——娱神——娱人的历史的蜕变,今后的它将怎么样发展成了现实人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傩班目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境地。这有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丰收已成为经常的事,那种“碰到得一季,家家冲傩唱阳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第二,医疗条件、交通条件大大改善,生病后大多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重病可立即乘车送往县医院,第三,随着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很少有人通过冲傩的方式以达到延寿的目的,同时人们认识到“冲傩”与“延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第四、现在的年轻人不相信傩仪的功效,对傩戏也不感兴趣,群众对傩的信仰正在减弱。
       四、湄潭傩文化的未来
       傩文化是原始武术性质的文化现象,如任其自生自灭,那是很难长期的保存下去,要拯救这一文化现象,应该是从认真研究起各种价值入手,在不改变其巫术文化本质的基础上,专业人员认真研究傩文化中的艺术因子,充分发挥其在审美价值上的特点,使其朝着发展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方向努力。另一方面在民间尽量的保护好原生态的傩事活动。不强求其内容形式上的变革,更不宜以减少封建迷信成分的观念去变革傩文化中的巫术性质。巫术性质保留得越是全面,那么它的傩文化研究价值越高。希望由艺术专业人员深入研究,将傩文化向着成为民族地区的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方向引导。从艺术的角度看,傩文化特别是傩仪、傩戏自身的艺术成就十分充足,审美价值较高,傩文化地区的政府也要注重培养傩文化中的各类艺术因子,争取在傩仪、傩戏的基础上诞生出一种一傩文化为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希望通过各界人士的努力下,使中华民族这块独特的艺术瑰宝永远存在和发展下去。
       [1] 周显宝.仪式戏曲及音乐唱腔、音乐环境与空间意义[J].音乐研究,2005,(2)
    [2] 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音乐研究,2003(3)
    [3] 高翔.楚戏、灯戏、傩戏[J].中国戏曲音乐学报,2000 (3)
                              (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县天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