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凤冈县绥阳中学 王文齐

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很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科知识为主,忽略了让学生实验和探究的环节,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实验,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探究,从而让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生物学知识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无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成为一纸空文,本文针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认真操作,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握好自己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有不完全相同乃至相反的意见,做到不轻易否定,能够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比如:一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生物“血压与脉博”这一内容前,先给学生一张统计表,要求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测量自己的脉博与血压,把测得的数据填在表内,让学生提前有一个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就比较活跃,讨论关于血压和脉博的问题,有据可查,体会到探究和思考的乐趣。

第二,要充分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作用。合作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与他人交往能力。比如上分组实验课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去实现创新的目标。如果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探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主动性,也鼓励了学生勇于探求知识奥秘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也不能放过。例如,英国科学家弗来明在葡萄球菌的培养实验中,发现有一个培养皿受到一粒灰尘污染,使葡萄球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弗莱明没有丢弃这个失败的“培养皿”,而是从这种失误中得到启示,最终发现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重视结论的介绍,而忽视曲折、艰难、充满创新智慧的发现过程,要设计情景或实验让学生探究知识的来源,学会实验和探究的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习惯,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探索科学知识的动力源泉和灵魂,人的创新精神需要从青少年时期抓起,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多种形式使概念和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联想、猜测等思维活动学习材料,在对信息的接收、复制、传递、表达和删、选、增、减等加工中改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摈弃过多的标准化训练。因为,对标准答案求证多了,发凝就少,思维就会封闭、狭窄,遇见问题就会在本本上找答案,而不会在大脑上加工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习教材、翻阅参考资料,或者通过观察,调查,动手实验等求证结论。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鼓励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养成创新思维习惯。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形成创新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他关系到未来生物科学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每个生物学教师必须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