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看山不喜平

           河北省涞水县涞水镇学区南王庄小学  褚爱华

人们常常会对名山感兴趣。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奥,五岳的奇绝诱惑着我们前去探访。而峨眉山的“云海”、“佛光”,黄山的奇松怪石,广西石林的千奇百怪......祖国的无数名山无不以其各自的特点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因此,才有了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才有了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才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才有了李白“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赞美。假如,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座低矮平坦寸草不生的小山包,诗人们还会诗兴盎然吗? 

游山是这样,写文章又何尝不如是呢?假如你写的文章看了开头就知道了结尾,人物刚刚出场就断定了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文章结构如一马平川,没有起码的起承转合,文章的主题了无新意......这样的文章可能你看了都不会满意,更何况让别人看呢?因此,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才说了“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等话。我们在写作之前,要认真审题;在构思时,力求起伏有致,避免平平板板,真正做到文不曲折不动笔,动笔必出曲折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贵曲”呢?

一、巧设悬念。

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的共性。作文时利用人们的这种猎奇心理,以某个人物、事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引起读者的关注,但又不立即告诉读者结果,以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这样巧妙设置悬念能有效地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如《丰碑》一文,大雪迷漫,部队行军,一个战士冻僵了,在这时,我们也明白,这个战士因衣服单薄而被活活冻死,最大的责任莫过于军需处长了。将军的发怒,让我们都为军需处长捏一把汗。盛怒中的将军会怎样严厉处分那个军需处长呢?作者在此处为读者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正当读者为军需处长担心时,作者借小战士之口,道出了死者就是军需处长。此时,我们读者的心与将军的心一起碎了,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波澜!那深深的担忧也变成了巨大的崇敬——多好、多无私、多崇高的军需处长呀!假如作者不是巧设悬念,而是开始就点出死者就是军需处长,还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吗?还会在读者心中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吗?

二、一波三折

记叙文写作,最重要也最难的是写出事件的波澜。静若死水的叙述,读者读来会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跌宕起伏的事件,曲折有致的情节,才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使读者的心随着事件的起伏跌宕忽而攀上云端,忽而跌进谷底;或让读者一声叹息,或赢得读者一掬同情之泪,其效果不言而喻。正如姜夔所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起。此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才能引人入胜的道理。法国作家莫泊桑名作《项链》就是以一波三折、跌宕错落的故事情节,紧紧抓住了读者。莫泊桑为我们编织了路瓦栽夫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知道项链原来是假的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在起伏跌宕的情节中,我们体验到了主人公生活的艰难——为了赔那副曾使她一时快乐无比的假项链,花费了整整十年的心血与汗水。而当读到原来是副假项链时,人们不禁怦然心动,对主人公产生一种莫名的同情。
   
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这种办法常用在写人的记叙文中,有时候也可用在托物言志以写物为主的文章里。明明是要讴歌赞颂某个人(物),但是在行文的开始却先有意贬损、降低、批判、甚至是故意抹黑他(它),这样就造成了读者阅读感受的强烈对比,造成了阅读心理上巨大落差,达到了出其不意、出奇致胜的效果。杨朔的《荔枝蜜》写蜜蜂时即用此法。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对蜜蜂的态度由厌恶到喜爱,发生180度大转弯,就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当然,要使文章写的有曲折有波澜,有感染力和穿透力,除了上面种方法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误会法,矛盾法,烘托法、草蛇灰线法......这里不再一一例举。需要说明的是,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是几种方法一起使用的。另外,无论使用何法,都应该做到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而不应该牵强做作、生搬硬套,甚至是为了方法而方法——那样的话,非但不能起到预料中的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