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贵州省遵义县第二中学 李新华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造性是一种综合性和多层次的素质.然而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它真正体现了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每一个教学者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注重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不渝地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将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强。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同学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因而学生首先要碰到的障碍是感觉数学是“与己无关”的。要使他们感到数学与现实有关 ,学习数学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就需要数学教师会“启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比如在讲述函数的概念时,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跳水运动讲起,让学生感受随着时间的变化,跳水运动员位移的变化。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神舟七号入手,分析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变量之间有一种确定的关系,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知识的发散点,注重知识形成过程
变“平面教学”为“立体教学”,渗透创新意识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去做与习惯思维方法完全相反的探索,这种思维方法无疑地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事实上,关于“逆”的思维方法在中学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如乘法和除法、乘方和开方、定理和逆定理、命题和逆命题、进与退、动与静、…….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相反的探索.其主要的思路是:顺推不行就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了就考虑间接解决;从正面入手解决不了就考虑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求问题的可能性有困难就考虑探求其不可能性;用一种命题无法解决就考虑转换成另一种等价的命题;…….总之,正确而又巧妙地运用逆向转换的思维方法解数学题,常常能使人茅塞顿开,突破思维的定势,使思维进入新的境界。
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创新途径
(1)“观察、猜想、证明”改封闭型题目为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多给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
对于教材中直接采用“已知、求证、证明”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的封闭题(这类封闭式的题目比比皆是),它改造成开放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得出一般的结论,然后再证明.
(2)划归原则要求抓好类比能力的培养,为猜想提供依据
由于获得猜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归纳和类比.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抓好归纳和类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类比是发现的泉源”,它是获得数学猜想的一种基本方法.必须指出的是,由归纳和类比猜测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只有经过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才能肯定其真假性.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猜想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指明解题方向,通过使一些原来“山穷水尽”的题目转为“柳暗花明”,提高了解题能力,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3)改封闭型题目为探索性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课本中,一般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恒等式问题,都可以改编为探索性问题. 从能力立意的角度来看,原题只是培养了应用数学归纳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改变后的题目,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4)确定答案改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强化,教师在编造题目时,应注意将常规题目条件变一下,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这样编出来的题目(现编现讲),学生的解题思路非常清楚,学生也会学着编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然,这样编出来的题目,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还要求解出来.
四、综合实践活动和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重视运用其它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然而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一般说来,是不够重视的.事实上,有很多数学问题用其它学科知识来解决,显得相当简捷.
(2)重视多学科的沟通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数学知识的多角度应用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在高中物理、生物、化学等的习题中,有些也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从而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