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山西省天镇二中  郭玉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一、培养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器官呈闭滞状态,创新从何谈起?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改变观念

    首先,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创新。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第三,激发学生创新。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由此可见质疑是创新的关键,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当然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

第四,拓宽思维空间。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

三、拓宽领域,

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创新与创造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语文教学又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