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误”成为生本课堂的一道风景

山东高密市夏庄小学 陈蕴

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错误,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换角度,悦纳课堂“错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作为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在课堂上尊重、理解出错的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和谐发展;在课堂上要用自己智慧的眼睛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东西,运用转化角度的方法评价学生,悦纳学生的错误,呵护他们、激励他们,不断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善于倾听,发现“错误”价值

在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带领孩子学习《找骆驼》这篇课文。对于“为什么那位老人知道那骆驼的左脚有点跛”这一问题,答案便是因为老人看见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断定“左脚有点跛”。这在课文中写得很明白,历来也都是这样认为。但是,就在这样不成问题的问题面前,一位学生却说:“我认为这位老人说的不对。如果骆驼背上右边的米比左边的米重很多,走起来肯定是右脚吃力,留在地上的脚印也会右边深,左边浅。”面对非预设的“错误”,老师一愣:“你是猜想的吧,有什么依据吗?”不料学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有一次下了大雪,我和爸爸去买煤,爸爸右肩上扛着满满一袋子煤,有100多斤,爸爸在前面走,我跟在后面,我发现爸爸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就是左边深、右边浅的”。 

学生的回答依据真实,又多么符合科学道理。如果当时教师不是善于倾听,而是有意回避或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不符合文本的“错误”观点,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在课堂上面对各种各样“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倾听,发现”错误”的价值。这不仅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也使学生自信倍增,内心深处积蓄起再次探索语文的热情和力量。

3.小题大做,匠心处理“错误”

课堂上,一个孩子在读课文时把“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中的“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读成了“日子过得还不错”。多数听课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只要稍加提示.就能意识到的低级错误,无须多费唇舌。但是我发现这个句子如果落了“都”这个字,因砍树给村庄带来的意义就不同了。就因为砍树让家家户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才会有后文村民乱砍滥伐,以致村庄最后被洪水冲走的结果。

于是,我请全体学生读一读去掉“都”和加上“都”后的句子,感受他们的区别。孩子们很快体会出句子意思的变化。看着红着脸的站着的孩子,我拍拍他的肩膀“孩子,你敢于大胆站起来读书,能够及时改正错误,还真不错!接下来的课文相信你会更细心地读,不落掉一个字,更加大声地读书。对吗?”孩子用力点了点头。此时的赏识、激励,使孩子接下来的课文读得很顺,声音也响亮了。后来的课堂,这个孩子又高高地举了好多次手,其他孩子读书、学习态度也更认真了,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此处的非预设“错误”处理可谓小题大做,但事实上,教师却是颇具匠心。为了避免文本的误读,为了避免更多学生重蹈旧辙,教师紧紧抓住错误,让学生比较、思辩;恰时地赏识孩子,让学生既正确认识了“错误”,又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小题大做,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从而使课堂展现出它应有的真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