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创新思维学习策略

贵州省务川民族中学    田应华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就初中数学学习中有关如何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创新

 

一、动中生趣,以趣激思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培养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因而对知识的学习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感知认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摆摆、数数、画画、量量等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注重把动手操作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有机结合起来,使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表象,靠已形成的表象作为进行抽象、概括的支点,理解与记忆知识,并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1.玩中有趣,以趣促练。喜欢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熟悉、而又乐于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事物,并在其中汲取生长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把游戏和数字结合起来,使其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兴趣高涨,积极踊跃,既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意识,收到良好的效果。

2.层层入趣,启智拓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并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体验中学科学是最根本的。

二、加强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在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直觉提出:“可能是力的作用。”因而发现了万有引力。欧姆由水流的启发直觉到了欧姆定律。阿基米德解决“王冠之谜”是在浴盆洗浴时浮想到的。布鲁纳建议,教师要养成运用直觉思维的习惯,以便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教师可在命题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直觉阶段,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新命题;也可在解题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直觉阶段,引导学生探求解题方法。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时安排下列程序:1.让学生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2.让学生观察、猜想图中有几组相等关系?并写出相等关系。3.证明结论成立并归纳得到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三、创新教育的基本手段———探究性学习

创造开始于研究, 学生要发展创新能力,—定要创造环境和可供探究的问题,而探究性学习就是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研究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是: (1)教师提供问题情景。教师把要研究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问题情景要切合实际,要生动有趣,有挑战性、刺激性、诱导性,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信息,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和行为。(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面对的问题,如果有征服的欲望,就会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操作、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通过感知信息——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证明反思”等活动过程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请几位同学各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来,然后把两个根告诉老师,让老师来猜出你们的一元二次方程好吗?”教师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很快就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来。学生会感到惊讶,就想弄清老师的秘密在哪里,从而调动学生情绪,激发了兴趣。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学生就要根据游戏中透出的信息:已知方程的两个根就能求原方程,故会猜想两个根可确定方程的三个系数,从而在情景中发现了问题。为了找出确定的规律,就会对两个根做加、减、乘、除等运算,把运算结果与系数对照,发现出一些规律,再根据这些规律猜想一个结论,即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理论。再用公式法进行验证,从而得到了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

四、走出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数学实践”是创新的重要环节。学生走出课堂,亲手实践,才会感悟“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如在学完相似形一章性质、判定后,老师组织了学生测量学校国旗旗杆高度的活动。首先,提出能否利用相似形有关知识,测出旗杆高度的问题。经过分组讨论,有些小组得出能够测量的结论.对得出可以测量结果的小组笔者提出新的问题:你们需要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呢?有的小组提出需要皮尺和木杆,而有一个小组提出只需一个直角三角板即可。其次,实施测量活动。把没有得出可以测量结果的小组成员分到能够测量的小组里,共同活动。在汇报结果时,要求每个小组把测量程序及科学依据和测量结果叙述清楚,其他学生作出评价。最后有三个小组的结果相似,而有一个小组结果差距较大。于是再次组织大家探究他们造成较大错误的原因。有的说计算有误,有的说测量不准,还有的说木杆与地面不垂直而引发数据不准.经过再次实验,证实第三种说法正确。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做事要认真,遵循科学规律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创新是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学习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把教知识变成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在感受数学魅力的同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夏杰文.创设思维情景师生互动增效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1).

[2]张志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1).

[3]叶国利. 浅谈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 文化教育.2008.7

[4]徐永进. 浅析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