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杜甫
刘一麟
在我国历代古诗文化中,最有名的便是唐朝。在唐朝唐诗诗人中,有几位耀眼的“诗才”,杜甫便是其中之一。他“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令广大人民和后人所折服。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在他20岁到35岁之间,他一直在壮游祖国美好河山。他南游吴越,写下“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的联想。后来,他又东游泰山,写下《望岳》一诗,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相遇,两人畅谈人生,相见恨晚。745年,杜甫西去长安,两人就此分别,从此再未相见。杜甫也为李白写过:“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这15年间,杜甫踏遍祖国壮丽河山,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浪漫色彩。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困守长安开始。公元746年到公元755年,杜甫在长安十年,十年中,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也看到了民间疾苦,国家安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到长安就为图一官职,有所建树,却碰见了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当政。杜甫不仅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反而“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惨被与冷炙,到处潜悲辛”。10年困守,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确定了杜甫此后的方向。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一生也到达了第三个转折点。公元757年,杜甫被叛军所俘,看到春天长安城的支离破碎,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之后,安史之乱渐渐平息。杜甫也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从公元760年到770年,杜甫又在西南漂泊流荡十一年,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厌恶官僚,曾有诗“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他也不放松创作,十一年间写诗超千首。
公元770年,杜甫死于舟上,年仅59岁。“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是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最后的怀念。他一生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不愧为一代“诗圣”!
作者:河南省安阳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