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总课题组
关于组织申报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子课题、实验区校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科研规划办、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团体: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结合本课题的具体实际,经由中国教育学会同意,总课题组决定组织实施《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规划2010~2011年度子课题、实验区校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按照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的精神和本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申报;
二、认真填写《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子课题(实验区校)申报书》,一式四份报送总课题组;
三、报送《申报书》时,务必按照总课题组研制的统一的格式上报,发送总课题组办公邮箱:zdkw2005@163.com。(《申报书》及全部资料与我们联系索取)
四、自2010年8月1日开始受理,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逾期不予受理。
受理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秘书处
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总课题组
联 系 人:靳新国
联系电话:010-67616687/61451349 86455513 13366561419
电子邮箱:zdkw2005@163.com
附件一、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子课题(实验区校)申报书;
附件二、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课题指南;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总课题组
二0一0年十月一日
课题名称: 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兴元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北京创意惠通教育研究中心
课题研究指导人:张伯华 孙章存
申报日期:2010年3月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二○一○年三月
国家级课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简介
一、课题科研背景
1.“学力素质水准”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所谓"学力",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借助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所习得的能力的总和。
构成“学力”的能力可从不同的观点、分不同的维度加以结构性地把握:
( 1)生命维度——在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主体进步的能源——冲动、好奇心、 兴趣、需求为基础的反应能力;
(2)社会维度——从生命维度发展起来的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作为习得文化的结果所形 成的以知识、技能、思考力为基础的能力;
(3)知性探究维度--从第一、第二维度发展起来的高度凝练的知性探究能力。
知性探究能力是以探究过程中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智慧操作能力为中心,“学力” 概念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强调主体性学习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力”的内
涵不仅包含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格要素,谋求学力、 心灵、身体三位一体的教育,从而实现每一个儿童个性的全人的成长。
所谓“学力素质水准”:是指以可测的学力为对象,借助学力调查计算出群体的平均值。一般可借助各门学科、各个知识领域与能力领域的“评价通过率”来把握。反应测试对象学 力素质水准状态,体现以全人发展全要素方向。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素质教育
“21 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
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 倚重于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人才
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竞争关键,成为竞争成败决定因素。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
将教育看作是促进国家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人才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载体,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才的竞争其重要的因素之 一就是其学力的竞争。
国务院主持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继我国新课标推进10 年
来我国基础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在全社会征询意见,希望社会各界出主意、想办法、 出实招、硬招、新招。
二、课题研究目标
① 总结新课程实施近 10 年来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经验,全面反映近 10 年来课程改革的新进展、全面体现学生学力水准和素质水准,全面核查样本区域教与学的真实情况, 为相关部门提供直接翔实的数据和第一手材料;
②为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情况摸底、评选、论证,提供教研和科研样本;为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考试模式、评价模式、招生模式等提供参考;
③ 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自我展示平台,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力水准和素质水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规划自己;
④ 帮助学校诊断教育行为、评价教育水准、构建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成果优秀的 学校,由相关媒体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三、课题科研方法
① 测试调研法: 通过测试(包括智能测试、适应性测试等)来发现、了解、收集有关学
生基本状态,收集科研价值资源;
② 活动观察法:通过组织各种不同规模的活动,来观察、发现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的表 现,发掘潜在的素质和品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鲜明特质个案;
③资料分析法: 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国内外权威的理论,认真分析、比较、遴选,
进行理论创新;
④ 样本跟踪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个体进行跟踪研究,精选符合特定要求活体;
⑤ 比照遴选法:通过比较、甑别,实行优化整合,精选符合特定要求材料。
四、课题科研计划与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0 年 1 月~2012 年 12 月
① 搜集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
② 成立组委会课题研究办公室;
③ 研究一套命题模式、调研模式、评价模式为调研做准备;
④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调研,实验试点调研,实验试点分区域,分课程、逐步推进, 总结反馈。
第二阶段:2013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
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继续完善不同学段、扩大调研范围、加大调研力度和广度; 初步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学力素质教育水准测试办法,取得阶段性学力素质教育水准建模研究成果。提出学力素质教育水准标准、测试,逐步修正、完善评价模式。
第三阶段:2015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
继续扩大实验,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务实的实验数据,推荐有成果的评价模式,同时有
组织的实施,与现行考试制度形成交叉互补,开辟多样化的评价、升学模式。
撰写可行性实施研究报告,学力素质水准建模研究专著。
把上述研究成果,向全国教育机构推荐,建立学力素质水准第三方评估机构,促进教育 公平发展。
总课题组主要成员:
姚文俊,男,46.02,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
孙章存,男,45.11,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
张伯华, 男,47.8,副秘书长,硕士 、教授,中国写作协会青少年写作专业委员会;
蒋隆国,男,40.11,主任,硕士、教 授,原清华大学外语系;
王永春,男,66.11,副主任,硕士、研究员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写室;
张 杰,女,65.02,主任、硕士、研究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材开发教研室;
张定远,男,34.05,秘书长、硕士、研究员,原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研究所;
蔡上鹤,男,42.06,研究员、硕士、研究员,原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研究所;
李林军,男,62.05,副主任,本科,中学高级,北京创意惠通教育研究中心;
李 玉,男,77.06,副主任,本科,中一,北京创意惠通教育研究中心;
靳新国,男,67.01,主编,本科,高级编审,研究员、中国中小学教育艺术教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兼教育科学委员会理事长、科技信息报社今日文教编辑部;
王红研,男,63.03,主任,本科,高级编辑,科技信息报社今日文教编辑部;
王文梅,女,65.02,主任、本科、中学高级,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教育局;
苏善生,男,66.07,所长、本科、中学高级、浙江省宁波市教科所所长;
张光骆,女,48.08,主任、本科、中学高级、原北京市海淀区教研室;
金学煌,男,62.07,主任、本科、中学高级,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教研室;
黄元访,男,65.08,总编、本科、中学高级,安徽省教育厅育宣传中心;
卢经攀,男,68.09,局长,本科、中学高级,吉林省吉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招商四局局长;
赵应民,男,67.03,主任、本科、中学高级,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教研室;
仲广群,男,68.04,主任、本科、中学高级,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子民,男,68.02,书记、本科、中学高级,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淮北分校;
柳红文,男,49.02,主任、本科、中学高级,湖北天道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李永清,男,69.08,校长、本科、中学高级,浙江省宁波泛亚进修学校;
预期主要成果:
C A.专著 B.论文 C.研究报告 D.其他
经费来源及数额:
自筹、资助、滚动,40万·
附件二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课题指南
一、课题规划
1.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改革纲要》和《规划纲要》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全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2.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素质教育理论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准绳,培养学生“本我、自我、超我”以及“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力素养;
(2)科学性原则:课题科研过程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做到整体规划与灵活处理有机结合;
(3)经典样板原则:课题科研过程坚持总结经验、构建模式,实施推广;
(4)特性与一般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课题科研过程坚持面向全体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
3.基本目标与总体要求
1)基本目标
① 总结新课程实施10年来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经验,全面反映10年来课程改革的新进展、全面体现学生学力水准和素质水准,全面核查实验区校教与学的真实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直接翔实的数据和第一手材料;
② 为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情况摸底、评选、论证,提供教研和科研样本;为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考试模式、评价模式、招生模式等提供参考;
③ 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自我展示平台,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力水准和素质水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规划自己;
④ 帮助学校诊断教育行为、评价教育水准、构建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成果优秀的学校,由相关媒体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1)总体要求
① 本着以人为本、正确引导与自愿参加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都能体验和感受到学生的真实素质水准情况;
② 不得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不得打破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③ 所有过程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活动的真实可靠性和参
加单位的权益;
④ 实验区校主要领导人领衔负责,组建科研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⑤ 有充足稳定的科研经费来源和基本的科研条件;
⑥ 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成熟的科研案例。
二、实验基地可享受到课题组下列的服务
(1)教学教研
① 帮助学校提供教学教研的专家指导、理论指导;提供最新的国际、国内教育政策、动态;协助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入领先的教育教学经验、模式;
② 协助学校构建特色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③ 协助学校举办各类活动,包括庆典活动、教学研讨活动、成果展示、教育行政部门领衔的各类活动,引入央视节目主持人主持;
(2)交流互动
① 提供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发表论文通道;
② 提供全国优秀校长、班主任评选通道;
③ 提供视频专辑制作、宣传册制作以及对外宣传通道;
④ 提供中央教育电视台艺术实验基地引入与挂牌通道;
(3)延伸服务
① 协助学校出版专业书刊、学刊和专辑,包括出版论文专辑、经典教学案例、校本课程和其他需要出版的书籍和刊物;
② 学校文化环境创意与实施;
③ 提供由专业摄制人员现场摄制公开课、创新课、汇报课、比武课、
庆典、联谊活动、科技活动等,并制作专题片;
三、课题指南(参考)
1.分级目标
① 书写与欣赏学力培养与研究
② 阅读与鉴赏学力培养与研究
③ 说话、写话、习作、作文学力培养与研究
④ 浏览与朗诵学力探索与研究
⑤ 口语交际与合作能力探索与研究
⑥ 艺术创意与设计能力探究与研究
⑦ 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培养与研究
⑧ 获取新知识意识和能力培养与研究
⑨ 抗挫折能力实践与研究
⑩ 学习途径与方法、习惯对学力发展与研究
⑾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研究
2.思维品质
① 学生思维深刻性培养与研究
② 学生思维独创性培养与研究
③ 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与研究
④ 学生思维批评性培养与研究
⑤ 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与研究
3.想象品质
① 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培养与研究
② 学生再造想象能力培养与研究
③ 学生建构想象能力培养与研究
④ 学生直觉合情推理想象能力培养与研究
4.创新精神
① 学生好奇心与兴趣培养与研究
② 学生求知欲与自信心培养与研究
③ 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培养与研究
④ 学生质疑精神与批判精神培养与研究
5.益智玩具、学具、游戏
① 益智玩具开发对学生学力影响与研究
② 益智学具开发对学生学力影响与研究
③ 益智游戏开发对学生学力影响与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总课题组
2010.10
《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课题论证
(一)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课题所涉及现实背景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剧,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倚重于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竞争关键,成为竞争成败决定因素。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促进国家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人才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载体,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其学力的竞争。不同时代对学力的内涵及其培养方式有着不同判断标准,这就是所谓的“学力观”。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学力有了新的注释,学力观也已经发生了转变,从过去的“知识积累型学力观”转向“研究创造型学力观”。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厚、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中小学是培养将来高级人才的主阵地,中小学生学生的学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教育发达国家的学力理论的借鉴与研究,在我国中小学学生中及早树立起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新学力观”。本课题是在剖析了新学力观的构成要素基础上,借助现代的人才测评技术,构建起一套以学习行为总动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框架的测评模型。通过该模型的测量评价作用,帮助当今中小学生在学力上得到真正提高。
其次我国政府近期正在科学规划我国教育,已经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其若干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在全社会征询意见,希望社会各界出主意、想办法、出实招、硬招、新招。
再其次世界部分国家正在开展各种形式“学力水准”测试活动,以期引导本国新的学习观。例如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IMSS测试,2003年来进行第二次与第三次测试,全球有45个国家学生参加,是规模最大、最全面、最严格的测试活动。并且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近几年都有类似测试活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组织进行这项活动,基于此,我们整合全国部分教育资源发起一个这样测试调研与研究活动。以期建模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力测评模式、评价模式等,以期建立学力素质水准科学体系。
2.“学力素质水准”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所谓“学力”,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借助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所习得的能力的总体。构成“学力”的能力可从不同的观点、分不同的维度加以结构性地把握。诸如:(1)生命维度---在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主体进步的能源——冲动、好奇心、兴趣、需求为基础的反应能力;(2)社会维度---从生命维度发展起来的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作为习得文化的结果所形成的以知识、技能、思考力为基础的能力;(3)知性探究维度——从第一、第二维度发展起来的高度凝练的知性探究能力。这种能力是以探究过程中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智慧操作能力为中心,有别于生命维度的智力、好奇心、兴趣、心智习惯等与情意性心理特征密切关联的一类。可以说,“学力”概念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强调主体性学习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力”的内涵不仅包含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格要素,谋求学力、心灵、身体三位一体的教育,从而实现每一个儿童个性的全人的成长。所谓"学力"素质水准:是指以可测的学力为对象,借助学力调查计算出该集体的平均值。一般可借助各门学科、各个知识领域与能力领域的"评价通过率"来把握。反应测试对象学力素质水准状态,体现以全人发展全要素方向。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学力素质水准”理论价值
学力是由一定要素构成的,是运动的、发展的,各个时代对学力的要求要受该时代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要求制约。立足于旧的学力观上的学习者,只是把积累知识当作目标,过分强调知识的数量上的竞争。他们所拥有的“学力”只不过是“应试能力”,是主要通过纸笔测验来测定的,多数限定于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为主的、静态的、贫困的学力,可以称其为“机械型学力”。
而今天,时代特征与社会要求对学力有了新的注释。21世纪的新学力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以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宗旨,塑造个性自我的人才观。对于新学力观的基本框架以及构成要素各国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究竟由哪些部分构成,至今尚未有一致的结论。对此,笔者对各国新学力观的内容进行了综合、分类、归纳,寻找到其中的共性,最后将新学力概括为五种能力或者称其为新学力观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学习行为的总动力。这个总动力又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好奇心、兴趣、热情、毅力等。在这一层次,强调学习者的态度的重要性,积极的态度是一切“学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新学力观要求学习者应该对学习抱有的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面对收获不骄不傲,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对待学习有耐心和毅力,将终身学习的思想牢记在心。但这种积极心态的产生,可不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要靠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督促。新学力观认为,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来自内心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一种自发学习的习惯。因此,在新学力观下,不主张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别人的调动,学习的主角应该是学习者本身,只有这样才会使学习更持久,更有成果。实际情况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会积极而愉快甚至是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去自觉地思考和探索,而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被迫和负担,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想办法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形成一条: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继续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学习链。通过这样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让学习者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下结论,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学习者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责任心。这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也是新学力观的进步所在。
第二层次为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力、识别力、思考力、评价力等。观察是任何思维活动的开始,适时地、准确地观察是学习者做出判断的前提。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宝藏",善于观察的学习者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能够吸取更为丰富的知识。其次,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识别力,即对自己所需学习的知识的一种洞察、辨别及确认能力。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鲜知识曾层出不穷,一人之力无法包容四海,所以学习者必然要有所取舍,通过对知识的识别,发现自己真正需求的东西从而加以学习,否则一个人的学力始终是贫乏的。思考和评价则是紧随其后的又一重要环节,它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智力活动,是一个人思维水平提高的锤炼过程,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新学力观认为,学习者有了第一层次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之后,学习的重点便应该放到对事物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培养上。可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者往往把重点放到了知识和技巧的掌握上,仅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和复述,很少经过甚至没有经过自我的判断和独立的思考,更谈不上去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观点。然而,这些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独立地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过程恰恰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在新学力观下,主张学习者思维的无限展开,提倡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基础的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深度思考,避免过于重视结果而造成急功近利,从自我智力、思维模式上充分挖掘个性化的创新潜能,把自己打造成个性化的创新人才。
第三层次为学习者的表现力。所谓表现力,就是通过某种介质将个性化思维活动表现出来的能力。第二层次所讲的思维能力,是在创新思维形成的原点上下功夫的活动,其实质是创新思维的开启和磨练的过程,而第三层次则是使自己的创新活动运动起来,将自己的个性化思维物化的过程。在新学力观下,已经不再有人去要求学习者用什么语言、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者也无需再去刻意模仿别人,学习者的思想已经完全解放,不再像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那样墨守陈规、循规蹈矩,学习者可以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自己的思想,自己完全成了学习活动的主宰者。这便要求学习者更注重自己想象能力的发展,在当今一个充分鼓励人们形成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时代,个体的想象以及由之而形成的创造能力成为一个含金量最高,也最受推崇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学习者要有足够的竞争意识和胆魄,在学习过程中不畏惧他人,敢于向任何人或者“权威”挑战,敢于用独创的东西与别人竞争,不怕失败。在这样乐趣十足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使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正符合了马斯洛人性需求层次论中自我实现的最高愿望,使学习者得到心理的最大满足,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习热情会更加浓烈,创造性思维便可以更充分的发挥。这正是当今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培养方式,是在各国的教育中受极力推荐的教育理念。
第四层次为学习者拥有的基本技能。新学力观强调把“兴趣、动机、态度”置于优先地位,主张“个性化教育”。不过,任何学力的培养终究离不开“记忆”的要素,基础学力是不能被完全抛弃的,我们要抛弃的只是死记硬背。“读、写、算”能力是基础学力的核心,它是学习的基本武器,不扎实地掌握“读、写、算”,学习本身就不能成立,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对于新学力的形成来说,“三基”(读、写、算)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三基”已不是新学力观下基本技能的全部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技术的出现,学习者不但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如文学、史学、哲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和自然科学的一般知识,还应熟练地使用一些辅助工具,例如:计算机、网络、外语等等。传统学力观只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新学力观则重视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能力。
第五层次为学习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进行工作、继续学习的能力。任何学习者最终都是要融入社会,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最终实现一个人学习的价值。可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严峻,很多人已经承受不起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习失去耐心,对生活失去信心。其中,轻者选择逃避,重者则出现各种病态,甚至生命不保。可见,如何适应社会也已成为新学力观中的重要因素。这一层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一个人快乐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这是任何人生存的根本。其次,新学力观下的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多元化的价值观,注重自我实现的人生观,活泼的性格,开放灵活的处事能力,与他人相互协作的团对意识,善良、真挚的感情等。最后,无论社会怎样变化,还要求学习者都要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能使自己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敏锐的发现问题、独立的进行思考、自主的做出判断并积极行动,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许多学生说,他们一走出校门就失去了“知识的安全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在学校里的知识无论是多么“现代化”,若干年后,都会遇到相应领域里专业知识过时的问题。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学校阶段只能获得所需的10%,其余90%要靠职后教育解决,或在实践中自学解决。所以,新学力观要求学习者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健康、积极的终身学习。
4.“学力素质水准”实践价值
本着先容易后难的原则确立基本可以操作方式: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采用测试闭卷笔试形式,其他学科(思品、音乐、美术、体育、自然、历史、生物、信息技术等)使用综合开卷形式。先期从小学开始实施,探索经验,逐步向中学推进,但是命题命题特性如下:
■ 命题规范要求
① 本次命题过程与程序必须科学严谨、客观、公正、全面、精准,确保有较高信誉度、美誉度、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② 命题必须保证具有全面性、适切性、规范性、前瞻性、示范性;
③ 着力解决的问题:
☆ 命题形式创新;
☆ 命题内容创新;
☆ 命题方法创新;
☆ 命题原则创新;
☆ 命题评价创新。
④ 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
☆ 分析命题创新对学习者的影响,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 通过对命题创新的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因素及关系的研究,探索体现创新教育的命题模式和命题策略;
☆ 探索适于创新的命题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探索命题创新与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
■ 命题原则
① 坚持能力立意:要克服当前试题的“能力技能化”等片面现象,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综合能力上;
② 强调应用性: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克服“知识本位,死记硬背”、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
③ 增强探究性:要注重考查创新意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命题要灵活和适度开放,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便于创造能力的发挥;
④ 注重综合性: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⑤ 坚持教育性:命题应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⑥ 体现时代性:命题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
■ 命题形式
闭卷与开卷相结合;有机渗透竞猜、口头表达、背诵、表演、才艺展示、书写等。■ 命题结构
实验、设计、实践调研、情景问题解决、小课题、建模题;动手、动口、动脑、讨论、小组合作等。
■ 素质水准评价方式
水平+等级+评语,由组委会研究制定全国素质水平测试成绩证书。
■ 命题程序
① 专家组集体研制学科的测评方式,制定各学科的命题规范、评价(阅卷)规范、质量分析规范等,并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形成文件;
② 成立各学科命题专家小组,集中统一命题,并将命题结果上报组委会。命题专家小组分别由前沿理论专家、教育研究专家、一线骨干教师组成;
③ 组委会负责组织专家集体讨论、验证、确定。
■ 命题模式与评价规范(目前涉及小学数学、语文、其他学科综合)
① 主要学科命题模式
数学整套命题试卷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学力达标测试、学力素质水平测试、数学思维品质水准测试。
语文整套命题试卷有四个部分组成:积累与应用:包含拼音、标点符号、字、词、句子等考查内容;口语交际:提供贴近学生的交际情境,注意命题中渗透礼貌用语、礼仪规范等道德品质的要求;综合实践:提供贴近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注意命题材料的真实性,命题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阅读理解:包含课内、课外阅读;习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命题作文,也可以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同一问题多种立意与多种体裁作文等。
② 主要学科评价方式:
卷面分值采用百分制(100分),评价方式采用四级水平级别制,具体关系如下:
分 值 |
100~80分 |
79~60分 |
69~50分 |
49分以下 |
评 价 |
水平一级 |
水平二级 |
水平三级 |
水平四级 |
等级采用达到素养水准状态,主要考察通过测试表现出来行为总动力部分,设置10个星号等级,等级标准如下:
10~9个星号 |
8~7个星号 |
6~5个星号 |
4个星号以下 |
甲 级 |
乙 级 |
丙 级 |
丁 级 |
② 评价结果呈现:
例如:张晓红(数学测试85分、行为总动力9颗星)数学学力素质水准:水平一级甲等
■ 综合学科命题模式
① 命题按照两个部分组成:心里健康情绪状态测试与综合素养测试,其中前部分开卷自我选择探索自身心里状态。后部分既有知识方面也有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作业。
② 卷面分值采用120分制,评价方式采用四级水平级别制,具体关系如下:
评 价 |
水平一级 |
水平二级 |
水平三级 |
水平四级 |
③ 非智力素养等级采用达到素养水准状态,设置20个星号等级,等级标准如下:
20~16个星号 |
15~11个星号 |
10~6个星号 |
5个星号以下 |
甲 级 |
乙 级 |
丙 级 |
丁 级 |
④ 评价结果
例如:张晓红非智力学力素质水准:水平一级甲等
■ 学力素质水准终结性综合评价结果表达形式
采用:水平+等级+评语
表达形式如下:
同学:
你参加第×届全国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测试成绩已揭晓,现通知如下:
语文学力素质水准:
数学学力素质水准:
非智力学力素质水准:
组委会对你的赠言: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章)
二零一零年七月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课题所达到目标
① 总结新课程实施近10年来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经验,全面反映近10年来课程改革的新进展、全面体现学生学力水准和素质水准,全面核查样本区域教与学的真实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直接翔实的数据和第一手材料;
② 为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情况摸底、评选、论证,提供教研和科研样本;为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考试模式、评价模式、招生模式等提供参考;
③ 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自我展示平台,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力水准和素质水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规划自己。成绩和素质优秀的毕业生按照自愿的原则,由组委会统一签发推荐函,向当地知名学校推荐,并给予相应奖励,同时组委会对每个年级样本个体跟踪调研;
④ 帮助学校诊断教育行为、评价教育水准、构建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成果优秀的学校,由相关媒体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2.研究主要内容
主课题
① 从学科角度来讲:小学(含学前)各学科学力素质水准测试与调研
② 从综合学科来讲:小学(含学前)综合学科学力素质水准测试与调研
③ 从综合素养来讲:小学(含学前)综合素养等级测试与调研。
④ 从学校特色来讲:从学生学力特点如何构建特色学校模式建立与研究
次主课题
教研与教学方面
① 从命题角度来讲:小学(含学前)各学科学命题形式、题型、结构等对学生学力影响与研究;
② 从教学辅导助学读物来讲:小学(含学前)各学科助学读物对学生学力影响与研究;
③ 从教学角度来讲:小学(含学前)各学学科教学对学生学力影响与研究。
子课题
学生分级目标来讲小学(含学前)
① 书写与欣赏学力培养与研究
② 阅读与鉴赏学力培养与研究
③ 说话、写话、习作、作文学力培养与研究
④ 浏览与朗诵学力探索与研究
⑤ 口语交际与合作能力探索与研究
⑥ 艺术创意与设计能力探究与研究
⑦ 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培养与研究
⑧ 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与研究
⑨ 抗挫折能力实践与研究
⑩ 学习途径与方法、习惯对学力发展与研究
⑾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研究
学生思维品质来讲:小学(含学前)
① 学生思维深刻性培养与研究
② 学生思维独创性培养与研究
③ 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与研究
④ 学生思维批评性培养与研究
⑤ 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与研究
学生想象品质来讲:小学(含学前)
① 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培养与研究
② 学生再造想象能力培养与研究
③ 学生建构想象能力培养与研究
④ 学生直觉合情推理想象能力培养与研究
学生创新精神来讲:小学(含学前)
① 学生好奇心与兴趣培养与研究
② 学生求知欲与自信心培养与研究
③ 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培养与研究
④ 学生质疑精神与批判精神培养与研究
学生益智玩具、学具、游戏来讲
① 益智玩具开发对学生学力影响与研究
② 益智学具开发对学生学力影响与研究
③ 益智游戏开发对学生学力影响与研究
科研人员保障
总顾问
郭福昌 教育部原专职委员,国家副总督学
姚文俊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柯 英 辅导员杂志社总编辑
张光珞 原北京海淀区教研室主任
顾 问
张伯华 中国写作协会青少年写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定远 原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语文教材专家
蔡上鹤 原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数学教材专家
程方平 民盟中央教育副主任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安春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春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写室副主任
张 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材开发中心教材研究室主任
黄元访 安徽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主任、总编辑
王文梅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局长
苏善生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赵应民 西安市未央区教研室主任
主 任
孙章存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刘正荣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秘书长
藏军旺 北京清大师德教育研究院院长
聂延军 团中央《辅导员》中旬刊(小学版)、中旬刊(中学版)主编
罗争峰 《小天使》报社副社长
关源成 海燕报刊社社长
宣小红 中国人民大学《素质教育》杂志执行主编
常务副主任
蒋隆国 清
张万有 语言文字研究家、教授
张子民 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淮北分校书记
王文梅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教研室主任
柳红文 湖北天道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卢经攀 吉林省吉林市高薪技术开发区招商司局局长
金学煌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教研室主任
李永清 浙江省宁波泛亚进修学校校长
仲广群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副主任
曹献民 《青春期健康》杂志社执行社长
靳新国 中国中小学教育艺术教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兼教育科学委员会理事长、科技信息报社今日文教编辑部主编
李曙光 《英语学习辅导报》总编
组委会办公室
主 任
叶东森 团中央《辅导员》中旬刊(小学版)、中旬刊(中学版)副主编
刘兴元 北京创意惠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王军胜 海燕书刊社北京事业部经主任
副主任
李林军 北京创意惠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利荣 四川新华文轩少儿图书开发部副总编
林 涛 泽尚阳光(北京)教育科技研究所所长
王明祥 北京金桥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李 玉 北京创意惠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丁燕伟 《作文导报》杂志总编
蔡 斌 《小天使》报社北京事业部副主任
成 员
陈书平 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讲师
管 青 中央教育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青青姐姐)、制片人
田一鹏 北京朝阳区教研室教研员
肖 丽 北京石景山区教研室教研员
王 伟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主持人、编剧、演员
潘常仲 北京中世鸿图教育研究中心编辑部主任
陈 丽 北京四中网校高级教师
戴国庆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