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课堂提问三步曲

 

甘肃省静宁县三合中学 孙臻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获取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很好地体现叶圣陶先生主张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并最终达到他所倡导的“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境界。虽然学生们回答和争论的问题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毕竟它是学生自己亲自体会,亲自领悟的东西。这是“跳起来摘桃子”,其效果自然比“张着嘴等食吃”要强得多,同时也比教师的“替代”更有效,所以这样的课堂才富有生机和活力。那么,怎样才能作到如此呢?笔者认为应唱好课堂提问三步曲。
      一是课前提问要重情景创设。课伊始,教师导课要简洁自然,富于激励性。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疑是学生生疑进而生趣的有效方法,设疑生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也就是使学生进入一种学习的最佳状态,进入思维活跃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内容时,我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根细木棍,使之拼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其中一根折断,使之剩余部分与其他两根不能再拼成三角形,提问学生,现在的这三根木棍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呢?吊住了学生胃口,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增长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课间提问要重时机。时机把握得好,能使学生产生惊诧感,又能切中问题实质,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如在学习“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地提问:连接长方形各边中点,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如连接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当学生解决完以上问题时,又进一步提问:当一般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矩形?正方形?引导学生不断展开想象,不断解决问题。
      三是课尾提问要善用“伏笔”。为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教师要设法在新课结束前设计有悬念的提问,为下一课设下“伏笔”。比如我们在教学“角角边”这个判断定理的课尾,设置这样一个悬念:一块三角形玻璃,被打碎成两块(其中一块含一个角,另一块含两个角),是否需要把这两块碎玻璃都拿到玻璃店才能配成原形状的玻璃呢?想要知道结果,请同学们自己在下节内容中寻找,于是同学们主动预习,寻找答案,急切盼望着下一节课的到来。这种新旧知识的过渡作用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一堂课,从开头到课终,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设置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那么整个课堂学生将以旺盛的求知情趣广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整个课处在一个“问”态之中,达到“课开始,问即生;课进行,问更浓;课尾声,问尤存”的乐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