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    邓淑珍

所谓“主题人物故事式”教学设计,就是立足于新课程所使用的人民版历史《必修课》的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导引,将相应的历史人物和学生能够认知并理解的相关材料,设计成问题,然后利用这些问题将课堂教学有机的串联起来,用学生有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导引到他们未知的知识,使高理论性高约束性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而生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里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主题人物故事式”课堂教学设计,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具体体现在:

1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义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生活过程,是学生素质的发展过程。在教学层面上,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自主养成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在主要操作层面上,就是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适应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动手实践、思考问题;高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所发展,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尽管高中生思维有较大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与目前高中教材《必修》IIIIII内容还处于试使用的阶段教材的高归纳性、高概括性和高理论的专题化内容还有比较大距离。同时,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一阶段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及自我控制能力都较差,这就需要教师更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强调如何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活跃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效果。

3适应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课堂调研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学得苦,课业负担重,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大幅度提高,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也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和内容毕竟,我们的学生承载的学习压力是非常重的,上节课是数学,接下来是历史,思维转变速度要快速,客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和负担,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变成快乐的时光,在放松中得到知识,在快乐中学习。

4.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通用的人民版新教材是按专题形式来编写的,其基础是建立在对相关问题有一定基础和一定认知基础上的,理论性多、结论性多,可供给学生增长对人生、对社会、对自己全面发展的理性的分析成分并不占多。高中历史教学不能把目标定位在只有如何提高学生的卷面分数上,更应该是立足于学生的心智与分数和谐共长上面,所以引进课外的有效的知识内容,让课堂变的更活跃更理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5.客观上有助于推动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钻研精神和业务能力。主题人物故事式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课外历史专业知识,再明确并熟知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学生能够认知并理解的材料,设计成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将课堂教学有机的串联起来。在材料的收集、准备过程中和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都还需要备课组集体努力,分工协作并集体讨论,使教学设计能够实现低负高效的效果,通过这整体的过程,客观上能够推动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钻研精神和业务能力。

那么,“主题人物故事式”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来操作呢?

通过主题人物的确定,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

开展“主题人物故事式”课堂教学,首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一个主题人物;其次要通过查找人物的相关材料,把散落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围绕主题人物实现串联,形成对一节课的整体性认识。它是当前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体现了“小切口,深挖掘”式课堂的特点。通过主题人物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围绕主题人物,把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的整合与创新。

『案例1』:必修Ⅱ《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提供确立主题人物的依据。根据《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开辟文明新的航线》的基本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体会探险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发展要求是概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由此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与影响。

第二步,确定主题人物,明确课堂教学的主线。确定主题人物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典型性,能突出代表一节课的内容;二是全面性,能综合地串联起一节课的主体知识;三是公众性,至少是有学生能知道的人物。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主题人物选择的原则,在本节教材中的四个人物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中,最终确定的是哥伦布。

第三步,查找人物资料,设计“主题人物故事式”课堂的过程。围绕哥伦布这一主题人物,以他的生平为主线,结合相关史学著作对他的评价,查找相关的材料,串联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与影响。这一环节必须注意是:一是资料要有针对性,如今人物传记、评价的书籍众多,且众说纷纭,因此需要老师花时间与精力去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二是资料的选取与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高中学生要求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直观就能得出结论的资料与问题;三是问题的设计要贴合材料与教学的内容,不能毫无章法地脱离教学内容。

通过以哥伦布为主题人物的故事为主线,打破课堂按部就班的模式,既能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能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方式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方法。

通过围绕主题人物材料的问题设计,构建系统化的课堂知识体系。

“主题人物故事式”课堂突出课堂知识结构的连续性,要把零零散散的知识点围绕主题人物的故事,实现有效地联系,从而才能达到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把握历史人物所在的历史阶段特点,使历史基础知识更具条理化、系统化,这是适应高一新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需要。

『案例2』: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时,内容比较,阶段分期多,学生往往搞不清楚。以主题人物串连历史阶段,把握各阶段的特点就比较容易了。我分两个课时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第一节课是五四运动到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二节课是“国共十年对峙”“解放战争”的内容。在讲解第一节课时,我选取了陈独秀作为主题人物来教学设计。

足迹一:五四司令,被捕入狱。

展示陈独秀领导1919年学生运动的图片,介绍他在运动期间的事迹,思考并讨论:

1.导致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该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材料中哪个口号最典型反映其性质?

2.结合教材说明该运动的结果。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场运动产生怎样的历史影响?

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讨论总结:展示五四运动知识结构,以框架式填空题的形式巩固新知。并延伸表格展示,补充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区别。

足迹二:南陈北李,携手建党。

展示陈独秀与李大钊之间的友谊与合作经历,思考并讨论:

1.陈独秀为建党工作作出了什么贡献?

2.中共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中共成立的标志和意义是什么?

3.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为什么说这次会议在中共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讨论总结: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知识结构,以框架式填空题的形式巩固新知。并补充表格比较中共二大对中共一大党的任务有什么新发展。

足迹三:实现握手,领导革命。

展示陈独秀领导国民大革命的经历,思考并讨论:

1.如何理解陈独秀参加领导下的国民大革命?

2.这场革命被称为革命力量的大汇聚,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提示:从这场革命的兴起背景角度思考)

3.陈独秀在国民大革命期间三次要求退出国民党,为什么他既是共产党,又是国民党呢?(引导学生理清国共合作的基础内容)

4.结合材料说明陈独秀在这场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讨论总结:展示中国民革命的知识结构,以框架式填空题的形式巩固新知

足迹四:右倾投降,革命失败。

思考并讨论:

1.1927年4月之后为何会出现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的局面?(提示: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思考)

2.阅读教材,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国民革命失败了这两个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3.陈独秀在国民大革命期间的行为,给共产党人提供了什么教训?

本节课以陈独秀这一主题人物的前半生故事为主线,通过有针对性地问题设计,系统地梳理出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的革命历程,使学生有效地构建起历史的知识体系,把握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按一定的线索拓宽了解知识的广度、宽度、深度,是提高课堂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一种有效方法。

运用主题人物的延伸,拓宽历史学习的宽广度。

历史学科以其博大、宽广著称,历史知识广袤、繁杂。如果历史课堂教学囿于课时,教材上的许多问题就不能作深入广泛地探讨,更不能使学生了解到教材外众多的新史料和新观点,导致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不全面。因此一定要抓住主题人物的故事,拓宽知识的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广泛浏览主题人物有关的历史书籍,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学生写作几百字的读后感与随笔,做到史论结合,探索一些历史理论问题,达到较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高一历史必修三本教材中,有很多的教材内容都可以设计成“主题人物故事式”的教学,因此围绕这一主题人物,在课前或课后,都会推荐学生去阅读至少一本人物著作、人物传记、人物评说等,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收集、整理主题人物的书籍。比如在以陈独秀为主题人物的授课前后,我专门去阅读与整理了一些陈独秀相关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去挑选阅读。如陈利明著《陈独秀传》,朱文华著《陈独秀传》,张宝明、刘云飞《飞扬与落寞——陈独秀的旷代悲情》,朱洪《陈独秀风雨人生》,王光远著《陈独秀年谱》;任建树著陈独秀传——从秀才到总书记》,陈独秀诗存,等等。

通过主题人物相关著作的延伸阅读,既能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人物书籍与本课内容密切联系,拓宽学生对主题人物故事的全面认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从主题人物的身上学到的精神与品质,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实施“主题人物故事式”课堂教学设计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1.从教师角度来看,实施“主题人物故事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与知识的要求非常高。一方面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与收集相关资料,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问题设计能力非常强。有时常常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触,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与教学的能力,才能真正达到“主题人物故事式”教学的宗旨。

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缺乏主动查找资料与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往往对老师的依赖过重,每次上课都一直等待老师布置与推荐阅读书籍;高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需要适应过程,加上课程多,作业多,尤其还要面对着会考与高考的双重压力,因此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阅读课外读物。

3.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在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学常规的管理上,往往忽略了对教学的管理。尤其是高一的课程,被安排得满满的,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上用于无休止地作业上,有时连基本的课前预习都无法完成,更勿说进行广泛的主题人物阅读了。

4.从社会家长的角度来看,学校的教学质量永远是一个衡量标准,把分数看得过重。因此只要自己的孩子把课堂内容、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好地完成,能考出好成绩就行,至于课堂是否活跃、课外是否需要阅读,那都不是高考所需要的,可以忽略不计,由此也带来了实施“主题人物故事式”教学的一些困难。

总之,实施“主题人物故事式”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次尝试。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的道路上,追求学生“轻负担,高效率”快乐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摸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