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随想
文/申彦林
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乐章。而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启蒙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的影响是巨大而长远的,承担着世代延续的重任。为此,作为孩子迈向人生之路第一步的家庭教育非常关键。而作为家庭的主宰着—――父母,更有责任正确认识现代家庭教育,为孩子的第一步真正倾注我们的爱心。
构建和谐家庭环境,创设育人榜样情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孩子懵懂记事起,父母的言谈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何况是尚无积极主观能动性的孩子,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尤为重要。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太多的利欲侵占了家长的空间。疲于奔波的匆忙、紧张;得失之间的计较、争吵;放松之际的酗酒、赌博……耳濡目染,无意“熏陶”之下,试想我们的孩子得到的是什么。
为了塑造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家庭成员应摒弃种种不良行为,驾驭榜样效应,创设情境教育。犹太人的口才和智力在世界上很有名,得益于他们的家庭情境教育。犹太人的孩子在稍微懂事时已经从父母滴蜜的书本上知道了书是甜的,抢不走的宝贝是智慧……如若我们能给孩子一个榜样,孩子们会热爱读书的,不至于有些家庭中,连一本藏书都没有,孩子也成长在我们的“浮躁”中。
古有孟母三迁,这种情境教育的创设更是多方面的。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正确认识孩子的需求
“我养活你吃,养活你穿,你还想干什么?”家长经常这样训斥孩子。它反映了一种普遍心理,也暴露出了在教育孩子上的误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教育对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孩子,而是人。人都有心理活动,有心理活动的规律,更有心理需求。而家长只满足了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却忽略了他们精神上的需求。高尔基在《童年》中视外祖母为自己的朋友,不单是因为外祖母对他的爱,更多的则是外祖母用孩子的方式,跟他进行交流。我们应该“蹲”下身来,褪去长辈的光环,放下家长的威严,以朋友的身份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时,孩子需要的不是一顿丰盛的晚餐,而是父母讲给他的一个故事;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件漂亮的衣裙,而是妈妈梳就的小辫;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变形金刚,而是父亲和他的一个游戏……
走进孩子的心灵,正确认识孩子的需求,应该作为我们教育孩子的出发点。
走出教育的功利怪圈,倡导合理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教育对象怎样做人。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应该走出教育的功利怪圈,把为人的教育偏离成“成才”的教育。
“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就有好的出路”这样的说教使我们的家庭教育走进了一个“毁人”的死胡同,除了考上大学我们别无出路。而这个挂着的苹果,从小学开始就在仰望,还有漫长的初中、高中,它是那么高不可及。在这种久望而又太遥远的背后,扭曲了教育的意义,孩子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与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
“正德、利民、厚生”。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包括家庭教育,家长倡导的应是孩子将来怎样做人,而不是将来他能成为什么,更何况树上挂着的苹果何止一个。即使我们取得了“成才”的喜悦,却培养出了清华学子用硫酸泼狗熊的残缺,这是有悖于“利民”“厚生”的目标的。
走出教育的功利怪圈,把握孩子的今天,关注孩子的为人,何愁摘不到苹果呢?
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再“富”也要“穷”孩子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太多的“爱”笼罩着孩子,父母的爱、亲人的爱……在太多的“爱”中不乏有真爱、溺爱、偏爱、私爱……以孩子为核心,费尽心机,面面俱到。这些都是家庭资源,它不仅包括财力、物力,也包括家长帮助孩子的能力和爱心。当这些资源偏离正常轨道时,对孩子的发展不啻是一种阻碍,甚至误入歧途。
中日联合举行夏令营活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家长更应去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凡事不应代劳包办,让孩子躬亲实践。日本人教育孩子方式的“不近人情”、澳洲人对孩子“吝惜”自己资源的“穷举”(这当然都是我们的看法)。如若家长能正视这种资源投入教育,就不会出现中日夏令营中中方家长队伍多于孩子的情况,中国的孩子没有日本的孩子能吃苦,更不会出现冬雪飘飞的大学校园,传来子女的电话声“下雪了,我该穿什么衣服”的尴尬。如若家长能合理开发家庭资源教育,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与其让他们不得不自主独立面对挫折却惶恐无助,不如放手现在,在家长的视线里让他们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领。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远不止以上所述。在孩子成长世界的启航时,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都有责任成为一个教育的艺术家,涂抹好生命延续的第一笔!
作者:河南省安阳县善应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