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了凡四训》有感

    

影片演的是袁了凡教子的故事,袁了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其中涉及许多佛教方面的问题,开篇便提到,求富贵,得富贵,又说袁了凡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不中举人,无子,活到五十几岁。之前一一被孔先生算准,但自己向善,中举人,得子,增阳寿二十年。很多人只怕一看到这些,就会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信仰,认为是封建迷信而不屑一顾。抛开宗教问题不谈,《了凡四训》的确是一部充满哲理,劝人向善的好电影。看完之后,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事情,现在豁然开朗了。

袁了凡一生都被算好了,并验证了,自己再怎样也改变不了,一人没有了太多痴想。他到庙里找到一位高僧,一坐便是三天。高僧问他为什么三年没有动过一个妄念,他说起算命的事,高僧说他不过是个凡夫,极善、极恶之人,均不会被数所据。他便从此改名为了凡,分析自己无子原因,从此一心向善,做事小心谨慎,果然后来得子。故事有些人也许不会信,可影片也通过这种方式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做事,必须内心清净,心中只持这一念才可成功,杂念过多,怎么会好呢?

片中引用了很多圣贤的话,抛开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事,它所揭示的道理却让人不得不信。例如:读书人不谦虚不会有好成绩。圣人做事往往小心谨慎,许多事不敢做,普通人往往做一些圣人不敢做的事。还讲人向善,有正中之偏,偏中之正。前者指存好心,办坏事;后者指存坏心,办好事。说明一个人向善,要看事情的影响、结果,并非世人所想的善恶。片中举了孔子批评弟子赎鲁国在外为奴的人,不领奖金,使人认为赎人领赏丢脸,赎人之风会消失,本为向善,却办了坏事。善,并不完全像世人所想的那样。

人的寿命无论长短,其实一样,这是我在冰心小说中读到的,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这部电影却表现得一清二楚,关键在心,心中平静,随遇而安,长短自然一样。

片中讲一个人正直,鬼不敢欺,正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忧戚戚呀!做人做事正该如此,心中诚恳,捐两文钱,功过千金,这难道不是好道理吗?

影片教人改过,以前改错、认错,只是暂时管住自己的行为,压制自己内心的不满,是从事上改。其实应从理上明白,从心上改正,错误才能真正被改掉。心不可缺啊!

如今的时代,物欲横流,有人说好人难做,这样一部好电影交给我们的正是做人的道理。这些年,传统美德被遗忘,它却唤醒了我们,并告诉世人万事在乎于心,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明白事理。

 

蛙声何处

张雪晴

隔春波,碧烟染窗。每一次读到这,都忍不住为其中的景色沉醉一把。想春天,水汽漫上窗户,那是何等的美景!为什么要用“染”字?我伸手摸摸玻璃窗,怎么也不能理解。

又想起去济南的时候,走到当年制作阿胶的旧址,看到了当年的阿井。阿胶因取自阿井的水,而得名阿胶,可如今多少年过去,阿井已经干涸了。之后的阿胶,又该怎样称呼?这个“阿”字怎么称得上呢?

其实碧烟染窗,染的是纸做的窗户,我一个住在钢筋水泥中的现代人又如何理解得了呢?

以前大明湖,蛙不叫是一个奇景,可如今处处无蛙,再到大明湖,又如何欣赏那份没有蛙叫的宁静呢?

世事的变迁,我们没有办法,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也阻止不了。窗纸注定会换成玻璃;千年的井,哪有不会枯的呢?

只是,只是我希望步伐能慢一些,这一天,这一天能晚些来。停下,让我们再看一看……可如今——

河畔扶风的弱柳还在,蛙啊蛙,你既不在大明湖,为什么不高声鸣叫?

因为麻姑总有一天会来,告诉我们桑田已变沧海。我也只能摸着光滑的玻璃,向打湿的窗棂挥手作别!

作者:北京市和平街一中  高三  张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