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读写   课内外结合

----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初探

山东省蓬莱市教研室   杨彦一

一、打破陈旧模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作文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要的是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融洽课堂气氛。我们尽可以放下以往“板起面孔训人”的架势,打破作文课的陈旧模式,把课堂变成舞台,有游戏,有幽默,有争论,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情绪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在愉快的心境中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堂作文课,我总是带上一束鲜花(校园内的)放到讲桌上。学生的好奇心上来了,我便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口头作文:由花的形状、颜色、气味引到花的来处,以至于引出种花人——老师和学生,很自然的,学生就说出了“在这收获的秋天,我们的校园是那样的馨香四溢,是那样的如荼似锦,这香,这美,是我们师生辛勤劳动的象征啊”。作文课上遇到突发事件,我也会抓住时机,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写作中的一些情节,我还让几个同学上台表演,增强直观效应。可以说,每堂作文课,我都针对作文要求,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奠定一堂课的心理倾向,让学生自觉的进行写作。

二、借助课文,学习语言和章法。

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辑煞费苦心精选出来的,可以说,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从结构看,都堪称上乘佳作。当然,我们的老师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指导机会,对课本的语言、写作特点都一一详加分析。如果是单单为了分析而去分析,不与写作相联系,那就太可惜了。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学习,无论怎么说,都是以写作为中心的。”我在分析每篇课文时,都会抓住文章的语言或结构,进行模仿写作训练。在讲《荔枝蜜》一文前,我先要求学生以一动物为题,写一篇以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学生不知所云,只是就物写物。在讲《荔枝蜜》时我有意识地重点讲了文章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忘我劳动等内容,并启发学生仿照课本写原来“不知所云”的那篇作文,结果,文章的质量较前次大幅度提高。

三、走出课堂,亲身观察体验生活。

观察能力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始发因素,与作文关系尤为密切。陆机在《天赋》中指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即如果不先有丰富充实的生活观察,做到“意以称物”,是根本不能解决“文不逮意”这一作文通病的。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领着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出去参观访问,远足踏青,让其全身心的拥抱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想。有意识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才能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甚至有时非“一吐为快”不可。“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正在此。叶老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息。”如果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闭门造车”,就势必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作文思路狭窄,也就难怪学生写作不看对象,表达脱离实际,作文之源也就被堵死,乃至枯竭。

四、增大阅读量,读写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之一。读,是“信息的输入”;写,是“信息的输出”。因此,我每周安排了两节“自由读写”课,并让每个学生都建立读书笔记本,会写七种类型的读书笔记:批注型、评点型、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综合型,这不但是对学生“读”的能力检查,同时也是对“写”的能力的很好训练。

读、写结合的另一目的是抓住其共性:即以模仿为基础,以写片断作文为桥梁,向命题作文和创造性作文过渡。要使学生达到“写”的彼岸,就要让“读”给学生的思维架起一座知识迁移的桥梁。在读的过程中掌握的词句、内容、布局谋篇的技巧,就要有意识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直至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做到真正意识上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